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靜,杜金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殘疾人的生活處境及解決策略微探
郝靜靜,杜金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于殘疾人的態度由冷漠、嘲笑,逐漸轉為同情、支持的態度。但現實生活中仍有對殘疾人抱有貶低的敵意態度,而殘疾人往往也會由于自身的缺陷產生自卑、自我封閉,甚至自傷等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為了幫助殘疾人健康生活,本文將從殘疾人本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幫助殘疾人健康成長。
關鍵詞:殘疾人;家庭;學校;社會
為了引起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1992年聯合國在第47屆大會上宣布每年的12月3日為“國際殘疾日”,同時呼吁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積極開展活動,增進人們對殘疾人的理解和尊重,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使他們享有參與社會的平等機會[1],并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殘疾人的文件。雖然,國際與我們國家都提出保障殘疾人健康生活的政策條例,但殘疾人的生活處境仍不是很理想。下面將通過一篇《殘疾人在當代中國的處境》文章切實地剖析殘疾人處境,并為改善殘疾人的處境,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提出解決的策略。
1通過《殘疾人在當代中國的處境》看殘疾人的處境
2012年,發在網上的一篇《殘疾人在當代中國的處境》引起所有殘疾人的共鳴,里面的句子處處寫出殘疾人的心聲。此片文章由網名為“一劍驚鴻”的網友發表在其博客中,對其訪問量近達十萬。其中將殘疾人的狀態形象地比作是“野生動物”、“囚犯”,一種被叫做“人”的野生動物,這句話寫得非常深刻,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殘疾人的社會形象。并寫出了周圍人對于殘疾人的態度“我是被拒絕的”、“我的嚎叫沒有人聽到”,沒有人用心去聆聽殘疾人內心的思想和想法,眼里只是充滿著同情。“偶爾有旅游者投下食物,他們表面上寫著憐憫,而內心里根植著鄙視”、“他們允許我的肉體存活著,而把我的精神絞殺在一間暗室里”、“在這個社會所有文明光鮮的背面,我的角落里發霉或者干燥,我奄奄一息,疲于掙扎”。[2]通過此文章,可以讓讀者深刻、清晰地認識到殘疾人的真實處境。
2解決策略
第一,樹立殘疾人的自信心。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人,首先要樹立好信心,簡言之,就是自己要相信自己,不會因為外界人的眼光而懷疑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例如,有的聾人,由于聽不到他人說話,而感到自卑,有時還可能會誤認為別人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從而形成多疑、自閉的性格。我們應該使殘疾人意識到自卑這一問題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它會導致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向下滑、走向低谷。甚至一輩子走不出殘疾的陰影,一生沒有快樂、幸福的時光,這一輩子就毀了。幸福就是人生意義之所在,可他們能獲得多少!有的殘疾人由于無法與人正常交流都無法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告訴他們。然后,要教育殘疾人對自己要有信心,正確對待和接納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身份的事實,這是無法逃避的,必須承認并接受。但讓他們知道殘疾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擁有一顆殘疾的心理。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正因為自身殘缺,所以要更加努力、勤奮。只要有付出,同樣也會有回報的。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例如,最常見的盲人按摩。相對健全的人來講,雖然殘疾人有各種缺陷,但這并不能阻擋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樣只要付出,可能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就會有回報。殘疾人應該有信心,因為上帝對自己多一點喜歡,所以要付出比別人更多一點。找到一個能使自己心里平衡的信念。
其次,要樹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要給予孩子信心和尊重,教會他們對待社會和人生的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老師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身負重任,應擔當起這一責任。有的殘疾兒童父母,本身就不重視孩子的問題,甚至會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及關心,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對殘疾兒童來講,是除了身體之外的心靈重創。因此,殘疾兒童的父母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并多與孩子交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不要整天處于低沉、憂愁的氛圍中,應該創造一個快樂、溫馨的環境氣氛。父母更應該要接受孩子的現狀,并寬慰其心靈。教會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處世態度。
然后,是學校的老師和同學。老師作為一家之長,要有正確的特殊兒童觀,理解和尊重特殊兒童,只有這樣其他學生才會把殘疾同學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以確保殘疾學生受到公平的教育和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對于班里的殘疾學生,老師應該多給予一些幫助和關心,在教學過程中,應謹慎,照顧到他們的需要和自尊。也應教育其他學生多幫助、關心殘疾人。
最后,是社會這個大家庭,要為殘疾人做一些切實的幫助。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婉言拒絕殘疾兒童入學,這嚴重剝奪了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要保障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利,除此之外,更要積極地促進有特殊需要兒童權利保障的立法。政府和社會應該為殘疾人的就業、生存設一些保障制度。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單單靠政府的單方面力量,還需要教育機構、殘聯、康復機構、醫療機構、媒體、社區、工廠等來自全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如果能切實做到以上四點,我相信街邊的乞丐會逐漸減少的,我們所看到得場景將是,他們學得一技之長之后,通過雙手勞動、自食其力而謀求生存。這樣,殘疾人也不會再害怕他人的眼光,而專注于自己的學習、事業之中了。
參考文獻:
[1]聯合國.聯合國大會[EB/OL].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index.html.
[2]新浪博客.一劍驚鴻[EB/OL].一劍驚鴻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e2e010101409i.html
中圖分類號:TQ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77-01
作者簡介:郝靜靜(1991-),女,漢族,山東省德州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杜金(1989-),女,漢族,河北省定州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