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
供料預學在高年級品德與社會問導課堂中的嘗試與思考
□陳晴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小學品德學科的問導式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學習,供料預學是關鍵的一步。文章結合實際案例,從供料預學的來源、設計過程及效果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供料預學;品德與社會;實踐運用

圖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探究學習重要的是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探求結論的方式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整個過程必須為學生留下思維和行動的足夠空間,不能將過程和答案直接呈現給學生。”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自主探究、實踐體驗的學習能力尤為重要。面對通俗易懂的教材,學生往往看過就知道答案,如果照本宣科,課堂不“活”也不“動”,課堂學習效率自然低下。
在基于問導式課堂的背景,如何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不斷摸索中,筆者嘗試進行供料預學的學習方式,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供料預學就是學生依據提供的文本學習資料,在任務驅動下的自主學習。以鄂教版五年級上冊 《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祖國真大”一課為例。本課由3個頁面組成(如圖1):教材首先以中國地形圖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呈現祖國的“大”,進而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并填寫;最后,通過呈現生活場景來發現南北溫度的差異,以及氣候、地形的差異,對各地的生活生產的不同影響。這一節課的內容非常多,如何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自主探究并學有所獲,就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研讀教材后,教師將內容進行提煉,形成了第一次活動設計。
【第一次活動設計】

圖2
以上由4個活動組成,在“活動一”中,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感知,從學校到祖國,通過生活范圍、地域的不斷擴大,初步感知祖國的大。同時,通過比一比和算一算,比較世界各國的陸地面積和綿長的疆界線,進一步感知祖國的大。在“活動二”中,通過南北溫差大和東西有時差的對比體驗來探究祖國的大。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中國地形圖,所以在活動中,主要以地形圖為主,指導認識地形圖,找一找并填寫地形,同時結合圖例想象地勢的特點。
筆者發現,第一次的設計是基于對學習內容的補充和刪減,補充的內容是“東西有時差”,教材中提到了最東端到最西端相距5200千米,因而將此內容補充進來,并刪減各地的生產生活不相同這部分內容,將其作為拓展學習內容放在課后去完成。
第一次教學之后,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①活動一的引導過長,基本上還是一問一答。②看似自主,其實并沒有完全放開,教師牽引得過多。③師生互動比較少,學習內容基本是點到為止。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反思問題產生的原因,發現還是基于對“問導”理解得不夠,過于注重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如何解決呢?不妨給學生設定“任務單”的方式。筆者再次研讀教材,將內容聚焦到面積、地勢地形、海域疆界線這三個方面,以“中國地形圖”入手,讓學生從圖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為學生設定“學習任務單”,結合任務單中的學習提示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于是,形成了第二次活動設計。

