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彩霞,萬俊霞(重慶牙科醫院,重慶400010)
預防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有效措施
洪彩霞,萬俊霞△
(重慶牙科醫院,重慶400010)
目的探討固定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原因及其預防措施。方法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該院正畸科進行固定正畸治療患者6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減少酸蝕時間,用樹脂改良型玻璃離子粘結劑粘結托槽,去除托槽周圍多余粘接劑后拋光、涂氟;盡量減少正畸附件的使用,定期使用護牙素;培養患者良好的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對照組采用普通復合樹脂粘接劑粘接托槽,常規操作,進行常規口腔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發病率[16.7%(5/30)]和脫礦率[10.3%(73/706)]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66.7%(20/30),34.0%(250/735)]。結論正畸治療中醫生規范操作、適當防護及患者做好口腔衛生護理對預防牙釉質脫礦效果顯著。
正畸學,矯正;牙釉質;骨脫礦質,病理性;口腔;牙菌斑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牙齒健康和美觀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矯治牙齒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其中普遍采用的是固定矯治器。然而有調查顯示,固定矯治器治療后釉質脫礦發生率為50%~60%[1]。由于固定矯治時間長、固定矯治器結構復雜,刷牙時不容易將牙齒表面清潔干凈,造成菌斑堆積,從而使矯治器周圍的牙齒表面遭到細菌腐蝕。另外,固定矯治器戴入后改變了口腔內的微生態環境,鏈球菌所占比例升高,鏈球菌產酸使pH值明顯降低,鈣磷比例發生變化。使原本保持的脫礦和再礦化這種動態平衡[2]遭到破壞,脫礦占了優勢,出現牙齒表面粗糙、白堊色斑塊等牙釉質脫礦的各種臨床表現。因此,預防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就成為正畸醫生和矯治患者必需高度重視的問題。預防牙釉質脫礦,一是醫生在矯治過程中應縮短矯治療程、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菌斑的附著,促進釉質再礦化;二是患者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及時清除菌斑、避免菌斑的聚集。現將預防牙釉質脫礦的具體方法及效果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正畸科進行固定正畸治療的錯畸形恒牙列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12~30歲,平均(17.0± 1.5)歲,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因牙列擁擠或者前突拔除4顆第一雙尖牙進行固定矯治。矯治前口腔衛生均良好,牙齒表面光滑透明,無色斑、無齲壞、無釉質發育不全。所有患者均智力正常、無特殊病史、無張口呼吸等不良習慣。兩組患者常規每4周復診1次。
1.2方法
1.2.1矯治方法
1.2.1.1矯治前觀察組進行全口潔治、拋光,徹底清潔牙面。用Gluma Etch 35Gel酸蝕劑酸蝕15 s、酸蝕面積稍大于托槽底板,嚴格控制酸蝕時間和酸蝕面積。徹底沖洗20 s后吹干、用含氟的樹脂改良型玻璃離子(GC)粘接劑粘接托槽和帶環,徹底去除多余粘接劑,光照40 s固化。結扎時盡量采用結扎絲結扎,避免使用橡皮圈結扎。然后將牙面上殘余的所有粘接劑磨掉、拋光、清潔、干燥。最后再用小毛刷蘸上多樂氟[3]在托槽周圍的牙面上均勻涂抹,并交代注意事項。特別強調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讓患者和家長一起觀看矯治患者正確刷牙的視頻、觀看牙釉質脫礦患者脫礦前和脫礦后的幻燈片、強調牙釉質脫礦的高發性、危害性。強化家長和患者口腔衛生的觀念和意識。要求患者仔細閱讀《正畸患者飲食及衛生注意事項》,做到餐后用軟毛牙刷并結合牙間隙刷刷牙、每次刷牙時間不得少于3min,少吃酸性及含糖量高的食物。
對照組進行全口潔治,用Gluma Etch 35Gel酸蝕劑酸蝕30 s,沖洗、吹干后采用普通復合樹脂(京津釉質粘接劑)粘接托槽,磷酸鋅粘接劑粘接帶環。但未對托槽周圍的牙面做特殊處理,而是常規操作并交代注意事項。
1.2.1.2矯治中觀察組盡量采用閉隙曲關閉間隙,微種植體增強支抗。減少橡皮、彈簧、帶環等附件的使用;定期潔牙,每3個月按前文所述的方法在托槽周圍易脫礦的牙面上涂氟。定期使用GC護牙素[4]。由專人每2周電話回訪1次,了解患者矯治器脫落情況、刷牙及飲食情況,若出現矯治器松脫等意外情況及時復診。每次復診時仔細檢查牙面菌斑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正,必要時潔牙。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矯治,不刻意避免矯治附件的應用,復診時常規交代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
1.2.1.3矯治后觀察組矯治療程平均為20個月,對照組為23個月,兩組患者矯治效果無明顯差異。
