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杰
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如“金字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定”,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穩定”不見得有利于企業發展,市場需要的是“靈活”的企業組織,巍峨高聳的“金字塔”正面臨著轉型危機。
提到“金字塔”,一幅形象的畫面立刻浮現在腦海中。“金字塔”最大特點是“穩定”,這種穩定性主要源自其獨特的構建原理,而“金字塔”形的傳統企業同樣具有驚人的穩定性,而其穩定性也是由于獨特的內部構造,可謂殊途同歸。
雖說傳統企業形態非常“穩定”,但“穩定”與“發展”卻并非表達同一個含義。當市場變化不明顯時,“穩定”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優勢促進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而當市場頻繁變化時,“穩定”很可能變成一種劣勢,“穩定”性越強反而越容易受到外界的沖擊。為了追求“發展”,企業必然通過轉型以一種高度靈活的企業組織形態應對外界的挑戰,這也是“適者生存”法則的體現。
探究“金字塔”的奧秘
“金字塔”型企業穩定的奧秘在于企業形態建立在職位管理基礎之上。其特點是在企業內部設立不同的職能單元(部門),職能單元中設立不同的職位層級,彼此之間通過“分工”與“協作”完成價值創造活動。這里的管理基礎是指企業管理思想、制度、措施等實現的組織基礎,是各項管理機制建立的依據。缺乏管理基礎,任何經營管理活動都無法有效進行。不同管理基礎將會構建出不同的企業形態及管理模式,“金字塔”只是其中之一。
在職位管理基礎中,“職位”是建造金字塔的基礎材料。傳統企業就是通過職位,以一磚一瓦的方式構建而成,隨著職位與職位層級不斷增多,職能單元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也逐漸擴大,從“小工廠”一步步發展成“大集團”,如今的大型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職位管理基礎之上的。那么,為何“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會如此穩定?這需要對“工作”與“職位”這兩個關鍵概念進行深入剖析。
“工作”與“職位”算得上是管理學中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但在這兩個概念中蘊含著企業發展與變革的解碼,這也許就是“大道至簡”。所謂“工作”是指一件件相似“任務”的疊加和組合,“任務”就是通常所說的“事”,它是管理活動的最小單位,所有管理行為都是從“管事”開始。所謂“職位”是指一組組“工作”被固定在一起。“工作”由“事”組成,而“職位”由“工作”構成。
“職位”承載著“工作”,讓“工作”有了歸宿,但也讓“工作”失去自由,變得安分守己,這就是“穩定性”的根本原因。由“職位”搭建起來的“金字塔”通常采取職能型組織結構,管理制度均建立在“職位”之上,錯落有致,井然有序,但是這種管理模式要想高效運行必須以“人崗匹配”為前提。職位管理基礎的本質是通過管理“職位”實現“管人”的目的,這也是“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所提出的科層制組織。
職位管理基礎曾為企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由于企業內部出現“分工”與“協作”,讓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實現突破,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企業規模得
以迅速擴張,為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最終得以發展成集團企業。可以說,沒有職位管理體系傳統就沒有企業高速發展階段。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職位管理基礎開始與市場脫節。由于“金字塔”一旦建成就很難改變其內部結構和外部形狀,不但會給企業貼上了“傳統”的標簽,還成為“大企業病”的罪魁禍首。當市場變化日益頻繁時,企業漸漸感到“大船難調頭”,在網狀的市場格局中,繼續維持“金字塔”形態就會容易造成網絡栓塞,進而被市場淘汰。因此,企業必須通過轉型摧毀“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打破“穩定”的內部格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先拋棄職位管理基礎,建立起扁平化的組織新形態。“扁平化”僅僅是靈活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此外還有無邊界、柔性化、去中心、創新性等一系列與轉型相關的關鍵詞。
如何摧毀“金字塔”
沒有了職位管理基礎,企業管理制度失去建立的依據,責、權、利無法再以“職位”為依托,“金字塔”就會土崩瓦解,傳統管理模式自然會隨之消失。
