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彬
身處某市煤炭國企的閨蜜麗娜(化名)來電征求意見,她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工作,工資從6000多元降到1000多元,崗位從管理崗科級干部降為工人崗食堂勤雜人員;二是回家創業,單位保留勞動關系,繳納社會保險。通話過程中,明顯感受到電話那頭的聲音里浸滿著焦慮、彷徨、迷失與無助……
當中國經濟形勢難言樂觀之際,或許,相關行業中的每一個人都難以獨善其身。然而,眼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留崗還是創業”也成為像麗娜一樣的職場人心頭徘徊不去的思量。最新的一項全球創業報告顯示,85%的中國受訪者表現出了強烈的創業意愿。只是,60%的中國受訪者害怕創業的原因卻是“懼怕失敗”。
在這一輪“雙創”浪潮中怎樣才能挺立潮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理資源”。 在“雙創”路上,我們會與情緒共舞。積極情緒被證明是使人能夠快速復原和強大起來的活躍因素,而挫折和失敗卻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一個積極心態的人,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創新力更強,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多、思路更開闊;有想做事的行動傾向性,善于接受,更不容易放棄,能夠以開放、接納的姿態迎接挑戰。心理學家研究一些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發現這些人在對其獲獎成果研究期間,均處在積極、樂觀、希望、幸福的心理狀態。可見,在具備韌性和不具備韌性的人之間,最關鍵的差異是人的積極情緒。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并不是說積極情緒就一定具有“積極”的力量,而消極情緒就一定都是“消極”的。哈佛大學幸福課講師泰勒·本·沙哈爾認為,一個充實而美滿的人生,需要體驗生命中的所有情緒。世界上沒有經歷過憂傷、哀愁、嫉妒、失望、焦慮等不良情緒的人,只有兩種人:一是精神病人,二是死人。人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接納我們的情緒,包括我們的消極情緒。
麗娜的職場生涯面臨“被選擇”,消極情緒自然少不了。壞事總是比好事讓人感覺更強烈。研究表明,我們的消極情緒永遠比我們的理性反應快,人對于痛苦的敏感遠遠大于對快樂的敏感。人常常不自主地陷入消極的情緒狀態,是因為一點點痛苦就會讓人有感知,但這也說明我們是一個正常的人。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每當我只需要雇傭一雙手的時候,我卻不得不雇傭他整個人呢?”他的感慨或許說明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聘用一名員工到固定的工作崗位,可以讓他在流水線上執行操作或流程,但永遠不要期望一個活生生的人可以徹底變成一臺冷冰冰的、沒有情緒的機器。這也提示我們,如要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則要充分關注他的情緒。從筆者對近兩萬名員工心理狀況調查發現,不同群體員工體驗的情緒有所不同。譬如,女性與男性員工體驗積極情緒分別為55.30分、52.18分,消極情緒體驗分別為33.74分和35.29分。
情緒ABC理論這樣闡述: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
理性信念。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非理性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非理性信念久存于心,終將導致精神障礙。
可見,情緒無好壞,認知有對錯,自身轉化認知才是處理情緒的高手。麗娜面臨職業選擇(A)讓她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C),如果她能以積極的信念(B),將自己遇到的挫折,變成人生中最大的機會和成長,相信其結果自會柳暗花明。我們有很多積極的重大的轉變,大多從挫折或選擇開始的。如果以積極心態去面對,一切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總固執地看壞的一面,痛苦自然多。明朝哲學家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用現在比較流行的雞湯說法就是,人生不在于你經歷多少不如意的事情,而在于你用什么樣的信念去評價。
積極情緒價值幾何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心理學關注了很多人類負面的心理活動。研究發現,過去研究人的消極情緒的文章(抑郁、焦慮、嫉妒、仇恨等)與研究積極情緒的文章(樂觀、主觀幸福感、幽默、感恩、惜福、創新等)之比是21:1,正是因為有這樣強烈的負面的優勢效應,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我們關注了太多的病人的心理,以此來推測正常人的心理活動。
1998年,美國心理學界興起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它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優勢、動機和美德,即積極的一面。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并不是對消極心理學(暫且稱積極心理學誕生前的心理學)的否定,只是因為消極心理學并不能解決人類心理上的所有問題,它的出現更多是對消極心理學做出了有益的補充。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有關人和動物習得性無助的著名研究表明,當我們不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無助感,這種無助感對于人的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傷害。如何防止這種無助感,如何修復這種無助感?他認為,我們應該有積極主動的心理態度,關注和研究人類的優勢、主觀幸福感,并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到2051年,51%的世界人口達到心理繁榮”。 研究發現,讓個體心靈繁榮至少3:1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比值(即積極率),這個情緒的配比只要在幾天或幾個星期的一段時間里達到或超過這個比值就可以了。
