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舟宏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探究
袁舟宏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文化在我國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非遺在保護過程中需遵循整體性、本真性、自主性等多種原則,本文就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從內容與形式方面、生態環境方面、傳承人方面、各類效益統一方面、整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幾個方面來探討非遺保護的整體性原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性
1整體性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為保護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也包括傳承人和生態環境。即從整體上對其加以關注并進行綜合保護。世界非遺保護的目的是用全方位、多層次和非簡化的方式來反映并保存人類文化多樣性。它涉及到整體性文化的各個方面,幾乎包括了傳統和民間文化的所有表現形式,而不僅僅是個別文化形式的有限綜合。整體性原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它也被非遺保護工作者作為標尺來衡量類別繁雜、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性的幾個表現方面
2.1內容與形式方面。保護非遺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這是從非遺本身的完整性角度而言的。只有對其進行整體的保護,才不會使其中的精髓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更不會讓人斷章取義地去理解。我們從遺產項目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角度提出要求,理清其傳承脈絡,明晰非遺發展中的活態變化,促進其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比如苗寨吊腳樓的上梁儀式,它的儀程完整內容豐富,既是苗族人民生活組成部分非遺自身傳承的主要體現,也對發揚苗族文化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對這些非遺的保護,除了清楚其本身的發展脈絡之外,當然首先要保護它的完整性。如果只是將儀式中的一部分截取出來單獨進行儀式,那恐怕這單獨的一部分也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消失,那么它作為民俗文化存在的意義也會失去。
2.2生態環境方面。我們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然也要保護其相關環境。有些非遺本身就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像過去的一些“勞動號子”就是很好的體現。工業革命后,機械力逐漸取代了人力,而勞動號子等非遺必須要依托特定的情境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遺產項目本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否則便成了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形式再現”,只是突出了表面形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能夠實現社會記憶的文化展演。又如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之所以該技藝能夠享譽盛名,很大程度是依靠當地優質的高嶺土資源,若是沒有這些環境資源的支撐,恐怕也不會有這么優質的制瓷技術。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應該對其環境加以保護,創造良好的傳承條件。
2.3傳承人方面。從多年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驗上來說,我們不僅要致力于遺產本身的保護,同時也要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確立傳承人在民間文化中的主體地位。一些民間文化傳承的內在規律是“活態”存續,其載體主要是傳承人,保護住了傳承人其實也就是保護住了民間文化。就像朱仙鎮的“木板年畫”一條街,冷冷清清,而導致木板年畫街不景氣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明白人”去經營。俗話說綱舉目張,所謂的綱就是指傳承人,有了傳承人,許多的獨特技藝才能傳承下去。又如中國剪紙,中醫針灸,中國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很大程度是依靠傳承人來發揮作用。若是沒有傳承人對這些文化的傳遞,恐怕更多的非遺會沉溺在科技的洪流之中。
2.4各類效益統一方面。保護非遺要注重各地域、各民俗文化之間的協調,注重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利益,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針對七夕這一文化節日,好多地區為了經濟方面的利益爭先去申報國家級非遺,在他們博弈這一過程中,人們往往過分地關注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文化傳承的本身。
此外,非遺的保護也要將其放到更大的層面去把握。如西和乞巧民俗與當地早期秦人祖先信仰密切相關,要實現對其保護,就要將其放到整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整體考慮。只有將各種文化遺產同時加以保護,才能從整體上完整地傳承和發展,取得好的保護效果。
3整體性原則的其它體現
保護非遺的整體性原則不僅就空間向度而言,同時也表現在時間向度上。傳統是流動的、發展的,有自己的客觀規律所遵循,而非遺作為傳統的一部分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例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藝術,它像一切民間口頭藝術一樣,是一種活的生命,不斷向前。流動是永久的,變化和豐富也是永久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注意非遺的歷史形態,以為其“過去式”是最合理的存在,忽視其現時的狀態和將來的發展,割裂它的發展和流變。
同時,我們也要“靈活”地去保護非遺,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其可持續發展。就如“象牙球”“動物骨骼用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但是一味的為了保護非遺本身而去傷害生命、破壞環境也是該令人反思的。其實我們可以只保留其技術、方法、文化知識以便后人參考,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對其進行活態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最后實現綜合整體保護。
4綜述
堅持非遺保護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保護非遺自身的完整性,保護其與所處自然、社會等環境的完整性;就是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利益,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非遺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等整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實現傳承主體、傳承人與政府、專家學者等內外部力量的協調統一,實現其經濟效益、文化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各地域之間、各民俗文化之間的協調統一。通過對上述幾方面的關注和重視以更好地促進非遺的發展,更好地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韓宗坡. “非遺”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2]王巨山,夏曉晨.整體性原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1.03.026.
[3]劉魁立.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2009(3),22.
中圖分類號:DF5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213-01
作者簡介:袁舟宏(1994.12-),女,漢族,內蒙古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