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雁(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225200)
高職藥學專業天然藥物學的教改探索
陳雁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225200)
【提要】學生學習天然藥物學課程普遍反映內容枯燥、難學難記,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要求。該文在天然藥物學的教學中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教學改革措施,通過改革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及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職業教育;藥學;教育改革;教學方法;實踐
天然藥物學是藥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藥用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天然藥物的采集加工鑒定等。本課程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天然藥物的名稱、來源、采制、鑒定、化學成分、醫療用途及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基礎知識;具備對常用藥材進行鑒定及品質評價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鑒別藥材的真偽優劣、消除品種的混雜,從而為制藥生產企業、藥材流通領域和臨床安全用藥等提供保障作用。
傳統的課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滿堂灌,但天然藥物學這門課程具有專業術語多、顯微構造內容抽象難懂、藥材鑒定知識繁瑣難記等特點。傳統的教學非但難以達到教學效果,而且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趣。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實際操作能力,本教學組進行了充分地思考及探索,現將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報道如下。
目前,本課程選用由艾繼周[1]主編的全國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該教材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內容。總論部分涉及藥用植物的形態結構、分類、采收加工和質量控制等,為各論中具體藥材品種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各論部分收載了114種藥材,主要對其名稱、來源、性狀、顯微結構、理化鑒定、功效應用等進行介紹,并配有相應的藥材性狀和顯微結構圖,加強學生對藥材的感官認識。針對課程內容多、信息量大、課時少等問題,且貼近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教學中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堅持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對學生就業的職業領域和崗位進行分析,按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并結合藥材鑒定工作過程,將課程內容歸納為藥用植物基礎知識、天然藥物學質量保證和常用天然藥物的鑒定[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感性知識的引導,注重整體能力的提高。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2.1案例典故教學用藥材鑒定的案例引入新課內容,不僅讓學生耳目一新,增加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名貴藥材冬蟲夏草時,先導入案例:2007年7月在湖南桃江某村一村民這幾天胃比較難受,頭暈、惡心嘔吐。該村民前思后想,最終把懷疑的目光放到了這幾天吃的滋補品“蟲草”上。10 d前,他從地表挖到了幾十根似蟲似草的東西,村里老年人說是蟲草,遂與雞鴨燉食,吃了2次便出現了上述癥狀。并把冬蟲夏草及案例中村民挖到的“蟲草”圖片展示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會不自覺地以鑒定工作者的角色參與其中,從而輕松掌握冬蟲夏草的來源、生長環境及鑒別要點,同時課堂氣氛變得活躍。
除了采用案例外,也可穿插與藥材相關的民間典故及傳說。如:丁香被稱為“古代的口香糖”,是因為相傳:唐代著名的宮廷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掌權時曾充任文學侍從,他自恃長相儀表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事與愿違,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寫了一首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誰知武則天讀后對一近臣說:“宋卿哪方面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聞之羞愧無比,從此之后,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既認識了丁香,又了解了其功效[3]。
2.2直觀教學法在課堂上把生藥標本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直觀地感受到藥材及飲片的鑒定特征,并與教材中記載的內容進行比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易混淆的品種,如北沙參與南沙參、粉防己與廣防己、大血藤與雞血藤、白前與白薇、川貝母與浙貝母等,鼓勵學生運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鑒定方法對相似品種進行分析比較,獲知真實的性狀特征,自己歸納出異同點,加深理解。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也培養了他們多留心觀察的學習習慣。
2.3課題研討教學學生以課題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由教師事先確定問題,布置作業,學生通過分工協作,在圖書館或通過網絡查閱參考資料,對相關知識進行整理、討論和分析,精心制作PPT,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并進行答辯,教師點評指導。每名學生任務明確、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識應用、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2.4網絡輔助教學通過課程網站提供教學多媒體課件、視頻錄像、案例庫(如藥材真偽鑒定)、操作技能題庫、模擬試卷庫、中藥材及中藥飲片圖片庫等豐富教學資源,并開展網上答疑、在線測試、論壇留言等,與學生在課后建立多種形式的廣泛聯系。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拓展性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2.5實踐教學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達到本課程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學生須掌握天然藥物的鑒定方法和操作技能,因此,實踐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可驗證學生已學過的內容,鞏固、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5]。
本課程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內實驗、課外實踐和綜合實訓三部分。課內實驗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2名學生一組,鑒別后相互說出實驗藥材的名稱、特征、藥用部位、采收加工方法等。小組間進行比賽,要求準確快速,多說多練,強化鑒定技能的掌握。
課外實踐則分批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藥材標本,一邊采集一邊講授所采集標本的屬種、拉丁名及容易混淆植物的鑒別特征,并要求學生把采集的標本做好標簽、分類裝好。學生通過野外采集標本實踐對藥材原植物的鑒別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且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帶領學生去揚州眾成堂連鎖藥房、百信緣大藥房、紅太陽藥業等地參觀學習,讓學生觀察藥材飲片的品種、陳列、包裝、銷售情況和常見真偽藥材的區別,加強學生對藥材應用方面的感性認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6]。
綜合實訓則通過幾個大型實驗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加深本課程與其他課程間的聯系,促進專業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2.6教學評價改革“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傳統評價方式,采用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7]。本課程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實踐成績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學習態度、出勤、課堂回答問題、作業等,占總評成績的30%;期末成績占40%,考試題型涵蓋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和分析比較等,在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方面題型所占比例較多,并結合藥學專業崗位職業技能考試和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的標準;實踐考核成績占30%,包括學生的實踐態度及掌握的技能,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有效改善了學生“平時不學習,考前搞突擊,考后全忘記”的不良學風[8]。
總之,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提高教學效果,核心是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與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與時俱進地組織課堂,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后,作者將進一步優化構建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藥學人才的教育目標。
[1]艾繼周.天然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
[2]申海進.高職“天然藥物學”課程教改實踐探索[J].職教通訊,2013(33):39-40.
[3]畢琳琳,繆珊,王劍波,等.生藥學教學改革初探[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3):461-462.
[4]王玉霞,胡娟娟.中藥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中醫藥,2013,11 (2):84-85.
[5]汪榮斌,石青,王寧,等.高職高專天然藥物學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115-116.
[6]馬菁菁,羅躍娥,劉斌.高職天然藥物化學課程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3):119-120.
[7]孫敏.高職院校課程考核改革與探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5(11):101-103.
[8]車韋瑩.天然藥物學課程改革的探索[J].南方論壇,2015(8):10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4.058
C
1009-5519(2016)04-0619-02
(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