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華
摘 要:與其它學科相比,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非常強,這也就增加了數學教學的難度,也使得學生學習數學時易枯燥、疲憊。本文的寫作,針對數學教學的這些基本特征,提出了新時期做好數學工作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104-01
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我們教師要像課例中那樣,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這個空問中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
一、創造學生創新意識的心理資源。
只有豐富學生的學識和經驗,以各種學習機會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將教學練習結構加以發展滲透進事物的縱向發展、橫向聯系使孩子們知道不再單調而具有特別的豐富性。這樣做目的在于運教育教學實踐證明,任何知識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鞏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學生在感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筆者曾看到過某教師在教學教學的課堂實錄,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感受頗深。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有利的機遇并向學生提出了問題,讓全班同學共同分析形成數學問題的原因。于是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原來不能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樣,學生在一 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悟了人類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過程,在玩中學到了許多數學知識。看了上述教學環節,筆者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學數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僅是一些基礎知識嗎?當然基礎知識是我們小數教育必須完成的任務。作為21 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在需要這些知識的同時,更需要一種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或許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不可能出現什么科學家,但是從小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時代對小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們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些什么呢?我粗淺的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作一些嘗試。
1、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創新的機遇。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備課的重點就是設計好有效的問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把某些數學問題就問到了點子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問題的正確結論并不有所延伸。其實,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教師去認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絕大部分知識都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師沒有必要通過傳授的方法將這些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更主要的是打破了長期依靠教師傳授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積極採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養,從而漸漸形成了創新的能力。
2、提供充分的時間,給學生以創新的機會
人類社會的創新發明,不是某一個科學家憑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進行不斷的實殘。所以,給學生創新的時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一節課四十分鐘也好,四十五分鐘也要,如果這些時問老師還是竊為己有,不能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問話,那學生的新能力的培養那只是一句空話。設想如果將課例中的教學環節,改成教師展示,學生都睜大眼睛看這洋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量然從表面上看“節約”了時間,但是長期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出來的學生,除了被動的接受,還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說創造能力的培養了。
3、給學生以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活動
創新需要時間,創新更需要空問。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新養成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離開了空間、離開了學生的活動,創新能用知識、重組知識的能力,為想象和創新做準備。我特別在練習教學中把對比的方法應用于數學創新教育中,引導幼兒把自己頭腦中創造的圖像表現出來,使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數學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受教育者的數學創新能力。所謂數學創新能力就是其學習數學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它包括計算能力、邏輯能力、空問觀念能力、創新能力等。實踐證明,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只能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和發展起來。所以,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既是基石,又是保證。更重要的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孩子的未來,給學生一點創新的時空吧。只要我們從每一堂課、每一個練習設計、甚至每一個提問扎扎實實地做起,培養的學生創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