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
回望中國傳統的禮
程萍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中國的禮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包含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范的龐大的概念。可以說禮就是生活,無禮的生活就不是人的生活。
關鍵詞:禮;尊敬;和諧;規范;社會關系
我們常說要講禮貌,特別對小孩的教育中禮貌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對一個懂禮貌,有禮貌的孩子總是能由衷地有喜愛之情;一個賓賓有禮之人總給人以有教養,有文化之感,可以說在人們一貫的心理中對禮的認同和贊賞是根深蒂固的。禮貌一詞中的核心詞是禮,中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也許在當今禮不再如以往那樣繁瑣,厚重,但幾千年來在中國人這個共同生活體中形成的對禮的崇敬從未改變。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人曾觀中國人下棋,視景象為奇。先走的須說:“鄙王小卒先走兩步。”然后,對手再說,“鄙王的士要吃尊王的卒,走到九宮中鄙王卑賤的象位。”一局棋下來,過招二人客套話一籮筐,卻與棋的輸贏毫無關系。觀棋者認為,對中國人來說,客套就如棋局本身,不懂這些客套就等于不會下棋。這就是禮儀。
中國的禮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禮無處不在,無禮則無正常的人的生活。中國人的禮從何來,禮的源頭在哪呢?《禮記》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一個“敬”字可以說統宰了禮的所有含義。敬天,敬地,敬人,敬神,敬鬼,敬物……,敬就是禮之所向,禮之所在,禮之源起。鄭氏曰:“禮主于敬。”朱子曰:“毋不敬,是統宰處。儼若思,敬者之貌也;安定辭,敬者之言也;安民哉,敬者之效也。”禮的設置就是為了表達對人、對天地萬物的尊敬。人是社會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人在本能上有被別人認同的需要,這種需要通過尊重得到滿足,被尊重是人的存在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是構成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只敬人是不夠的,因為世界的組成不只有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者為天》里說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人和天地自然是一體的,由人推及到天地萬物,萬物和人一樣也有被尊敬的需求,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身。人類具有了對世界的敬意,才能意識到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
中國之禮起于敬,敬是禮的基調,但禮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不僅僅是用來表達尊敬和禮貌的,禮可以決定親疏、嫌疑,分別異同,辨別是非。《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區別人和禽獸的差別需用禮才能裁度,“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自知別于禽獸。”人與禽獸之別是因為禮,人之為之人是因有禮,所以禮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少的,禮成為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基本的接人待物的方式和方法。禮給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禮儀規范,讓人們正確把握與外界和人際交往的尺度,合理處理好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系。禮儀規范是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交往中達成最初共識的中介,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范,在交往中往往會使人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失禮于人,鬧出笑話。熟悉和掌握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禮不僅對于人的認知有著重要的導向和啟發作用,而且還可以“治人情,修仁義,尚辭讓,去爭奪。故人必有禮,然后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無禮而不危者。”所以說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人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之情,情可亂性。人的情感中有“惡”和“欲”兩個極端的,人的這兩個情感的極端是社會危害的根源,禮的本質,禮的秩序,可以用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避免人走向“惡”和“欲”這兩個極端。人們在世間生活會情不自禁地因為種種感情和情緒而失去理性而生起禍亂,使個人、社會、國家蒙災,而禮可以平息人的不良情緒,規范人的行為,最終使個人得以平安,社會得以安定,國家得以安全。“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中國的禮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具有準法律的作用,禮在中國古代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是“不可不學”的。禮對人的惡的情愫進行制止和平息,但對人之常情,人的理所當然的感情是予以同情和安撫的。《禮記·曲禮》:“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然人之所無不可強者,君子有所不責焉”,君子不強人所難,讓人們去做他們力所不及的事;“乎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不稱老。”在這世上父母是最愛最關心自己的子女的,作為人子,外出要告知父母,回來要面言父母,不去父母不知道的地方,所學的東西必定要屬于正當的,以免他們擔心,努力使他們寬懷、愉悅。不對父母言老之事,以免父母傷心,而作為一個有孝之子也不忍在老父老母跟前斥言稱老。“有憂者側席而坐,有喪者專席而坐。”有憂的人懷著憂傷,有喪的人,因為有失去的親人悲傷,不用接人待物,可讓他們側席而坐或專席而坐,以表對他們的同情和照顧;“鄰有喪,舂相;里有殯,不巷歌。”鄰居家有親人去世了,旁邊人家不做如相親這樣與喜慶婚事有關的事;五鄰之內有人家在辦喪事,就不要在巷中唱歌,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街坊鄰居喪失親人的同情和關懷。中國的禮看起來是在規定人們該做這個不該做那個,但里面所包含的不僅僅是規范和規定,還包含著的深沉的人文關懷,發散著濃濃的人情味。
禮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雖然歷史的進程走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不再是那個禮制森嚴的古代社會,但在當今這個由各種關系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社會里,禮依然對調和各種社會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我們的社會若形成一個懂禮、愛禮、敬禮的社會風尚,人們就能在自己創造的有禮有序的文明社會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安寧。
參考文獻:
[1]禮記.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01-01.
[2]董仲舒著,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2-6-1.
[3]張丁歌.中國禮的變.新周刊,第437期.
作者簡介:程萍(1975-),女,漢族,云南昭通人,學生,哲學碩士,云南大學公管學院哲學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