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古詩教學有利于學生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豐富想象。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于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那么新課標下的古詩教學如何引領學生真正體會詩情詩境,領略其形之美神之韻呢?
一、初步感知,走近詩境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要誦讀兒歌、詩歌及淺顯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畫面,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在詩歌教學之初,讓學生借助課文插圖充分自讀,是詩歌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后來“詩情畫意,情境交融”的前提。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等詩歌,較淺顯易懂,學生初讀詩后,引導他們自看插圖或互動交流,學生就能初步感受詩歌中的情感,當然,這肯定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朧正是“美”的開始。
二、結合背景,走進詩境
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說:“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了解詩人創作時的歷史背景,這是進入詩歌意境的前提和鑰匙。如陸游的生平絕唱《示兒》一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無限眷戀和不能親眼看見的傷感遺憾,感情是復雜的,這對于不了解當時時代背景的學生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如果讓學生了解我國南宋時期特定的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詩人當時的情感,學生心中那股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時,還有誰不被詩人的愛國情懷所打動?所謂“情動而辭發”,有感情的誦讀就順理成章了。
三、多層次誦讀,感悟詩境
一是“自讀”,讓學生在了解詩歌背景的基礎上,自己先試著讀一讀,只要求能讀通讀正確就行。
二是“評讀”,在初讀的基礎上,師生初步交流互讀,從師生互讀、評,再讀、再評的過程中逐步領會詩歌意境,要求能從讀詩到吟詩。
三是“范讀”,老師的范讀,既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又能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
四是“品讀”,古詩教學中,采用大聲朗讀、加手勢吟誦、配樂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韻律美。特別是配樂吟誦,能引領學生將聽覺與詩境、詩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配上舒緩、蘊藏離愁別緒的《送別》樂曲,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那依依惜別的場景。
四、品味詩眼,體味詩情
“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點鐵成金的靈丹,自然指古詩中的點睛之筆——“詩眼”。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喚起想象、聯想,進入古詩意境。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個“異”字點出了寄居外鄉之苦,一個“倍”字突出了節日思親之深,對重點字詞的反復品味,也就不斷地內化了詩的意境,體味到詩歌情感。
五、拓展詩境,升華詩情
用語言描述古詩的句意,無疑只現了皮毛,未見其血肉。教學時,多給學生思維想象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多談談自己的聯想和感受,是學生個性的張揚。學生可以暢談讀詩后的感受,想象詩句以外的景象。如《回鄉偶書》中孩子們會笑著問什么,詩人怎樣作答呢?可以讓學生為詩歌增補幾句,哪怕缺少韻腳,這難道不是詩情的內化與升華?
深藏與古詩中的內涵與底蘊太豐富了,如果我們讀悟結合,體驗詩歌所蘊含的鮮活意境,在感悟意境的基礎上去體味詩情,在教學中也就能更好地引領學生享受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