圖3
【第二次活動設計】
由3個活動環節構成,筆者做了一些調整:
1.去掉了引導環節,直接用地形圖引導學生探究,并開課,這樣可為后續的學習節約時間。
2.放手讓學生從地圖上找到信息,從而引導歸納并聚焦問題。設計這個環節之前,筆者也預設過學生的答案。比如,當發現地圖上的顏色不同時,可以將這個信息歸納到地勢這個內容;說到文字時,可以將信息歸納到地形的名稱上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地形圖來發現。
3.將原先刪掉的內容放進課堂學習。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教學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這樣他們更容易理解祖國的大,也可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活動設計 框架 (二)活動一:地圖導入,小組探究1.認識中國地形圖。2.觀察地形圖,發現地圖提供的信息。3.分組選擇,完成任務單。4.各組反饋,教師相機指導。活動二:各地的差異,探究祖國的大1.提出問題,學生討論。2.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活動三:反思與總結1.學生談收獲。2.教師總結。活動四:反思與總結1.學生談收獲。2.教師總結。
這個設計力求關注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過后,問題又來了:學生能感受到祖國的大,但獲取的是冰冷的數據,學生查閱的資料范圍很廣,但內容比較散。因為將學習內容歸結為3個點,也就形成了3張不同的任務單,學生自由選擇時肯定出現不同的組選擇相同任務單的現象,任務單的反饋只會是少部分點對點的回答。為什么給了任務單,讓學生邊看書,邊學習,邊思考,效果卻沒有想象中的好呢?
筆者不斷反思,不斷追問,找出了原因:
1.任務單的呈現方式過于直接,沒有難度,學生不用動腦就可以找到。
2.任務單的內容之間有所交叉,給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3.每組任務單不一樣,學生關注的只是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不熟悉,所以也不感興趣,只是聽聽而已。交流時,只是教師和一組或幾組學生互動,其他人并沒有參與進來。
4.任務單的學習是由教師設定的,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基本還是照著老師設定的框架在開展學習活動。
不難看出,問題的癥結還是在任務單上,這個任務單到底該如何設計并使用,才能更有效地為課堂服務呢?
筆者再一次研讀教材、課標,課標中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這樣的描述:“教師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因此,筆者調整思路和方向,重新梳理了教材內容,將之前的活動過程進行比對,圍繞“祖國真大體現在哪些地方”選取了5個關鍵詞:面積、海陸疆界、地形地勢、東西南北距離遠、各地生活的不同,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形成了第三次的活動設計。
整節課分為三大學習板塊,由“微課導入,引出學習內容”“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內容”“整理回顧,升華學習內容”。在這一次的設計中,筆者做了比較大的調整:
【第三次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 框架 (三)活動一:微課導入,引出學習內容活動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內容1.學生結合資料預學。2.通過各種途徑,探究學習內容。【面積】 比一比【海陸疆界線】 算一算【地形地勢】 找一找摸一摸【東西南北的距離】 選一選【各地生活的差異】 說一說活動三:整理回顧,升華學習內容1.學生談收獲。2.教師總結。
《祖國真大》供料學習單
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這里有廣袤的陸地、遼闊的海洋、豐富的資源和勤勞的人民。
陸地海岸疆界總長度38000多千米。我國領土從最東端到最西端相距約5200千米,從最北端到最南端相距約5500千米。陸地疆界長達20000多千米,大陸海岸線綿延曲折,總計長度18000多千米。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這五種基本地形,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闊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起伏和緩的丘陵。
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北方氣溫低。詩句“南國春意濃,北國正冰封。”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是因為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適合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種植耐寒的小麥生長。各地地形和氣溫的差異也使不同地區建筑風格迥然不同。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比較寒冷,用地相對寬松、地形更為平整,建筑材料相對單一,我國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強調向陽,并呈現出質樸、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體布局上,則呈現出總體整齊、方正的格局。而我國南方地區氣候炎熱,用地狹窄、丘陵、平原相間,建筑材料豐富多樣,民居建筑的總體風格是清新、通透。
1.將原來刪掉的導入環節重新使用。只不過將教師的引導變成了微課的引導,既直觀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將活動一的部分內容 (比一比、算一算)挪到了探究活動中。
2.將“任務單”變為供料預學。這些供料全部取材于教材中的文本,只不過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文本重新編輯,并對某些內容做了適當的補充。
整個學習過程分成5個階段,也就是之前的5個關鍵詞。供料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學對所學內容的初步感知,雖然是文本性的內容,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先整體讀,然后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再讀,并從中歸納,找出中心句寫在黑板條上,體現的是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梳理和歸納。通過供料預學,學生不僅對整體的內容有所感知,還熟知自己選擇的那部分內容。
3.探究學習內容,以各種途徑來呈現,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方式。例如,面積采用比一比的方式,比世界各國的陸地面積;海陸疆界線采用算一算的方式,通過計算來感知;地形采用找一找的方式,在地圖中識圖查找;地勢采用摸一摸的方式,用立體的地圖直觀感受;東西南北的距離采用選一選的方式,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各地生活的差異,采用說一說的方式,學生可以借助學習材料,也可以結合生活。
4.活動三,再次回顧祖國的大,這也是對課堂學習的進一步梳理和提升。
在問導式課堂的實踐探索中,供料預學不僅是教師對教材文本科學合理的處理,還是學生探究學習方式的一種嘗試。它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必要材料,也是滲透學習方式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編輯:易繼斌)
G622.0
A
1671-0568(2016)30-0013-03
陳晴,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