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云
托爾斯泰說過:“藝術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焦點一樣的東西,即應該有那么一個集各種光纖于一處,從而又發射各種光線的地方。”實際上這就是文章的契機和扭結。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也都具有一個像焦點一樣的東西。突破教學方法就是根據教材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特點,單刀直入文章的“聚焦點”,導讀全篇,“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使課堂教學緊湊、扎實,教師講讀精要,學生領會深刻。
常用的突破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題目突破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內涵極為豐富,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教學中可以從剖題入手,精心設問,各個擊破,使講讀精要,理會深切。如教《少年閏土》一文時,在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教師提問:“這篇課文寫誰?寫的是少年閏土,還是少年閏土?閏土少年時候是怎樣的一個人?課文寫少年閏土是通過哪些事情,抓住人物什么特點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字詞突破式
小學語文課文多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詞獨具匠心,一些重點字詞,細讀慢品卻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力,堪稱“文眼”。教學時可從重點字詞入手,先深入剖析,后集中升華,能收到“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果”。如《燕子》一文,全文是圍繞“活潑可愛”展開描述、抒發感情的。大致可分三部組織教學。①初讀課文,捕捉文眼。他見過燕子嗎?課文是怎樣描寫燕子的?哪個詞概括了燕子的特點?調動舊知,初讀課文使學生認識燕子的特點。②細讀課文,擴展文眼。“活潑可愛”是什么意思,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燕子活潑可愛?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燕子活潑開朗的形象的?哪些詞句寫得好?為什么?緊扣文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讀懂課文。③品讀課文,深化文眼,指導學生一邊觀察彩圖,一邊朗讀課文,通過美的景色,美的語言,激發學生對燕子,春天和大自然的熱愛,體會春天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句子突破式
課文中有的句子言簡意賅,言盡意遠,統領全文。教學時可從這些重點句子入手,層層推進,串聯全篇,使導讀勢如破竹、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如《詹天佑》一文,課文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全篇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圍繞此句進行。
四、段落突破式
段落是文章結構最小的組織部分,它標志著作者思路發展的步驟。不少課文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采用反復的表現手法,安排結構相似的段落。教學可以從一段入手,知道學法,先扶后放,舉一反三,可以減少重復勞動,節省教學時間,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如《再見了,親人》《賣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等都可采用段落突破式導讀。
五、過渡突破式
過渡是文章段落、層次只見連接轉換的結構方式,許多文章結構嚴謹,段與段之間巧妙地運用了過渡句段,不僅勾連上下,使文章前后內容渾然一體,而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標明了文章中心之所在。教學可從過渡段入手,上掛下連,雙向展開,能收到以簡馭繁的效果。如《偉大的友誼》一文的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合作。”可扣住這一過渡段,組織教學。
六、篇末突破法
作者一般十分重視文章的結尾,常常是畫龍點睛,收束全文,揭示或強調文章的中心,集內容于一點,使文章生輝,令讀者玩味。教學時可從篇末入手,層層設問,逆向導讀,變綜合為分析,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使教學更具有邏輯性。
七、線索突破式
文章的材料一般圍繞主線組織,主線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抓住它能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教學可從主線入手,抓綱舉目,沿線展開,合并思考,化難為易。如《凡卡》一文,可以抓住凡卡寫信一線索作為教學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