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

互聯網江湖變幻莫測,雷軍似乎曾經接近目標,而在這兩年卻面臨巨大的挑戰。互聯網思維、國貨運動、風口理論這些概念掩飾不了自身的疲態,雷軍還能夠實現他的夢想嗎?
最近雷軍很煩,小米手機目前遭受的市場困境始料未及,在市場調查機構的數據中,小米手機已經跌出了中國市場前五名的位置。而在最近小米電視的發布會上,雷軍更是說出了求別黑的話。可見,其內心的壓力是十分大的。
雷軍在年齡上屬于60后的最后一撥人,接受過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他能夠從高難度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足見才智過人。作為中國最早接觸到軟件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家,雷軍既有著那一代大學生的情懷,又有著市場經濟鍛煉出來的市場思維。面對互聯網時代一波又一波的創新,雷軍始終努力趕上。網絡上的各種評論中,對雷軍共同的評價就是極其勤奮。他也是一個十分執著的人,盡管早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創立小米后,雷軍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互聯網江湖變幻莫測,雷軍似乎曾經接近目標,而在這兩年卻面臨巨大的挑戰。互聯網思維、國貨運動、風口理論這些概念掩飾不了自身的疲態,雷軍還能夠實現他的夢想嗎?
唱衰潮涌
《小米深陷“中年危機”:它如何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騰訊科技上的這篇文章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分析小米神話會不會突然倒掉。
文章稱,這位幾度經歷互聯網公司興衰的創始人比誰都清楚,紅米手機巨大銷量的光環背后,是小米在手機供應鏈管控的隱憂。今年上半年,小米有三個月處于手機極度缺貨狀態,這是雷軍在今年6月23日一次小米組織的專家閉門會上透露的事實。
更為嚴峻的是,小米手機的銷量已經被對手甩在身后。IDC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華為第一,蘋果第二,小米已經落到了第三。2016年第一季度華為依然排名第一,第二至第四名分別為OPPO、vivo和蘋果,小米已經落到第五。2016年第二季度,OPPO和vivo則再度超越小米。
小米所謂的谷底,本質是中國智能手機增長放緩和競爭對手擠壓下的商業格局變遷,導致其賴以崛起的小米模式失靈。
所謂小米模式,用雷軍創業伊始不斷對外宣揚的說法是,不建工廠,不做線下渠道,不投放廣告,而是以輕資產、互聯網銷售和高性價比的方式快速打造單品爆款。這一模式在起初的兩三年內呈現井噴式增長,一度讓包括華為、聯想等在內的傳統手機廠商陷入極度恐慌,紛紛開始效仿小米的打法,線上銷售也逐漸成為幾乎所有手機廠商的標配。
如今,僅僅依靠互聯網不再是靈丹妙藥,小米自身也開始與當初的模式漸行漸遠。諸多變化顯示,小米正在向著一個相反的方向發展,逐漸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例如,小米開始做樓宇廣告,聘請代言人,甚至未來會考慮電視廣告。例如,隨著小米逐步變成一家估值高達450億美元、員工人數突破8000人的超級獨角獸,內部員工心態開始出現分化,流程變得復雜,每個部門幾乎都有每周例會和其他大會小會,正在變成一家大公司。
這些問題指出小米與其他企業同質化,而發掘出來會使得米粉的追求熱情劇減。
而在勵石商業評論的《雷軍的傲慢與虛榮》一文中,作者對雷軍的局限進行了剖析。
雷軍的傲慢與大意,使小米自廢武功,拱手把機會送給了競爭對手。這些準備充分的競爭對手,打了小米一個措手不及。小米面對這些競爭對手,突然發現毫無還手之力,原來最仰仗的性價比卻成了自己的軟肋。
雪上加霜的是,小米5一直難產腹中,導致2015年全年,小米在旗艦機型上沒有任何亮點,只有一款小米Note與群雄苦苦對峙。而紅米系列手機卻接連推出5款新品,大量的紅米手機出貨,使小米進軍高端的希望破滅,徹底地淪落為消費者心目中的屌絲品牌。最終,2015年小米手機出貨量7000萬臺,遠沒有達到雷軍年初制定的1億臺目標。
業績慘淡的同時,關于小米估值大幅縮水的傳言也甚囂塵上。甚至有傳言稱,小米向投資者開出的投資估值已經跌到280億美元,僅為上一輪估值的60%。
小米的頹勢,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事實。但雷軍和小米還在極力粉飾著銷量的大幅下滑,牢牢抱著“行業第一”的虛名不放,死死不肯承認小米的衰退與戰略失誤。雷軍沒有必要再死抱著行業第一的虛名不放。徹底放下虛榮,坦誠過去的戰略失誤、系統復盤,或許才是小米重生的開始。
