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平
由于缺乏中長期股權的有效激勵,國企高管的薪酬設計大大降低了薪酬與績效的關聯度,以至于出現薪酬增長幅度高于企業經營業績增長的態勢,甚至存在公司經營業績下降而高管薪酬卻大幅上漲的怪現象。
薪酬是企業管理的激勵手段,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國企高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吸引和保留優秀的人才,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收益。
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推行國企高管年薪制,規定高管年薪不得超過職工平均工資的12倍,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企盈利的增長,這一數字已被突破。2007年,以中國平安董事長為首的高管薪酬出現“超乎業績”的暴漲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國企高管薪酬如此之高備受大眾質疑。2009年,我國相關部門陸續頒布了《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等制度,以此進一步規范國企高管薪酬。然而,目前企業在確定高管薪酬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顯著問題,使得高管薪酬起不到相應的激勵作用。歸納起來,國有企業高管薪酬激勵作用不足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薪酬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企高管的薪酬結構主要由基本年薪+績效年薪構成。由于缺乏中長期股權的有效激勵,國企高管薪酬制度體現出固定報酬多、變動報酬少,當期報酬多、遠期報酬少,現金報酬多、股票報酬少等現象。根據國內一個調查顯示,美國的高管基本薪酬占其薪酬總額的32%,短期激勵(紅利)占總
額的17%,長期激勵(期權)占總額的51%;新加坡高管的基本薪酬占總額的53%,短期激勵占總額的14%,長期激勵占總額的33%。而國內高管的基本薪酬高達其薪酬總額的80%,短期激勵占15%,長期激勵僅占總額的5%。通過與國外企業高管薪酬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國企高管的薪酬結構缺乏對公司高管的合理激勵。
●高管薪酬與企業績效關聯度較低,薪酬透明化較弱
由于缺乏中長期股權的有效激勵,國企高管為了追求短期效益,大大降低了薪酬與績效的關聯度,以至于出現薪酬增長幅度高于企業經營業績增長的態勢,甚至在一些企業還出現公司經營業績下降而高管薪酬大幅上漲的怪現象。
一般而言,企業高管的薪酬應與企業的經營績效相關,高管為公司創造的價值越大,得到的報酬也就越多。但事實卻不盡然——據相關統計,我國國企高管的薪酬與企業業績的關聯度僅為0.4。企業高管薪酬與業績嚴重脫鉤,造成更多的國企高管一味追求當期報酬,棄企業的實際經營效果于不顧。
●國企高管薪酬考核體系不健全
一是績效考核機制的戰略導向缺位。由于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沒有跟進,目前國企的績效考核系統與企業發展戰略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績效考核的引導機制無法發揮有效作用。二是績效考核指標和目標值的設定不夠科學。很多國企注重財務指標,尤其是利潤指標,且考核指標和目標值的設定主要是參考企業往年的工作業績。這種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但科學性不足。單純注重財務指標,會導致一些高管想方設法追求利潤收益。而做出與公司發展目標相背離的決策,最終脫離企業實際發展需要。
那么,如何通過對高管薪酬的設計發揮出國企高管薪酬的激勵效果呢?筆者建議,國企在設計高管薪酬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優化高管薪酬結構,完善中長期激勵的薪酬體制
鑒于目前高管薪酬激勵的短期性,建議國企高管的薪酬結構采取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中長期激勵的模式,其宗旨是將高管的自身利益與公司長遠利益綁定,使其與公司的發展策略和股東的利益相一致。績效年薪與績效考核指標掛鉤,可采用年度分紅兌現;中長期激勵可采用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等方式,使高管有動力去努力完成公司預設的經營目標,防止只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讓高管真正成為公司的股東,將企業做大做強。說到薪酬激勵體制,筆者所在企業運用薪酬大師軟件線上定制專屬薪酬方案,根據同行業和外部市場權威數據對標,優化現有高管薪酬結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加強高管薪酬制度的透明化,建立高管薪酬的約束機制
完整、清晰、準確的信息披露是高管薪酬最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雖然我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高管薪酬,但目前一些國企對于高管薪酬信息仍然披露不足。筆者認為,企業對報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人員及董事的報酬詳細予以披露,可以全面反映國企報酬水平,接受社會的監督。只有確保高管薪酬信息的透明度,才能將企業置于投資者、利益相關者的目光下,從而更好地監督、約束高管的行為。
●建立健全科學的企業績效考核體系
明確高管業績考核內容,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在考評業績時,堅持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并重的原則。若單純采用財務指標去考核高管業績,將高管薪酬與經營業績掛鉤后,會導致部分高管片面追求高利潤而忽視公司其他方面的發展。
此外,財務指標具有相對比較滯后的特征,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業績和發展潛力。相對于財務指標,非財務指標具有評價更加及時、準確,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戰略相一致等特點,例如客戶類的提高產品營銷能力、銷售市場占有率,內部運營類的提高企業戰略和計劃管理能力等指標,可以有效地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財務指標滯后的不足。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