但是,企業轉型是為了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摧毀“金字塔”并非最終目的,這僅僅是企業轉型的第一步,緊接著還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管理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企業形態,否則企業也有可能隨著職位管理基礎的消失而消亡。這種新的管理基礎是以能力素質為核心的能力管理體系,企業管理制度建立在能力管理基礎之上,再次實現高效運行。
“金字塔”之所以穩定主要因為“職位”固化了“工作”,要摧毀“金字塔”,則必須把“工作”從“職位”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的“工作”,把“職位”徹底拋開,然后讓“工作”與“人”直接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能力管理基礎的構建原理。能力素質探討“人”與“工作”之間的必然關系,研究高績效產生的根本原因,最后發現原來是“能力素質”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需要開發“人”的能力素質,通過管理“人”的能力素質實現企業發展目標。
能力素質闡述這樣一種邏輯:有什么樣的能力素質就會有什么樣的工作產出,這也體現出“人”與“工作”產出之間一種必要但不充分的關系。能力素質絕不是單純地研究“人”本身,而是研究“人”與“工作”的統一性,強調“人”與“工作”成果的一致性。當“人”與“職位”越來越不匹配時,必須讓“人”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市場頻繁變化導致“工作”具有較強的變動性,因此“人”的能力素質也將隨之發生變動,其結果是“人”變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這是職位管理基礎一直以來可望不可及的目標,然而在能力管理基礎下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至此管理的靈活性開始顯現出來。能力管理體系的建立其實是企業轉型的一種信號,但并非屬于企業自覺行為,而是市場中的“無形之手”發揮作用,導致很多企業并沒有發覺。
一旦失去了職位管理基礎,企業形態逐漸扁平
化,隨之能力管理基礎開始建立,企業進入轉型階段,這兩個過程同步進行。
逐漸向扁平化轉變
一些企業認為扁平化是企業轉型成功的標志之一,其實企業實現扁平化并不難,只要壓縮或減少管理層級,企業形態立刻就能實現扁平化。實現了扁平化并不代表企業能夠有效運行,企業還必須在能力管理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比如流程型組織管理模式。流程型組織結構讓企業形如“鏈”,不僅扁平還恰好與互聯“網”相對接,“鏈”型企業特點不在于穩定性,而在于靈活性,能夠自由地穿梭于“網”中。
“鏈”型企業形態采取了系統化、集成化的流程管理,傳統企業中“分工”被系統化取代,“協作”被集成化做取代,因此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改變。沒有了職位管理基礎,企業看似失去了穩定的根基,但是卻提高了靈活性,通過靈活性促進企業發展。互聯網+時代,企業并非越大越強,既能做大也能做小才是真功夫,以能力管理為基礎的企業形態能夠依據市場變化實現自我調節,只有這樣的扁平化,才能實現企業的高效運行。
一直以來職位管理都是“主角”,而能力管理是“配角”,有些傳統企業甚至連“配角”也沒有。職位管理基礎會讓企業走向僵化,最終被市場邊緣化。企業轉型就是讓能力管理逐漸成為“主角”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傳統管理模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封建王朝就是建立在職位管理基礎之上,根深蒂固,影響深遠,很多變革都是因為很難撼動職位管理基礎的“主角”地位,最終以失敗告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立能力管理基礎不僅是要改變傳統管理模式,更是在改變兩千多年來的傳統觀念。
一般來說,傳統企業轉型并非破舊立新,更多是吐故納新的過程,所以轉型不是讓“金字塔”頃刻垮掉,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種管理基礎應該同時存在,此消彼長,最終讓能力管理徹底取代職位管理,與此同時傳統企業形態與管理模式慢慢消失,新的企業形態與管理模式逐漸形成,繼而完成轉型過程。
由于轉型過程同時存在兩種管理基礎,因此也可以稱為二元管理基礎,企業的管理制度將建立在二元管理基礎之上。雖然顯得有些繁雜,但是這是轉型階段的典型特征。對于已經完成轉型的企業,例如華為,其能力管理基礎就是眾所周知的任職資格管理體系,如今任職資格已經充分融入到華為的管理血液中;而在轉型大軍中,家電巨擘海爾在從傳統的“金字塔”邁向扁平化的“平臺”時,由于職位管理基礎開始瓦解,導致大量中基層管理職位消失,曾在業內轟動一時。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步入了轉型期,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企業都是通過二元管理基礎推動轉型進程,轉型能夠成功關鍵在于能力管理基礎是否能夠取代職位管理基礎。 ?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