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婷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
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
張毓婷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快生態與文明的發展,注重環境和人文思想的提升,日漸嚴重的生態環境促使人類警醒。人類盼望著新文明時代的到來,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它是為了克服工業文明帶來的弊端,探索一種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和諧發展之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探索實踐,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以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恢復;生態文明;生態美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十幾年間,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工業文明進程的加快,與此同時造成了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環境破壞的負面效應和環境意識的消極態度,造成了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代價過大、百姓生活受環境污染限制加重和社會發展中環境因素的負面比例加大等一系列問題。化解環境問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但是責任主體往往只能考量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經濟增長與環境責任、人的發展與環境義務、社會發展與環境損益等多方面之間難以達成一致的價值理念。在對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人們逐漸形成發展的環境正義理論,是對環境不公正的本質反應。
1生態文明進程中更需要人文關懷
2010年在上海召開了“世博會”,此次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中便體現了對人的優待,怎樣優待人呢?這就涉及到哲學中的人文關懷問題,城市閑暇環境的營造與設計也是如此,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文關懷”這一大眾行為心理領域應運而生,人們對于閑暇時間和閑暇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多,不僅在閑暇時間和內容上追求,對于承載這一文化交流和繁榮的閑暇環境的質量也逐漸為人們所關注。大中城市中居民閑暇時間總體上增長,休閑對于城市穩定發展越來越重要,它關系著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的發展和城市規劃等諸多方面。而目前大多城市的閑暇環境營造不能滿足人們的種種需求,從而使社會整體發展與城市空間不能夠匹配,以人為本的城市閑暇環境更為罕見。居住在大中城市中的人們面對著社會的各種壓力,尋求一種釋放,催生了“吧文化”的發展,各種迪吧、酒吧、慢搖吧鱗次櫛比,不難發現,“吧文化”采用的是宣泄方式進行排解壓力,這難免有些以毒攻毒的意味。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們更容易受到抑郁、不安、沮喪等負面情緒的困擾,我們需要具有文化內涵的閑暇方式,真正的舒暖內心、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的閑暇環境,滿足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公務員和白領階層的需求,同時滿足農民工與退休人員為代表的廣大民眾的需求。“人文關懷”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從它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片面性思想發展不僅關注自己,同時關注他人,關注現在,關注未來;不僅關注人所處的人文環境,同時關注人所處的生態環境。“人文關懷”含義的完善使其在環境設計領域得以應用。日本東京、中國上海、長春、吉林等城市分別結合當地文化背景進行具有人文關懷的閑暇環境的探索性實踐,本文將對以上城市的數據研究總結其優劣。本文將社會行為學、心理學、人口學與環境學相結合,以大中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依托,進行具有城市特色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閑暇環境的設計。為人們提供舒適的閑暇環境,從而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2關于生態文明與生態美學的探究
人類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偏重于客體的農業文明,單純著眼于主體的工業文明都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特別是工業文明在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人類應當深刻反思如何解決這些負面問題?這就必須著眼于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發展。和諧發展既不是農業文明的靠天吃飯,也不是工業文明的人定勝天,而是一個人與環境的和諧狀態。包含三個層次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是生態文明,人與社會、人與人是社會文明。只有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同步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夠進入一個和諧發展的新的文明形態,即環境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超越形態,環境文明只有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使人類社會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對抗和沖突之后,升華到一種和諧發展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程廣云.生態文明: 觀念·規范·制度.[J].社會科學輯刊,2012(03).
[2]徐進剛,馬永莉.城市設計與人文關懷[J].南方建筑,2003(03).
[3]曾繁仁.當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美學理論發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1).
作者簡介:張毓婷(1991.01),女,漢族,四川隆昌,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美學專業2014屆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