張振國

摘要:本文以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探索構建信息化“交互式”藝術鑒賞自主學習模式為例,論述了信息化是該學習模式的必要條件,精心備課是必要前提;以“敷設學習導軌,激發動力引擎;任務驅動運行,目標深化層次;反思習得成果,評價再注動力”為內容環節的學習模式已取得實效。
關鍵詞:信息化;交互式;公共美術;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106-03
中職學校信息化環境課堂教學,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創新了教學方法。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簡稱“寶安職校”)公共藝術課程中國山水畫意境賞析課堂教學,探索構建了信息化“交互式”藝術鑒賞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開展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收到了實效。
一、“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內涵
教育學者認為,所謂“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和教師的引導下,設置交互式學習環境,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定和完成具體教學目標的學習模式;是一種基于建構教學設計的教學法。
“交互式”學習環境,是學生以網絡技術平臺為支撐,主要在課堂之外進行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則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內化知識的互動場所;它以“任務驅動為干線、教師設計為引導、學生活動為主體”的基本特征貫穿于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真正的自主學習環境。任務驅動,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任務活動創建教學情境,在強烈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運用資源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學習;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知識并逐步生成目標能力。這里要防止概念誤區,學生自主學習是在教師主導下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不是自學,不是脫離教師的、完全的、絕對的獨立學習。
中職學校公共藝術中國山水畫意境欣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層次性和實用性都適合使用“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課堂具有“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的特點。
二、信息化是“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條件
學校信息化學習平臺提供了貼近各學科教學需求的技術支持。這個平臺由在線學習、師生通道、教務管理等三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互相聯系、彼此配合,構成完整的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公共藝術的課堂教學,依托該平臺營造了良好的“交互式”學習環境。
在線學習部分,包括了課程標準、課程簡介、課件菜單、微課視頻、名師導學、仿真實訓、BBS交流等內容,按教學需要進行動態管理,實時更新。根據學科的特點和課程的需求,該校在此部分設立了公共藝術學科訪問通道,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藝術資訊、作品真圖、經典賞析、當代評論、本土藝術等,充分展示網絡優質藝術教學資源。師生通道部分,學生可隨時在任務菜單中點擊下載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并上傳作業。教務管理部分,學校通過網絡平臺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學分管理、教學評比等。在線學習與師生交流,均可通過手機4G網絡點擊進入學習平臺,操作十分便利。
三、精心備課是“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前提
課本是課程的根本,教學設計則是“導演的分鏡頭腳本”。面對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教師的備課應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把握核心內容
課程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創設教學環境、選擇教學方法、調控教學活動等具有重要意義,它確定了課時的分配和應采取的教學策略。中國山水畫意境欣賞課程,備課確定了教學目標的關鍵詞是感知(觀看和區分)、鑒賞(構圖與技法、意境的聯想與想象)、表述(描述欣賞感受)。
(二)組織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的素材、資源應視教學實際需要提前進行組織和梳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收集、整合,包括電子圖、音、flash和實景視頻等資源的收集,以及課件導航制作、相關網站資源的鏈接、現場實驗實訓軟件系統的準備等。信息化教學資源應根據時代發展和教學實際不斷充實和更新,才能保持資源庫的生命力。
(三)設計教學流程
教師根據教學目要求,對各教學環節周密安排、精心設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要考慮到在教學中使用哪些信息化手段、在不同教學環節選用哪些教學資源、教學過程中何時插入提問和測試等教與學活動,這些須全盤統籌、爛熟于心。在山水畫意境賞析的備課中,首先,利用網絡平臺從前置學習任務開始,設置一系列知識點問題,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從而得到清晰的學習目標、方法和知識;其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知識的學習,培養他們合作協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再次,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的能力。
四、公共美術“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
該校公共藝術課程構建和嘗試“交互式”藝術鑒賞自主學習模式,是學習列車從起點到終點的運行過程,包括“敷設學習導軌,激發動力引擎;任務驅動運行,目標深化層次;反思習得成果,評價再注動力”等三個內容環節。
(一)敷設學習導軌,激發動力引擎
學生學習動機是藝術鑒賞學習中的可控因素之一,也是學習動力的引擎。教師應當是個優秀司機,善于隨時啟動興趣引擎,激發學生的表層動機(引發學習興趣)和深層動機(增加理論和實踐能力)。教師在山水畫意境賞析課前通過網站平臺留置任務,即是點燃引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入軌。
