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陽
(渤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遼寧 錦州 121000)
?
網絡語言與語文教學
陳恒陽
(渤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方言,對于現代漢語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有利也有弊,我們應盡量趨利避害,使其對語文教學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語言;影響;語文教學
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和網絡在中國的普及速度驚人,從最初的網吧,到家用電腦,到筆記本再到移動手機,并且它與人們的生活的聯系日益加深,從最初的瀏覽網頁到視頻聊天,到娛樂學習,再到電子商務,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正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同時,另一個新的產物也應運而生——網絡語言。
如果說社會外部原因是網民群體創造網絡語言的外部基礎,群體內部原因是內部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是無意識的,那么這里所說的語言心理則是網民群體創造使用網絡語言的有意識的心理需求,這一心理需求無疑是基于網絡這種特殊的媒介平臺而產生的。 筆者通過廣泛查閱了相關的語言學、心理學以及關于網絡語言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相從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維度概括了網絡語言產生的原因:
(1)娛樂性
哲學家奧斯汀認為,說話就是實施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是帶有目的性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為是不存在的。網絡言語交際作為網民群體的一種特殊言語交際形式,當然也有著明確的目的性。
娛樂是網絡交際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網民們在論壇或是聊天軟件中參與網絡言語交際很多時候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獲得快樂。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工作生活的壓力都非常大,需要尋求一種可以放松心情釋放壓力的方式,這同樣使得娛樂成為了交際主體互不相識、空間分離的網絡言語交際的主要目的。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在網絡聊天室中發現很多沒有主題,完全以“說話”為目的的言語交際,顯然,“說話”的過程就是網民們獲得快樂的過程。而要在“說話”過程中獲得快樂,缺乏個性與創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規范的漢語聊天顯然是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的。
(2)對現實交際的復原
網絡言語交際與現實交際最大的區別在于,網絡言語交際雙方在空間上是分離的,相互之間無法看見對方表情,也無法聽到對方的聲音(這里我們排除網絡視頻聊天和語音聊天,因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網絡聊天的主要方式,這大概是出于交際主體隱匿性的需要),意義的傳達完全依靠文字來完成。
而規范的漢字聊天就如同寫作文一般,一方面過多的語法規則使得以娛樂為目的的網絡交際不能獲得快樂,更重要的在于,因為聲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來比較麻煩而使交際主體不得不放棄聲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將導致交際雙方在意義傳達上的重大損失。美國口語傳播學者雷蒙德·羅斯在其《演說的魅力》一書中認為:在人際傳播中,人們所得到的信息總量中,只有35%的傳播是用語言來進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過語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語調、動作、衣著、表情等完成的,其中僅僅面部表情就可以傳遞65%中的55%的信息。
網絡交際在獲得交際主體隱匿性的同時也喪失了現實言語交際中語調表情等非語言符號參與大部分交際意義傳遞的表意途徑。為了復原現實交際的非語言符號表意途徑,使得網絡交際更加輕松從容,表意更為充分,網民們便創造出了一系列生動、形象的表示聲音、表情的詞匯形式,如“55555(嗚嗚嗚嗚嗚)”——表示哭聲,“:-D”——開懷大笑。
(3)維持交際的順利進行
