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青

今年夏天,我去了趟廈門,登上鼓浪嶼,微風清新,有著屬于島嶼的獨特氣味,環顧島上,各色建筑林立于綠樹從中,心里想著應該是傳說中的萬國建筑,頓時很想前去看看。買了本手繪地圖,沿圖示前行,島上巷道、叉路多,大的路口都有路標指示,有著成片的榕樹,須根懸在半空,像是簾子般整齊地垂著,樹總有一種安撫人心的奇怪氣場,走累了,很想席地而坐,依靠著樹歇息片刻。
這樣一個有著1.78平方公里的小島,矗立著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荷蘭、丹麥、葡萄牙、奧地利、瑞典、挪威、比利時等國的領事館建筑,雖然時光逝去,有的建筑也修葺了一番,但依然可以看到古老的印記。
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筑,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已煥然一新。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筑——林鶴壽的“八卦樓”變成了鼓浪嶼風琴博物館。
島上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建筑是21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筑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堂皇,做工亦很講究。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1919年1月9日,鼓浪嶼漳州路44號廖家別墅張燈結彩,林語堂和當時鼓浪嶼首富家的二女兒廖翠鳳在這里成親,這是一座U形的英式別墅,也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建于19世紀50年代。古榕、香樟、白玉蘭種滿了整個院子。在林語堂的人生中,鼓浪嶼是他“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的地方;在巴金心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舒婷這位鼓浪嶼的女兒,則常常在幽巷的誘惑下“迷路”……就連一生不喜歡“永是這樣的山,這樣的海”的魯迅也不例外,但這位一生思考著民族命運的大文豪,并沒有為鼓浪嶼寫下什么文字,在他的日記和文章中都找不到。
安靜的院落,盤虬伸展的榕樹,陽光疏疏落落地透過縫隙如碎金般散落一地,微風下,晃動著樹影斑駁。百合、牽牛、木槿、三角梅,還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一路走,一路綻放。就這樣在小巷中迷失吧。曲曲繞繞,兜兜轉轉,轉角處,邂逅一座老屋,翻開一段泛黃的故事。仿佛每件物品都在給講述著昔日生活……如今,故事仍在發生,變的只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