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婷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農民集中安置社區”下居民健身路徑利用現實審視及優化
——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
陳喜婷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據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就今后一個時期深化體育改革、發展群眾體育、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部署。本文以“農民集中安置社區”的健身路徑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訪談法對龍泉驛區“農民集中安置社區”的健身路徑使用現狀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對“農民安置社區”的健身路提出合理優化,完善安置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安置社區的體育文化健康發展,從而推進中國全民健身長效之路。
農民安置社區;健身路徑;利用現狀
居民由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居民,轉變為空閑時間較多的“城市人”,其受文化差異影響,健身意識薄弱,因此,農民安置社區體育健身路徑選擇及面臨的問題也獨具特點。本文就從安置社區出發,就居民健身路徑選擇進行全面分析,找到影響居民鍛煉的因素,并進行優化,促進安置社區形成可持續發發展的健身之路。
2.1 研究對象。本文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的“農民集中安置社區“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怡和新城、書南社區、菱角堰社區、麗陽社區。
2.2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了解健身路徑相關資料,了解龍泉驛區近幾年農民的安置分布情況,為社區健身路徑提供有效方法。(2)調查法:本文通過關于健身路徑選擇的問卷調查,對這幾大社區居民隨機分發。共發放800份,回收754份,回收率94.2%。(3)訪談法:對各安置社區不同年齡階段、性別、工作的居民進行訪談,了解他們體育鍛煉時間、方式,以及對健身路徑的認知、滿意程度、使用方式等,進行記錄、總結。
3.1 “農民安置社區”下居民參加健身路徑現狀
(1)年齡分布:通過走訪這5大社區,對參與健身路徑居民的年齡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幾大社區參與鍛煉人群的年齡分布不均衡,年輕人和老年人參加鍛煉的人數呈現明顯差異。17歲以下的少年僅占9.6%,其幾乎以玩耍為主,鍛煉方式不正確,大部分根本不會利用健身路徑;18—40歲青年人占20%,其主要是為了工作之余放松、陪老人小孩等,其自身健身目的不明確;41-60歲及61歲以上中老年人卻分別占31%的38.4%,其每天有固定鍛煉時間,健身意識較強,基本能夠合理利用器材。
(2)參與鍛煉者的性別特征:調查顯示,參與鍛煉的人群中,中年婦女居多,因為農村男性多為養家外出工作,女性沒有農種,沒有外出工作,空閑時間較多,所以中年人參加鍛煉中性別差異較大,另外據訪談,一部分男性認為健身路徑負荷小,達不到他們期待的健身效果。老年人是健身路徑中比較固定的鍛煉人群,參與鍛煉中男女比例差別不大。
(3)對健身路徑設置的滿意程度:據調查顯示,參與鍛煉的老年人比較滿意社區的健身路徑,認為器材操作簡單、實用,對他們有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中年人認為安置社區的健身路徑種類太少,且有些損壞了不能及時維修,健身路徑安置較緊密,場地太小等因素,對健身路徑滿意程度只有36%,大部分兒童對健身路徑滿意程度較高,因為他們把其當成玩耍、供其娛樂的工具,并沒有充分利用其健身價值。
3.2 影響居民參加健身路徑的因素
(1)季節、天氣因素:據調查,安置社區健身路徑利用率受季節、天氣影響較大。尤其是冬季寒冷,選擇室外健身的人很少,只有部分老年人習慣冬練。夏天參與鍛煉頻率大,并且多集中在早上與晚飯后。春秋兩季健身路徑利用率較高。另外,安置社區投入健身資金匱乏,健身路徑基本安置在室外,所以受天氣原因也較大。
(2)器材:據調查,器材的種類,器材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參與鍛煉的頻率,不經常參加鍛煉的居民認為社區健身路徑內容太少,太單調,提不起興趣;另外,器材的質量得不到保障,也是居民不參加鍛煉的因素之一,很多器材損壞過后得不到及時處維修。
(3)個人因素:安置社區居民基本屬于農民,文化素質較低,體育健身知識薄弱,鍛煉方法掌握不到位,是他們不參與健身路徑主要因素。
4.1 結論
(1)農民集中安置社區下健身路徑使用群體的年齡、性別差異很大,鍛煉動機也呈多元化態勢,居民的健身意識還有局限,并不能實在掌握健身知識。
(2)農民集中安置社區下,居民對健身路徑滿意度較低,主要表現在健身路徑內容單調,種類偏少,規模較小,質量相對較差,器材后期管理與維護經費欠缺,器材損壞了不能及時得到處理,相關部門責任推卸。
(3)安置社區的居民大多屬于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健身知識薄弱,需要專業體育指導員引導,但安置社區公共服務配置較低,體育健身方面缺乏專業指導員。
4.2 建議
(1)宣傳引導方面:安置社區居民大多屬于農民,健身知識薄弱,社區應培養專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可通過聘請專業人事對居民進行集中培訓,也可通過聘請專職人員進行長期指導,這樣一來,居民就不會盲目健身,使居民能正確使用器材及鍛煉方法,掌握正確的健身知識,從而建立完善的社區體育體系。
(2)功能質量方面:健身路徑的內容的選擇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特別是小孩、殘疾人以及老年人,要注重健身路勁的新穎性和質量,同時也要注重器材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器材的選擇要保證運動幅度和運動強度。
[1] 王婉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及建設路徑探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10):48-51
[2] 王淑清.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陰山學刊(自然與科學版),2016,(07)24(4):52-56
D669.3
A
1671-1602(2016)22-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