課前留置任務,是教師基于教學內容的一個設計,以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要點進行預先感知、初步理解和自我建構。它以授課對象已有知識為基礎,是對新知識作探究的首要學習活動環節。授課前,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向各學習小組分配任務,要求每一位學生點擊觀看教室制作的中國山水畫微課教學視頻,提前解決“感受山水畫意境”這一教學重點,然后要求各小組結合網絡資源分別完成荊浩《匡廬圖》、馬遠《踏歌圖》、王維《雪溪圖》和倪瓚《虞山林壑圖》的欣賞文稿并于課前網上反饋。各組組長接收任務后,組織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通過學校網絡平臺查找相關學習資源。從各小組反饋情況來看,基本都能從畫家的生平入手,分析畫面構圖、基本技法、作品意圖進行陳述,按時完成了前置任務。教師對各組任務完成的情況和所表現的團隊精神也及時通過留言評價作了肯定點評,激發了學生動腦、動筆、動手的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同時又因勢利導為進入新課作了良好的引領和鋪墊。
(二)任務驅動運行,目標深化層次
促進學生吸納、使用自主學習策略,是實現教師指導作用的根本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照課件設計,圍繞課程教學目的提出系列任務。這些任務并非單一形式的重復,而是分主題的層次推進,從而引導學生借助信息化工具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有效解決“描述山水畫意境”這一教學難點。該校山水畫意境賞析信息化課堂,圍繞課程“意境賞析”的關鍵詞,組織進行了“感知意境”“比較意境”和“生命意境”等三場主題遞進、層次情境的教學活動。
教師在課堂引入、讓學生從山水畫“感知意境”,組織了“藝術品展廳”課堂情境活動。這場活動是前置學習任務的繼續和延伸。通過電子白板大屏幕營造藝術品展廳現場和氛圍,然后分別以遠、中、近景和特寫鏡頭推出前置學習任務中的幾幅山水畫高清圖,由各小組推選一位學生扮演“展廳講解員”,教師和其他學生充當展廳觀眾。講解員們充分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向大家宣講了所屬小組對山水畫作品的欣賞過程。這場情境活動,使學生厘清了感知藝術品意境的基本思路,訓練了學生在公眾活動表達的思維和膽量。
首場任務結束,教師圍繞“意境”再提問題:當前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良莠難分,贗品和真跡在意境的形、神之間如何區別?課堂自然進入“比較意境”分主題的“鑒寶現場”情境活動。活動由甲、乙兩學生扮演持畫人,其余學生是鑒寶專家團隊成員;持畫人分別展示網絡資料馬遠《踏歌行》的真、贋品,點名請求“專家”通過賞析去辨別真偽。被點名“專家”先根據已有理論知識和課前學習成果描述了馬遠原創畫作的運筆、用墨、設色所營造的意境;同時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的藝術作品資源庫中調取出馬遠的其他畫作觀察鑒賞。通過電子白板點擊畫面進行放大、縮小,對繪畫元素反復比對后,結論認定乙生所持屬贋品,理由是在定格的特寫畫面里,點苔和皴法雜亂無章,溪水波紋雷同、缺乏神韻;而馬遠另一幅《寒江獨釣圖》勾勒的水紋,卻非常傳神、意境凸顯。有比較才有鑒別,“專家”結論得到一致認同。“比較意境”活動,借助信息化手段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一步對山水畫意境構成深化了理解。
第三場教學任務設計是“生命意境”。教師讓學生通過計算機熒屏賞析《富春山居圖》高清圖長卷后提出問題:假如將此作品用flash制成動態圖,你認為這幅畫哪些地方可以動態表現?學生回答:人走、云飄、鳥飛、水流、雨落、樹搖、舟行、鴨浮等都是生命跡象,都可以用Flash動畫表示。這時,教師即時播放《富春山居圖》的flash動畫,學生回答所說之處都被實景泛活,畫面絢麗生動,音配畫古箏婉轉,使學生耳目一新、贊嘆不絕于耳。學生在教師啟發下作出如下歸納:動態生命,可以由多姿多彩的靜態畫面來表現;意境,是藝術品的生命,藝術品的價值在于有無意境;信息化可以創造出生命驛動的藝術品;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更加深化了意境。
上述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環環相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往深層次推進,學生始終能保持高昂的興趣和熱情,自主快樂地實現教學目的。
(三)反思習得成果,評價再注動力
反思和評價,是“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重要環節。反思是歸納總結。活動結束,學生圍繞各任務過程系統地梳理了教學習得:一是獲得了知識。理解了意境的概念,感受山水畫技法是意境構成的載體,并了解營造意境的方法;通過flash動畫輔助配合,現代科技作用于山水畫,深化了作品意境。二是生成了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培養了賞析山水畫構圖、運筆、用墨、設色的基本能力;在課堂活動中,生成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運用計算機和網絡基礎知識實現操作的實踐能力。三是實現了情感目標。“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構建了新型師生關系,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交流;密切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協調、溝通的人際關系;通過藝術鑒賞,豐富了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提高了美術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評價對自主學習活動具有反饋與調控、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仍以反思的三維目標為主、以自評、互評和他評等多元形式進行活動評價:通過山水畫意境鑒賞,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反應如何;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是否達標;對美術的體驗與感受、意境的感知和理解、審美情趣的形成的過程怎樣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識、實際技能操作水平有無提高等。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課堂呈現“減負增效、快樂激增”的新變化。
五、結語
當前,信息化環境對“網絡一代”的學生認知產生著重大影響,學習需求和方法也從過去的單一性轉變為多樣性。自主學習是學生、教師、學習活動與材料等多因素的動態協調過程;中職公共美術“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以任務驅動為起點,以網絡學習平臺、微課、課件導航及手機和電腦等信息化工具等重要教學手段支撐,師生共同參與和合作、反思和評價,完成教學目的;這種模式體現了師生教學伙伴新型關系,教師不但幫助學生創設最佳自主學習微環境,而且以平等身份參與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寶安職校公共藝術課程山水畫意境鑒賞課堂教學,在信息化環境下探索構建并嘗試“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經師生努力,取得了較好的實績。
參考文獻:
[1]韓清林.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5,(5):55-59.
[2]徐韻.新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策略創新[J].南京大學學報,2011,(5):107-112.
[3]陳曉艷.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J].江蘇高教,2010,(4):70-71.
[4]王珠珠.迎接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J].未來教育家,2014,(2):9.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