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為了“一碗飯”而完全無視性情的涵養,孰輕孰重,想想令人悚然!
國學教育最令人神往的,當然還在它的全人教育。
今人常說國學熱,謬矣。
以深圳為例。梧桐山我是去過的,那里面向全國招生,是謂國學村也,但長期“一群烏鴉噪晚風,諸生喊破好喉嚨”(南懷謹語)的結果,并不是“梧桐山的圣賢,一卡車一卡車地往外拉”,反倒被人譏為“十年烏托邦”,現在據說也很是寥寥了。我自然也尋訪過幾個國學私塾先生——這么說吧:其中一個已改行蹲攤,賣小菜了。
讀者諸君不免奇怪:習大大提倡,教育部行動,課本和高考也已然和將要增加傳統經典內容了,何以國學熱竟是虛熱?
原因固然很多,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國學本身不過是心學,或者還可以說是健康心理學,實在與功利無涉矣。
國學教育重明體而不重達用。用今天的話說,活出價值觀即可,成不成功倒在其次??鬃用献又苡瘟袊?,都沒有成功,卻分別得了“圣人”“亞圣”的榮譽;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雖說終于餓死了,孔子卻贊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劉邦三次揮淚祭項羽,是不是真心不知道,但他顯然知道不可“以成敗論英雄”。在今天這“白貍黑貍,逮鼠者雄”“寧可在寶馬里哭,不可在自行車上笑”的時代,明體教育還能有多少市場份額,諸位可以捫心自問。
國學教育還可以說是性情教育。中國人認為人生的可貴不在物欲,而在情味。這一點,儒道兩家是驚人的一致。如孟子說養心莫過于寡欲,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受此影響,歷來耕讀人家也信奉“菜根香,布衣曖,讀書滋味長”。這是一種詩性教育,倡導人過一種詩意人生。今天的教育為了“一碗飯”而完全無視性情的涵養,孰輕孰重,想想令人悚然!
國學教育最令人神往的,當然還在它的全人教育。你看“君子不器”的深意,在后來的《侍坐》篇表達得多么明晰。當時曾點談自己的理想是:“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舞乎風雩,詠而歸?!笨鬃勇犃舜笙?,稱“吾與點也。”我想孔子的意思,是說人活在社會上,更活在天地間,既要講求社會事功,更要遵遁內心自由。假如這猜想不錯,則孔子學說是含有道家思想的。試看《中庸》里的“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和《莊子》里的“御物以游心”,如出一轍——莫不是強調向內超越也。這種天人合一的大氣象、大格局,今人甭說效仿踐行了,只怕理解起來都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