一個直觀的數據就是,積極情緒對團隊績效影響巨大。心理學家曾進行一項實驗——觀察測試某商業團隊一個小時商務會議上每個人的發言。追蹤三個方面:他們的發言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發言聚焦于自我還是聚焦于他人;發言基于調查(問問題)還是基于辯護(捍衛觀點)。得分高的為高績效團隊——他們非常出色,利潤高、客戶滿意度高以及上級、同級和下級的好評高;得分較低的為低績效團隊——他們不賺錢、周圍人對他們評價低;混合績效團隊——某些指標好,某些指標不好。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因素是,高績效團隊積極率為6∶1,低績效團隊的積極率低于1∶1,混合績效團隊為2∶1。
心理學家南迪·內森說,“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于情緒不佳的狀態。”積極心理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正是幫助人類增加更多的積極情緒。
尋找積極情緒源泉
人們常說“調節調節情緒”。其實,做情緒的主人正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這種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生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的技能。提高積極情緒的方法有很多,麗娜目前的心理狀況我們建議不妨先從以下三個方面調整:
首先,打破“思維反芻”的桎梏。消極思維滋生消極情緒。麗娜是一個愛鉆牛角尖的人,職業變化讓她糾結、擔憂,寢食難眠。“為什么突然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當初如何如何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的境遇了。”雖然她要極力“想明白這件事”,但確實得不到任何明確的答案——科學家把這種思維風格稱為“思維反芻”。它大多發生在人一遍遍地重溫消極想法和感受之時,這種對問題無休止的擔憂和思維反芻,煽動著消極情緒的氣焰,導致消極情緒翻倍增長。
挑戰與機遇總是相伴相生。積極情緒來自從壞事情中找到好的方面,源自將消極的事物轉變為積極的事物。我們建議,麗娜提升積極情緒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不愉快的擇業選擇以積極的方式重新定義,并賦予積極的意義。不妨將這次職業生涯調整作為人生的一次重要機遇。試想如果沒有這件事兒的發生,麗娜可能要一直在一個企業工作,然后退休。這樣或許很好,無風無浪、平靜安穩。但是,為什么不選擇創業呢?它可以讓人生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例如,很多抑郁癥患者在沒有患抑郁癥之前很少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由于抑郁讓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怎樣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于是,他們選擇改變的勇氣和力量,很多從抑郁癥中走出來的人也因此變得更加熱愛生活。
其次,發揮自身的性格優勢。人究竟有哪些優勢呢?積極心理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總結了六種核心美德和二十四種性格優勢。2000年,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和馬丁·塞里格曼組織了一個小組,對世界各個文化所關注的人類的美德和優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出來人類的優勢VIA模型。
這六種美德和二十四種積極的性格優勢為:(一)智慧和知識,包括創造性、好奇心、熱愛學習、思想開放和洞察力五種性格優勢;(二)勇氣,包括誠實、勇敢、堅持、熱情四種性格優勢;(三)仁愛,包括善良、愛、社會智慧三種性格優勢;(四)公正,包括正直、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三種性格優勢;(五)節制,包括原諒、謙卑、審慎、自我調節四種性格優勢;(六)精神卓越,包括對美和優點的欣賞、感激、希望、幽默、靈性五種性格優勢。
每個人都會在這些性格中有所偏重,找到自己的標志性的性格特征,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較突出,同時也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勢,想一想別人在哪些方面有與眾不同的優勢。我們不妨做一個比較,看一看我們自己所認為的優勢,和別人所認為的我們具有的優勢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全面的、準確的了解。
發現自身優勢后,還有很多積極心理效果。比如,可以增強自尊、自信,使我們更加自強。在某種意義上,能讓我們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厭倦,產生新的強大的動力,幫助我們發現生活的意義。當面臨困難和危機時,更懂得解釋這樣的困難和危機對自身的影響,從而超越這些影響。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發現并弘揚自身性格優勢的人其實比修正缺點的人更容易發揮自己的特長。
最后,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我們在創業、創新的過程中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幫助我們改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心理支持網絡。
研究發現,一個心理繁榮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建立溫暖的、可信賴的關系,無論是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從筆者的調查來看,在與他人積極關系一項指標中,女性得分66.99分,男性得分64.57分,女性優于男性;從年齡來看,年齡較大的員工在該項得分較高。麗娜恰恰符合這兩項,證明她完全具備與他人建立積極人際關系的優勢條件。
科學家追蹤了人們的日常活動和情緒,隨機地把人們分成獨自一人和與其他人在一起的對照組。結果很明顯:人們通過與他人在一起,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并且人在積極情緒下有利他的行為。麗娜性格內向,不善于交際,但研究發現,即使你不是一個天生就非常外向的人,也可以這樣去做。當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你只是假裝外向,也就是說,你表現得大膽、健談、充滿活力、積極主動和自信,無論你的自然天性如何,都可以從交流中吸取更多的積極情緒。研究還表明,人并非生而外向或表現得外向,每個人完全可以通過對他人的關愛行動實現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自能實現內心共同繁榮。 ? ?責編/劉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