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東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高考改革總體目標為:到2020年,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建立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針對這一目標,本輪高考改革必須在正確研判當前復雜形勢的基礎上,以“公平正義”為最大價值追求,以科學辦考為有力保障,以“平穩過渡”為最佳路徑,用政策協同、系統謀劃,提高考試科學化水平,保障高考改革的成功。
首先,要深刻認識高考改革面臨的復雜形勢。高考作為教育資源的分配機制,扮演著公平正義“代言者”的形象,教育領域的諸多矛盾也因此集聚于此。而當前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受到教育外部資源、制度、政策和輿論環境等的制約,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有效解決,需要教育領域內部和外部協同改革,這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這又與當前社會公眾的急切期待形成強烈反差,在這種壓力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會導致教育政策、高考政策在改革過程發生違背教育和考試規律的現象,進而遭到輿論抨擊。這正是高考改革稍有風吹草動,就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原因。
從教育內部關系角度看,高考連結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諸方面,其傳導性極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征十分明顯。高考改革,往往會對基礎教育產生反撥作用,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產生連帶影響,對義務教育后學生分流、接納分流學生的學校發展,對課程改革的進程和效果產生的影響更為直接。因此,高考改革必須統籌安排,并加強教育內外和教育各領域之間的系統改革。深刻認識這種復雜形勢是高考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礎。
其次,必須以公平正義為高考改革最大價值追求。從宏觀層面上講,一是必須著眼于全體人民的福祉,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高考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公平正義置于最優先的地位,倡導“公平優先”。二是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廣泛的動員宣傳,讓人民群眾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到高考管理體制的建構和監督中來。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有限,但將考生和家長等所有關切者引入“切蛋糕”的過程中,也許能夠增進人們對“蛋糕太小”的理解,減緩人們對有限資源分配的焦慮,也能夠將大眾智慧引入改革,彌補政策制訂者智慧之不足。三是要按照公平正義的具體目標,來評估和檢驗全面深化改革最終是否取得了成功。不僅看高考改革的制度設計,還要從法律、政策上努力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高考運行環境,檢驗高考改革的實施過程。
從操作層面上講,“平穩過渡”應成為本輪高考改革操作基本原則。高考事關重大,必須謀定而后行,先有規劃再有行動,先有試點再有擴展;鑒于高考代表社會公平正義的“招牌效應”,必須全國一盤棋地改革,各省的方案既要與全國精神一致,同時又要勇于改革和探索,形成特色;針對高考改革系統性和關聯性強的特點,必須進行有力統籌,進行綜合改革。同時,新老高考方案要做到“無縫對接,平穩過渡”,確保改革過程中不產生“犧牲品”。
第三,要用提高科學化水平來保障高考改革的成功。對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核心訴求的高考改革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社會輿論并非全然“點贊”。多元評價會不會影響高考所代表的公平正義?這恐怕是老百姓最為擔心的問題,我們必須用科學的考試評價成效來回答。要開展綜合評價、改變“一考定錄取”的現狀,就要建立一個科學、完整、公眾認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這勢必要接納眾多評價方法的優點,拓寬考試評價的內容,關注那些沒有被測量到的或者難以用紙筆測驗測到的高級心智技能,以及情緒情感、道德品質等非學業素質。這個任務十分緊迫,科研難度很大,推進難度也很大。只有加快高考科學化進程,才能贏得改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