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文
讀完《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最大的感觸,就是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快樂,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也應該是快樂的,快樂與教育相伴相隨。斯賓塞的教育理念中傳遞著愛的情感,滲透中快樂的音符。這讓我想起曾經寫的一篇博文《Education就是“愛到開心”》。
此時此刻,我陷入了對一個問題的沉思,什么是教育?盧梭曾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盧梭提出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斯賓塞提出:教育不是為了“教”而教。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他的自助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文中提到,斯賓塞在他的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他自主學習的能力。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斯賓塞從來不簡單地給他一個答案,而是為他指出并找出答案的途徑。“沒有一種快樂能比得上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求知欲和學習欲,是所有成長中的孩子共有的特點。”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說過:“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這個詞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多次出現(xiàn)。“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快樂學習要靠興趣引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激活了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地去尋找答案或解決方法,主動建構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就會引起學生迫不及待的探索興趣。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營造了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從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產生共鳴,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樂學”的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的“生活即教育”,他們都是圍繞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揭示教育與生活的本質聯(lián)系,解決教育本身的問題。基礎教育必須把握教育與生活的互動關系,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第六章“來自大自然的快樂教育”中,斯賓塞提出“大自然,孩子的良師益友”,其中提到“大自然,從表面上看它似乎和教育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從本質上,卻是所有教育的源泉。”課堂教學要回歸生活,其中很重要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接觸自然,給學生的學習一個寬廣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在自然中生動,讓每一個學生在源自自然的學習中成功。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幸福的人。教育是學生的教育,課程是學生的課程,教育應向學生生活世界回歸,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感受生命的崇高與意義。陶行知先生曾說:“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教學,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改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狀態(tài);為教師的發(fā)展而學,升華了教師的教育理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斯賓塞的教育理念中,強調培養(yǎng)孩子的自助教育和自我教育,對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斯賓塞提出“愛的情感不僅能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也能使孩子以更高的熱情去達成教育的目標。”情感不僅是存在于父母之間,也存在于師生之間。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達到認識的共鳴、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呼應、感悟的生成、情操的陶冶等,從而締造完美的課堂。
情感是課堂的靈魂和精髓。我們教師應用真摯的情感渲染課堂,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讀懂學生的內心,以情感的交流來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內在的生命激情,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fā)揮學生內在的成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