顧及江湖顏面的虛榮,雖讓雷軍在公眾面前擺足了姿態,但絲毫無益小米的戰略反思與業務改進,只會加重小米內部員工的戰略混亂。雷軍這幾年可能是被非議太多了,而這也是互聯網行業的特色,要快速地發展,就必須要大面積地讓企業曝光,而企業家往往也要成為企業的代言人頻繁露面,但是如何保持露面和低調積累的平衡,雷軍還有條路要走。筆者并不認為雷軍傲慢,但是作為一個知名企業家,雷軍需要向董明珠、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學習。
未來抉擇
按照雷軍的說法,在2015年年初對小米進行戰略研究時,當時總結為:“小米自身專注三大核心主業,一是手機,二是電視,三是路由器。然后把小米模式復制到100家智能硬件公司。通過將手機與家庭中的硬件設備連接在一起,逐漸打造一個圍繞小米手機(平板)、電視(盒子)和智能路由器三類核心硬件的周邊硬件生態鏈,所有的這些智能硬件產品,都與小米手機相連,數據實現共享”。
用雷軍的解釋,未來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機(含平板)、小米電視(含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硬件產品線是“第一個小米”;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于“第二個小米”;小米計劃花50億美元投資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將成為“第三個小米”。
但現在看,小米的三大主業在不同程度上都遇到了重創。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也沒有產生太大效果。小米邀請新浪陳彤加盟,花巨資投資愛奇藝、優酷與華策影視,希望借此補足小米內容短板,但收效甚微。作為股權占比極少的小股東,小米無法對這些內容企業產生任何實質影響。小米計劃花50億美元投資100家智能硬件公司的計劃,也無太大進展。除了手環、音箱、凈水機、凈化器幾款銷量不錯的硬件產品,沒有其他更多精品。另外,這些智能硬件的銷量與利潤對于龐大的小米體系來講,只是杯水車薪,無法阻止小米業務的整體下滑。
針對未來的戰略規劃,雷軍一直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小米智能硬件生態鏈的成功嚴重依賴小米網的流量,而小米網的流量又嚴重依賴小米手機與小米電視的熱銷。小米手機與小米電視是小米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所有業務鏈條的龍頭。一旦小米手機與小米電視失去產品競爭力,不再獲得用戶青睞,小米網的流量與智能硬件生態鏈將成為空談。
在虎嗅網作者王云輝的《雷軍的漂亮話中,有星辰大海,也有一些無法自圓其說》中,作者指出:小米生態未來的一個懸念在于,“公地”如何分配。
如同雷軍所說,小米持股和參股的公司,總共投了220家。這些企業共同構建了小米的龐大生態,支撐了小米的品牌與流量。但整個生態產生的客戶小費和互聯網收入,又將如何分配?未來基于用戶數據的收益,如何分配?
此外,雷軍說,小米過去5年干了電商小米網,未來5年要干小米之家。像無印良品一樣,店里只有50-100件商品,靠50-100個商品征服消費者。按照最樂觀的理解,這里指商店同時上架50-100個產品,意味著,如果220家公司同時有產品上市,那么能分配到進店名額的比例,將不到50%……
到目前為止,小米快速發展擴張的成功,根源于對跨界資源的整合:其中有小米自身的渠道與品牌,也有各個生態合作者自身的行業積累。這些積累,促成了各種小米生態產品在上市之初在性價比上的驚艷,但當這些積累成為過去式,持續的創新將成為整個小米生態的巨大負擔。到時,雷軍將只能面臨三種選擇:更換生態合作伙伴,與更新銳的創新者合作;重新加大研發投入,在“做好東西”與“降價”之間,為前者給予更高權重;降低產品標準。
所以,在手機出海遭遇專利狙擊,不得不通過獲取專利授權、加大研發投入等方式,不斷提升技術實力的小米手機,已經由當年的“輕公司”,變得越來越“重”。
而這,將是小米生態所有企業的必經之路。
在IT作家左林的《我所認識的雷軍》一文中,他寫道,40歲那年,在一個小圈子的聚會里,雷軍好像突然發現了生命的密語:“我領悟到,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雷軍所說的推石頭上山的日子,是在金山。這段話后來被雷軍自己在微博上總結為:“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但是當市場的風向發生變化時,小米和雷軍能否將已有的資源轉換成新的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