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芳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
我國城鎮化影響因素與推進對策
楊翠芳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的一二十年里,城鎮化將引發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如何正確引導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就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本論文通過闡述城鎮化概念、建設意義、影響因素、成功模式,提出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影響因素;模式;對策
引言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從現代化發展規律來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
1概念界定
1.1城鎮。城鎮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城市和集鎮,集鎮是介于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型居民點,以城鎮而著名的地方是瑞典、挪威、英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二是指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具有一定規模工商業的居民點。我國規定,縣及縣以上機關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萬人以下,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點,都是城鎮。
1.2城鎮化。城鎮化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農耕文化向工業文明轉變,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必然過程。是指第二、第三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
1.3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后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各國城鎮化的過程與經驗來看,城鎮化與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十分密切。我國城鎮化的滯后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誘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矛盾焦點之一,所以加快城鎮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1推進城鎮化進程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城鎮化的特點是能夠在較小的區域內聚集很多的生產要素。而工業化則需要生產要素的集聚狀態,只有生產活動集中才會降低工業生產的成本,才會形成集聚效應。因此,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離開了城鎮化,工業化的效率就會降低;離開了工業化,城鎮化就無的放矢,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
2.2發展第三產業,必須依托城鎮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第三產業在工業化的后期,就業人數會超過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會逐漸大于第二產業,同樣它對人類活動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產業。因此,只有城鎮化才能促進第三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3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影響因素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這是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過程。城鎮化建設關系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發展,其建設進程面臨著觀念錯位、體制落后、規劃混亂、生態污染、文化破壞、融資瓶頸六大影響因素。
3.1觀念錯位。在思想觀念方面,一是對城鎮化建設的意義認識不夠,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大,內需潛力大,對發展具有持久的拉動作用。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二是把城鎮化理解為房地產化,認為城鎮化建設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加房地產開發。
3.2規劃混亂。在規劃方面,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統籌銜接不夠,難以形成分工明確、布局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和空間格局。群眾對城鄉規劃了解不夠,支持力度不大,規劃實施剛性不足。部分地方存在以權代規現象,一個領導一種做法,換一任領導就換一套規劃,城鎮規劃不斷更改,城建項目不斷推倒重來,造成嚴重的資源與資金浪費。
4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對策
我國現在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正處于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因素,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因地制宜,采取必要措施來引導和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4.1推進城鎮化,首先是城鎮布局的合理化、特色化。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之間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中國正確的城鎮化道路應該是穩步發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的發展小城鎮,這樣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
4.2我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合理流動和有效聚集。我國的小城鎮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服務,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同時隨著農村現代農業的逐步實現,農業產業的高收益逐步顯現。可使社會資本流向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帶動了高素質人口從高層級的聚集區域向低層級聚集區域回流,實現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良性、可持續的循環。
5結束語
我們正在進行的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是人口城鎮化;不能拔苗助長,而要水到渠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積極穩妥。城鎮化當然要建新城,但絕不能用建新城來取代城鎮化。城鎮化如果不能減少農民、富裕農民,解決中國農村發展問題,那么這樣的城鎮化極有可能導致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因此,新時期的城鎮化不能以“物”為核心,而必須以人為核心。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以人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15-01
作者簡介:楊翠芳(1991.03-),女,河南濮陽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