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學農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公平發展,英山縣教育局以教育質量監測為突破口,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向標”“導航儀”,通過“四個改變”撬動質量杠桿,促進質量提升。
由重結果性監測改變為過程性監測與結果性監測并重。以往的質量監測更多的是通過教學效果檢測和教學工作檢查,依據考試成績和檢查結果作出評價判斷認定。在結果性監測下,學校和教師的勝負觀和成敗感極強,但往往過于在乎和關注最終結果與得失,對教學過程的管理與落實不是十分看重,甚至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比如一些常規教學工作被人為地擠壓,靠突擊完成,消極應付痕跡明顯。如今,立足結果性監測,加強過程性監測,二者協調統一。主要通過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綜合評價等教學環節的層級過程監測,加強教育教學檢查視導,開展重點工作專項督辦,強化常規教學管理的落實,要求教師必須遵循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積累、滲透、生成,達成“結果固然重要,過程更加重要”的共識。
由靜態監測為主改變為靜態監測與動態監測有機結合。以往的質量監測多以靜態為主,時間、內容、標準、程式相對固定,一般在期中和期末進行,內容前后照搬沿襲,雖有調整但幅度不大,標準先行預設,檢查方式也少有變化。這樣,學校和教師的努力方向相對明確,但是長此以往,勢必會帶來因循守舊,裹足不前,學校、教師之間趨于同化,進取心衰退,改革創新精神疲乏。如今,立足靜態監測,輔之以動態監測,二者相得益彰。2014年,我們建立健全教育教學工作專項考評機制,并組織了專項考評。考評細則根據縣教育局的年度工作計劃和工作重點予以修訂完善。在考評中,承認辦學水平和學生基礎的差距,關注發展趨勢和進步幅度。考評體現了“靜中有動,動中含靜”,通過年度考評項目、內容、標準與程式的靜態設置和動態調整,鼓勵各學校在嚴格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既融入時代氣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又倡導因校制宜,自主辦學,個性發展,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重應試學科監測改變為全面落實課程計劃的全方位監測。受應試教育、陳舊人才觀、中高考導向等制約和影響,以往的質量監測基本上以國家課程中的語數外等文化考試學科為主。而國家課程中的體音美等小科和地方課程大多被打入“冷宮”,或被遺忘或被邊緣化,教師成了“教書匠”,學生成了“書呆子”。如今,為適應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我們加快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步伐,加強全方位監測,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從為學生終身發展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各學校全面開科開課,嚴格執行課表公示制度,敢于接受各級監督。重點抓實薄弱學科建設,切實提高學生的素養和能力。重點檢查課堂教學組織實施情況,嚴禁挪用擠占體音美和地方課程。監測中如發現存在開科不齊、課程虛設、教學落空等嚴重問題的學校,在全縣予以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并在教育教學專項表彰和教育局年終綜合表彰中予以一票否決。
由集中統考改為分散抽測。以往的質量監測每逢期中和期末全縣集中組織統考,“唯數據論英雄,一考定輸贏。”教師在乎的是所帶學科排名的高低,學生在乎的是自己分數的多少。如今,伴隨著新的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我們取消統考制度,改為分時段、分學段、分年級進行質量抽測,并將體音美、小學英語、以及地方課程等學科納入抽測范圍。在試題的組織上,緊扣教學目標,準確把握難度,合理設計題型,科學命題制卷。在結果的運用上,重點關注試題統計分析,而不是評分,關注學生的達標情況,而不是排名。通過分散抽測,讓學校、教師、學生不再受制于局部比較,拘泥于盲目競爭,更能全面關注學生掌握的知識寬度和能力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