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同伴群體在高校留級生轉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方銳
(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同伴群體是現代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并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輔導員要正確發揮同伴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塑造和改變作用,在實踐工作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為轉化留級生這一特殊群體所用。
同伴群體;大學生;留級生
自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Hariis提出“群體社會發展理論”以來,同伴群體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同伴群體是指社會經濟地位大體相同、年齡相近的個體自發形成的關系親密、交往密切的群體,它對個體的社會行為、態度、社會心理適應和品德發展等都有重要影響。
1.1 大學生同伴群體多是自愿結合形成。同伴群體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群體成員之間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并沒有特別的有意識的共同目的,是大學生出于一致的價值觀、興趣愛好而自發形成的、松散的未被納入學校管理的非權利聯合體。在同伴群體中,成員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不是靠制度和規范,而是依賴于相同的情感來維系的,彼此之間的交往自然流暢,感情融洽,行為也具有協調一致性。
1.2 群體結構的不固定和人員密度的不穩定。同伴群體內沒有嚴格的規范約束和紀律限制,沒有確定的分支機構。相同興趣、愛好和具有共同感情基礎的成員隨時可以加入進來,而當群體內的成員的個人興趣、愛好和感情彼此沖突時,也可以隨時離開,是一種沒有固定組織結構形態的、人員密度經常會發生變化的集合體。
1.3 依靠核心人物維持組織平衡。同伴群體中沒有正式任命的領導者,其核心人物是在群體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涌現出來的并且為群體內成員所公認的,這類核心人物以其豐富的知識,較高的公信力和強大的個人魅力維持群體結構平衡和成員間的密切聯系,并且對群體內成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影響。
1.4 群體內成員間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基于同伴群體形成的原因和背景,自發形成的規范能夠得到群體成員的一致認可,群體內成員會形成一種心理趨同現象,使得群體內成員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呈現出一種心理相容的狀態。成員間能夠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心理和行為默契度高,非常容易“抱團”,形成較強的凝聚力。
關于留級學生的轉化難的原因大多歸咎于學生學習不用功、沉溺網絡游戲、自暴自棄、缺少責任感等,很少從社會支持的角度來看待留級學生的教育和轉化。筆者結合工作學習經驗,認為留級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家庭支持、教師支持和朋輩支持。
2.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指來自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提供的支持,其中父母是這一支持的主體。
2.2 教師支持。教師支持指學生所在學校的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所提供的支持。大多高校教師上完課就會離開,與學生交流不多,而輔導員所帶學生眾多,事務繁雜,時間有限。總體來看,高校教師支持并不能滿足高校留級學生對社會支持的需求。
2.3 朋輩支持。朋輩支持指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語言的同齡人提供的支持。其中同伴群體扮演著巨大的作用,對高校留級生轉化最為重要的:一是一些一直保持親密聯系的高中同學、朋友和老鄉,在較長時間內提供強力支持。二是新班級同學積極接納并促使留級學生增強班級歸屬感。
在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管理和轉化中,留級生的管理和轉化一直被視為特殊群體學生工作的難題。在對留級生的管理和轉化過程中,正確發揮同伴群體的積極因素,會使得留級生管理和轉化工作事半功倍。
3.1 積極尋找留級生的興趣點,在同伴群體內提升自我同一性認識。自我同一性從主觀體驗方面來說是一種個人身體上的自在之感,一種自知何去何從之感,以及一種預期能獲得有價值的人們承認的內心保證。留級生離開熟悉的班級生活,加入到新的班級群體中去,生活和學習方式的突然轉變,往往會造成留級生對自我同一性這一個體主觀體驗的斷裂。想要讓他們重新獲得對自我同一性的認可,就要為其尋找合適的突破口,尋找他的興趣點所在,并鼓勵其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同伴群體成員間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特點幫助留級生緩解心理壓力,重新獲取自我同一性認識,盡快融入新的班級生活。
3.2 利用同伴群體對個體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塑造力改變留級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高校留級生造成學業成績差的原因有許多,鼓勵留級生加入到班級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群體中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特別是這類群體中作為核心人物的“學霸”的帶頭作用和自身的影響力對于自律性較差,學習拖延行為較嚴重的留級生的正面影響。當然,有時候留級生因為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離可能并非自愿加入這樣的學習群體,這就需要輔導員老師為其創造機會,使其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群體中去。
3.3 利用同伴群體以情感為聯系紐帶的特點使留級生獲得朋輩支持。朋輩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某種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留級學生這一同伴群體內的成員都是留級生,他們的成員有著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基礎,更容易產生共鳴,因此,來自他們群體內成員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轉變也更利于學生接受。但是來自留級生群體的朋輩支持產生的效果具有雙面性,容易產生群體傾向,如果其中一個學生發生了好的變化,那么就會影響一部分同學往好的方向轉化,反之亦然。因此,輔導員老師要密切關注留級生群體的變化,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避免群體內不良傾向的產生。
綜上所述,在對待留級生的管理和轉化工作中,輔導員要正確發揮同伴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塑造和改變作用,在實踐工作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為轉化留級生這一特殊群體所用。
[1] 郭小英.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成都理工大學,2010.
[2] 陳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D].河北大學,2001.
[3] 范稟輝.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G645
A
1671-1602(2016)24-0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