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落的態度,而給不支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一堂課的好壞與課堂導入緊密相連,“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課堂導入中的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思維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讓教師對課堂的主導作用更明顯。有效提問的導入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一、運籌帷幄,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
一個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一節課開始學習,要怎樣把學生引到課堂上,讓整個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導入中用問題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學生在對學習過程能否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讓學生隨著教師的節奏進入學習過程,就能達到水到渠成的課堂效果。
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節時,教師在導入時,先出示了課件中的國旗圖片及其數據,然后指出校園中的真實國旗數據后,再提問:兩種國旗的長和寬的比有什么關系?這樣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與課堂里要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連,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學生心想這是怎么回事呢?內心渴望了解,注意力緊隨教師,從比值到比例的意義,再到比例的基本性質,循序漸進,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課堂的節奏就掌握在了教師的手中,主導激發了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課堂教學“增值”不少。
二、高屋建瓴,直指課堂教學的目標
學習目的明確,學習重難點突出,這就如一個陣地上有一個明顯的突破點,所有的火力向集中那里,當戰斗勝利之時,就是課堂教學收獲之處。導入過程中,有效性提問是要在教師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后,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運用自己專業的教育技巧,設計一個問題。課堂上圍繞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成功了。
四年級語文《鄉下人家》在導入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最能體現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課文中的哪一句?在學生回答出: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然后老師在圍繞這個句子反復品味,品出了課文結構,品出了課文主要內容,品出了作者寫作特點和寫作感受,更是品出了語文課文學習的方法,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
三、畫龍點睛,渲染課堂教學的氛圍
情感是教學中的靈魂,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沒有情感的教學就等于沒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樣,孤寂,沒有生氣。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很多教師在教學導入中精心構思:用名言詩句的美麗來奠定課堂教學的基調,用歌曲影片的精神來激發課堂教學的熱情,用直觀形象的事物來反映課堂教學的內容……但凡此種種,在導入課堂教學中都十分成功,但學習不是表演,課堂上的所有行為都是為教學服務,一個有效的提問就能把課堂教學的氛圍渲染到教師所想要創造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內心真正的動力,讓學習變得自主。
四年級語文《觸摸春天》在導入中播放一首歌唱春天的歌,然后教師提問:“春天滿目的鮮花,讓我們看得到,春天是撲鼻的花香,讓我們聞得到,春天是和煦的微風,讓我們感受得到,但課文卻是觸摸,春天是怎樣觸摸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觸摸春天。這樣,教師用一個提問讓學生似乎徜徉在春的大地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著生命的美麗。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一個精彩有效的提問導入課堂教學,就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課堂不時閃耀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