交際目的的娛樂性及交際主體的隱匿性導致了交際對象選擇和更換上的隨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際語言呆板,話題無聊,交際一方可以隨時更換交際對象。因此,文字輸入的速度及語言是否個性新穎能吸引人就成為能否獲得交際機會或者能否維持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網民們創造網絡語言的重要的心理基礎。
(4)收費性上網施加了主體外驅力。
無論是撥號上網還是寬帶上網,一般情況下還是要收取一定的網絡使用費的。網民們上網時,是利用屏幕和鍵盤進行交流的,這就使網絡語言與思維的同步性不如日常交際語言快捷,為了保證交流者能及時快速地接受和發送信息,使交流能夠順暢持續,又節約金錢,網民們便惜時如金,想方設法地提高輸入的速度和交流的效率,爭取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盡可能多的思想,他們創造了英文縮略、漢語拼音縮略、數字諧音、意符號等語言樣式,有時甚至是不惜用錯別字代替正確的書寫形式,比如“大蝦”替代“大俠”“斑竹”替代“版主”、“竹葉”替代“主頁”、“點心局”替代“電信局”。當然,技術上的限制也是網絡語言中錯別字大量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多數網民不會使用“五筆”輸入法,只會使用“拼音”輸入法或“智能ABC”輸入法,這就給網民們的輸入帶來的一定的麻煩,他們為了節省時間,干脆就用首選的字詞來替代了正確的字詞,久而久之,逐漸為眾多網民所認可,一些錯誤的寫法在網絡中就成為約定俗成的了。
毫無疑問,網絡語言無論在速度要求上還是在個性新穎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維持交際順利進行的現實使命。如漢字輸入中以重碼字詞中最先出現的字詞代表目標字詞的對錯別字詞的極大包容性,用輸入一系列的數字、字母、數字字母組合來諧音代替復雜的漢字輸入,用標點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帶表情動畫來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其實,網絡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1網絡語言豐富了現代漢語的內容
1.1舊詞添新義
網絡的產生和發展使許多傳統詞匯獲得了新的意義。這些傳統詞匯往往由于其意義上的特點符合網絡的需要,而被借用于表示與網絡相關的新義。如“沖浪”原指一種水上運動,但由于其尋求刺激和愉悅的特點與上網有相似之處,所以“沖浪”一詞在網絡詞匯中被賦予了“在網上進行查詢、娛樂等各種活動”的新義,而“恐龍”則因形態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網女性”。此外,“地址簿”、“抄送”、“論壇”、“瀏覽”、“賬號”、“用戶”、“用戶名”等都是將其本義置入網絡環境,而使之獲得了網絡詞匯中的新義。
1.2新詞的產生
借用原有詞匯顯然不可能完全滿足網絡詞匯的需要,非傳統的新詞匯才是網絡詞匯的主流,而這些詞匯的來源極其廣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2.1英文外來詞
有關網絡的一些英文詞匯對中國當代的網絡詞匯有著莫大的影響力,許多網絡詞匯源于英文,它們的取詞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譯,如“E-mail”——“伊妹兒”;②半音譯半意譯,如“Internet”——“因特網”;③音譯兼意譯,如“hacker”——“黑客”;④音譯加表義語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縮寫,如“Internet”、“BulletinBoradSystem”——“BBS”。
1.2.2港臺借詞
近年來港臺文化對內地影響巨大,且與內地處于同一語言體系中,因而內地許多網絡詞匯直接借用于港臺。如“菜鳥”一詞源于香港,本義指“新手”,在網絡中,它則被賦予了“網絡新手”的特定含義。
1.2.3規范造詞
一些網絡詞匯是按照漢語的詞匯特點和語法特點造出的:①動賓結構,如上網、上線、掉線、抓圖、灌水(形象化地形容了往BBS上貼文章)等;②偏正結構,如互聯網、服務器、網站、網址、個人主頁、公告板、電子信箱、網友、電子貨幣、網上救援等。
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性。網絡語言不受外來的束縛,構思更為巧妙,常常語出驚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比如“羨慕嫉妒恨”,這個短語不僅強化了中心詞“嫉妒”的表達效果,還包含了嫉妒的結構層次和來龍去脈。這類短語把同義詞或近義詞反復疊加,通過緊湊、復沓的形式,表達鮮明、強烈的情感,追求出一種奇特、夸張的效果。再比如“給力”,“力”是名詞即力量,這個動賓結構在不同的場合又有不同的意思,比較靈活。 再比如“神馬都是浮云”,就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格,表達了一種或勸慰或感嘆或釋然的情感。另外,網絡用語還倡導了一種輕松、簡單而又快捷的交流方式,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充分展示了自我個性。
2網絡語言沖擊著傳統語文教學的語言規范化