1.2.2評價標準矯治結束時,拆除固定矯治裝置,徹底清除粘接劑,并用75%乙醇擦拭牙面,再三用槍吹干。若出現牙齒表面粗糙松軟、白堊色或棕色斑塊及小凹陷即為牙釉質脫礦[5]。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時間比較觀察組平均療程比對照組縮短3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牙釉質脫礦發病率比較對照組患者脫礦20例,發病率為66.7%;觀察組患者脫礦5例,發病率為16.7%。觀察組患者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牙釉質脫礦率比較對照組患者觀察牙數為735顆,脫礦250顆,脫礦率為34.0%;觀察組患者觀察牙數為706顆,脫礦73顆,脫礦率為10.3%。觀察組患者脫礦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矯治前,兩組患者均無牙釉質脫礦癥狀,故無統計學意義。矯治后,牙釉質脫礦的發病率和脫礦率都有明顯差異,可以看出,在矯治過程中采用積極有效措施預防牙釉質脫礦是可行的。
3.1減少酸蝕時間,嚴格控制酸蝕面積有文獻報道,酸蝕時間越長,釉質丟失的量就越多[6]。冶錄平等[7]認為,只需要酸蝕15 s就不會影響托槽粘接的穩固性。無論酸蝕15 s還是30 s的牙齒在沒有矯治器的口腔環境中,通過唾液系統再礦化作用都能使其再礦化。但增加了矯治器,牙齒自潔作用較差,使托槽周圍的牙面變成了易致齲環境,更加誘發牙釉質脫礦。酸蝕使牙面形成釉質微孔變得粗糙,若粘接樹脂不能將這些釉質微孔封閉,菌斑就更容易堆積,導致釉質脫礦。
3.2采用樹脂改良型玻璃離子粘接帶環和托槽樹脂改良型玻璃離子不僅其本身能緩慢釋放氟離子,而且當口腔環境中氟濃度較高時(比如涂氟后)可以將氟離子吸收后再次緩慢釋放出來[8],使口腔中長期保持有效氟濃度,達到抑制牙釉質脫礦,促進再礦化。樹脂改良型玻璃離子粘接劑與牙釉質發生化學性粘接,其粘接強度可以達到正畸所需粘接強度的4倍[9],且矯治器不容易脫落。
3.3保持托槽周圍牙面光滑和簡化矯治器結構用onegloss拋光器將托槽周圍多余粘接劑去除、拋光、使牙齒表面保持光滑。改進矯治技術,盡量減少鏈狀皮圈、彈簧等附件的運用,采用種植體支抗[10],避免了帶環的使用,降低了牙面粗糙度和結構的復雜性,更便于清潔,菌斑不易滯留。
3.4托槽周圍牙面涂多樂氟剛粘接托槽時和矯治中每3個月定期將托槽周圍的牙面清潔干凈后涂布多樂氟。氟化物是現在被大家都認可的、預防齲齒效果最理想的防齲物質。林居紅等[11]研究得出氟能明顯抑制變形鏈球菌的生長并減少菌斑的黏附聚集,預防齲病的發生并促進早期釉質齲的再礦化。
3.5定期使用GC護牙素GC護牙素中含有酪蛋白磷酸肽鈣磷復合體,這種復合體既能抑制牙釉質脫礦,又能將鈣磷輸送到牙齒表面,發揮抗齲的作用,還對一些致齲菌也有抑制作用。
3.6定期回訪每2周有專人回訪,若發現托槽或帶環等矯治器松動便讓患者及時復診。既避免了因矯治器的松脫影響刷牙,又防止了牙齒反彈,從而縮短了療程。
3.7加強口腔衛生宣教要求患者進餐后和睡覺前認真刷牙,減少菌斑的堆積。少吃酸性及高糖食物,因為酸性食物會加速鈣離子的流失,高糖食物則會為細菌繁殖提供環境。
綜上所述,在矯治過程中,醫生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牙釉質脫礦的發病率和脫礦率。
[1]胡煒,傅民魁.口腔正畸治療要點Ⅳ.正畸治療中的口腔健康教育和衛生保健[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6,41(5):313-315.
[2]袁方,徐紅,王媛媛,等.影響正畸固定矯治過程中牙釉質脫礦的因素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3):1098-1101.
[3]招順秀,李業榮,許碧暉.多樂氟預防固定正畸矯治中牙釉質脫礦的臨床研究[J].廣東牙病防治,2013,21(8):441-443.
[4]張乾.正畸治療中預防牙釉質脫礦的研究進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3,34(4):75.
[5]左志遠.正畸固定矯治后牙釉質脫礦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1):52.
[6]王曉玲.正畸酸蝕時間對年輕恒牙釉質脫礦影響的臨床觀察[J].浙江預防醫學,2003,15(6):64-65.
[7]冶錄平,羅頌椒.不同酸蝕時間托槽與牙面間抗拉粘接力研究[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3,21(3):189-190.
[8]胡偉,王勤,傅民魁,等.正畸粘接用玻璃離子粘固劑防止托槽周圍釉質脫礦的體外PH循環實驗[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38(2):109-112.
[9]陳香,張強,程敏,等.兩種正畸粘接劑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6):362-363.
[10]李定梅,涂文,雷勁,等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2):1794-1795.
[11]林居紅,王金華,蔣琳.氟保護漆對主要致齲鏈球菌黏附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8,18(4):220-2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0.037
B
1009-5519(2016)10-1539-02
△,E-mail:335744266@qq.com。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