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易曉
(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感知與情感的交融
——淺析纖維藝術作品中的女性主義因素
盧易曉
(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女性主義藝術在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浪潮中產生,并成為后現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主義藝術是女權主義或女性意識覺醒的產物,是由藝術觀念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重大轉變推動的結果。在女性主義因素影響下,女性纖維藝術家以其獨具魅力的形式語言、鮮明的符號意義豐富了纖維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
審美;纖維藝術;女性主義
纖維藝術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學者稱它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不管是從纖維藝術的材料、工藝還是表現形式上,纖維藝術與女性主義都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在現代的發展中許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錯、相互影響的。20世紀60、70年代,纖維藝術國際革命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尋求纖維藝術表達的新形式,同一時期,女性主義藝術在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浪潮中產生,并成為后現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傳統經營家庭紡織的婦女拿起身邊親切的纖維材料、運用純熟的編織技巧開始不懈地反省女性的歷史處境,不斷的以身體為媒介,開啟了女性視角的藝術創作,使作品空前的呈現出多元化的風貌。
2.1 女性身份對纖維藝術作品的影響
女性藝術家將身體元素作為女性主義藝術的構建語言,是女性關注自我,尋求歷史地位,女性權利的載體。在世界藝術史中,女人體一直是重要的創作題材之一。對于女性自身來說,身體是自由意志的載體,是具有時空感和內容的獨立個體。在藝術創作中,女性纖維藝術家將乳房、子宮、卵巢這些女性代表符號帶入到纖維藝術作品創作中,試圖利用最為熟悉親切的材質來喚醒人們對其地位的重塑與認可,使作品空前的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風格。這些帶有女性主義的纖維藝術家們將女性的柔性美,肢體語言和內心活動與纖維藝術的編織特征糅合在一起,而有別于紡織女工的枯燥,創作出一系列二維或三維,平面或立體,抽象或具象,具有女性象征意義的纖維藝術作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性團體創作。
女性纖維藝術家施慧的作品《巢》是對女性身體意識的關注,是對內心經驗和生存狀態的較為含蓄的表達。藝術家關注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體察,使手工制作的纖維作品處在一種鮮活靈動,不斷生長疊加的狀態,纖柔的單體在不斷的延展中逐漸地融合成如巢、如繭、如穴般的群體,暗示著一種生命在母體中的孕育。《巢》隱喻著女性內在的知識和母性的力量。裝置藝術家林天苗的作品《開放的直覺》在形態上顯現著西方的特征,在內涵中更多的流露著東方所特有的唯美和靜謐的情緒。她的作品風格具有“尖銳、敏感、直指人心的女性氣質”,蒼白素色的材料語言暗示作者對女性對女性成長,生存環境,家庭責任的思考。
2.2 纖維材料語言中女性主義的表達
纖維藝術以自身獨特的材料語言、豐富的表現形態來表達情感和文化內涵。在西方社會,紡織品通常被描述為“布帛”或“纖維”,意味著纖維藝術與家庭生活和婦女的創造力不可分離的關系。女性纖維藝術家具有獨特的細膩、敏感地特質與纖維藝術自身有著某種共鳴,這也使得女性對纖維藝術的創作材料有著先天性的感知。她們運用纖維材料的豐富性和表現力,試圖從視覺,觸覺體驗表達自身感悟。纖維藝術的材料使用十分廣泛,包括棉、麻、絲、毛、金屬、塑料、頭發、織物等等,對不同材料的把握使纖維藝術創作呈現廣闊的空間。女性主義元素加入纖維藝術作品創作中,作品主題的象征性,表達方式的抽象性,使藝術家在材料的選擇上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纖維材料的選擇上,“軟雕塑”藝術家施慧的藝術重在重新闡釋“纖維”的哲學意義。在她的許多作品如《巢》《老墻》中運用中國傳統造紙的自然材料——紙漿,它是竹、木、棉、麻的精髓,潔白純凈,寓豐富的變化于單純之中。紙漿中含竹、麻纖維,它的可塑性很強。通過厚薄不同的處理,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肌理。她注重個人對材料的感悟和把握,在研究材料的同時來呈現一種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的體察,對某些藝術材料的選擇和偏愛,確實折射了藝術家的某種內在氣質與心理狀態,作品傳達出健康、樸素、純凈之感。一九七一年,朱迪·芝加哥與夏皮羅一起在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共同創建“女性之家”,將一座廢棄的房屋改建成完全屬于女性的空間。作品以傳統的手工完成,涉及了女性身體、生理、婚姻、家庭、社會角色、生活狀態等內容,作品材料都是以布料拼湊而成,運用針線、扣子、棉布、絲綢、毛線、刺繡、縫紉,等,重現以傳統手工和圖案裝飾為基礎的女性編織。凱西·漢博蘭德在“女性之家”中的作品《新娘樓梯》也是女性主義因素在纖維藝術作品中的體現。纖維藝術作品材料是根據意象表達選擇的,這些與女性生活密切相關的元素成為女性纖維藝術家表達自我情感,訴諸藝術觀念的主要材料,同時也是女性主義藝術特有的表達語言。
纖維藝術作為一項獨特的藝術門類,在表達創作觀念方面將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創作主題趨向多元化,象征性和隱喻,材料選擇在藝術家的不斷創新中更加多元化無所不包。女性纖維藝術家用女性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對女性美的深切感悟,通過傳統手工或現代科技手段創作出一系列經典之作,展現了女性對纖維藝術的獨特貢獻。
[1] 施慧.當代纖維藝術教研檔案:第5空間纖維與空間藝術.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
[2] 米達·英格利.顛覆性的針法:刺繡與女性創作.英國:I.B.陶麗斯出版社,2010.
盧易曉(1991—),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專業,研究方向:染織設計。
J533
A
1671-1602(2016)24-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