網絡語言在豐富現代漢語的同時,其五彩繽紛的詞匯和超常規的語法、乃至用語粗俗等特點給語文教學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2.1網絡語言對閱讀的影響
傳統的閱讀方式是書籍閱讀,閱讀的過程更強調朗讀、吟誦和咀嚼,然后在這樣的精讀中獲取精神養料,并完成讀、寫能力的互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網絡語言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運用長句子、復雜句子,多用短句。2至10個字的句子非常多,句子的省略現象極其普遍。而今天的孩子正處在網絡誘惑包圍之中,這正是孩子們今天語文學習和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必須面對的現實條件。與傳統閱讀相比,網絡閱讀不僅僅是閱讀載體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詞匯、語法的變化。如果網絡閱讀完全代替傳統閱讀,結果是很可怕的,因為這就將意味著傳統的中斷乃至終結。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我們在繼續對學生進行傳統閱讀訓練的同時,也應該主動指導學生正確地進行網絡閱讀。在網絡閱讀中,網絡語言除了詞匯語法的變化外,同樣受到輸入法與經濟原則的影響,二者需要實效性,傳統過程中的讀書筆記、資料卡片、圈點勾畫等等方式都已經不需要了,而網絡閱讀有著其自身的一套方法,比如如何選擇閱讀著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關的主題,如何在電腦上編輯儲存這些信息等等。例如以前需要的資料很難查找,如今輸入關鍵字,可以有成千上萬的有效信息供你參考,這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
2.2網絡語言對寫作的影響
2.2.1學生作文中大量出現有違傳統語言規范的文字等
有人把網絡語言概括為“網絡語言=漢字+數字+符號+外文+其它”,如今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有違傳統語言規范的網絡語言已屢見不鮮,如故意寫錯別字、故意歪曲字詞的本意等。這種偏離傳統語言習慣的網絡語言,已日漸影響到正常的語文教學。網語可說,但充滿網語的作文不能寫,尤其是參加高考的學生。因為“高考作文檢測的是學生與教材結合的語文應用能力,考的是書面語表達形式,應該遵循平面語體的規范”。
2.2.2學生寫作能力下降
當學生寫作主題可以搜索并拷貝,當學生利用電腦可以把手寫作文由輸入變為粘帖,當你發現你的學生在作文中旁征博引,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工的時候,而這一切可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寫作在效率上大大優于傳統寫作方式。但是這些特點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每當要寫作文時,學生就會依賴電腦,上網查詢、收集資料,甚至于從網上下載一篇或復制一篇。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2.2.3學生寫作內容的改變
現在的學生流行寫幾種文章:①小資心情:十幾歲的學生文章中經常出現的詞匯是房間,靜靜,悠閑,咖啡,西餐,品味等等;②古怪詩詞或歌詞;游戲功略,網絡游戲的復述、簡介、人物以及情節。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們應該公正、客觀、發展地看待網絡語言的影響,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來。面對雨后春筍般的網絡語言,我們應該學會面對、學會選擇、學會揚棄。
2.2.4影響文風
中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茁壯成長的青年時代,他們的作文理應展現出朝氣蓬勃、清純健康的文風。然而,以發泄和煽情為主流的網絡文學對中學生的作文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沖擊,他們往往不自覺的去模仿。或憤世嫉俗,不滿現實,文字間充滿叛逆與詛咒;或顧影自憐,故作深沉,發泄內心莫名的寂寞和空虛。有的學生閉門造車,胡思亂想,寫一些脫離現實、文體模糊的“異文”。表面看有思想、有創新,實則內容空泛,思維混亂,文句不通,令人不忍卒讀。
語文教學應順應時代要求,大膽改革,引入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滿足中學生求新求異的需求,為傳統語文教學注入活力。
網絡語言真切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應該走進我們的課堂。如果能積極引導,驅利避害,網絡語言對于漢語言的發展肯定是有利的。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248-02
作者簡介:陳恒陽,男,渤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