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祺++馬瑛++王保力



摘 要:棉農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體,是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影響者,棉農參與意愿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關鍵所在。以新疆瑪納斯縣為研究區域,基于154戶棉農調查資料,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定量分析了影響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棉農參與意愿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其中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數、棉花種植面積、環境關注度、支付意愿和培訓認同感等對棉農影響較顯著。得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啟示:注重提高棉農的教育水平;努力研發新型環境友好型農資;加強宣傳力度以強化棉農對面源污染治理的認知。
關鍵詞:面源污染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2.009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Cott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to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Taking Manasi County of Xinjiang as an Example
ZHANG Zhiqi, MA Ying, WANG Baoli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Cotton farmer has played the main role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SP), and has also been directly influenced by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it lies crucial importance upon cott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aking Manasi county of Xinjiang as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154 cotton farmers, this study use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affecting cott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t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tt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of which age, education level, family size, cotton cultivation areas, environmental concern, willingness to pay and training identity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cott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Finally, enlightenment fo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were reveled: lay emphasis on improving cotton farmers' education level; make dee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new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al material; enhance dissemination to strengthen cotton farmers' knowledge t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Key words: surface source pollution;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fluencing factors
當前我國農業資源短缺,土地開發過度、農業面源污染加重。國家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從而把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提高到戰略高度[1-2]。如何治理面源污染問題,是當今社會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農業生產行為是農業面源污染形成的主要源頭之一,而農戶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體,是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影響者。棉農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擁有生產資料的投入決策權,所需化肥農藥的用量及用法,除去國家政策和技術培訓的引導,一切都由棉農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經驗來決定。深層次剖析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有助于提高棉農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關注、認識和思考,可以為政府提供理論依據,促進政策改革,推動政府工作[3-8]。基于此,筆者以微觀視角,從棉農角度出發,以瑪納斯縣為例對棉花生產面源污染治理棉農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1 研究假設
筆者主要利用Logistic模型來探索和分析影響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因素。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證分析:棉農個人特征、家庭特征,棉農對環境的關注度、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認知、態度,以及棉農的支付意愿和農技培訓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假設。endprint
H1:棉農對環境的關注度與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呈正相關;
H2:棉農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認知與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呈正相關;
H3:棉農的支付意愿與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呈正相關;
H4:棉農是否參與農技培訓與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呈正相關。
2 實證分析
2.1 調查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新疆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為棉花大規模生產創造了基本條件,使其成為中國第一大棉倉,其棉花產量約占全國棉產量的1/3,為國家棉花生產和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9-10]。瑪納斯縣是新疆經濟強縣、農業大縣,擁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是“中國優質棉花之鄉”,是國家級糧食基地縣、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同時也是面源污染典型區域[11]。
本次調查選擇新疆瑪納斯縣作為調查地點,采用隨機抽樣、入戶調查的方式,選取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包家店鎮保林七隊、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包家店鎮前哨村、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蘭州灣鄉夾河子村、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六戶地鎮鴨洼坑村、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北五會鄉沙窩道村、新疆瑪納斯縣第六師新湖農場新源社區33連、新疆瑪納斯縣第十三師紅星二場5連,共7個單位展開入戶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4份,有效問卷152份,有效率達到98.7%。問卷主要內容涉及棉農個人特征、家庭特征,棉農對環境的關注度、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認知、態度,以及棉農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和農技培訓等。
2.2 研究方法和樣本基本情況
筆者立足于實證分析,以瑪納斯縣為例,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和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深入剖析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響因素,以期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本次問卷調查中,棉農家庭主要勞動力性別,男性占90.3%,女性占為9.7%;受訪棉農的主要勞動力年齡平均44.4歲;棉農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多為初中,所占比例為56.9%,僅有3.9%的棉農接受了大專及以上高等教育;家庭總人口數平均為3.7人,家庭勞動力平均為2人,其中從事農業勞動力人數平均為1.8人;家庭耕種面積極大值為50 hm2,極小值為1 hm2,棉花種植面積平均為7.8 hm2。家庭年平均純收入為74 479.9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平均占家庭總收入的81.1%。棉農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均年限為21.1年,有54.5%的棉農認為近些年收入是增加的。
2.3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2.3.1 模型構建 筆者選取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作為因變量,棉農個人特征、家庭特征、棉農認知等作為自變量。由于棉農是否愿意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反應只有愿意參與和不愿意參與兩種,屬于典型的二元選擇模型。因此,筆者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棉農是否愿意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進行回歸分析。
Logistic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根據(1)式,得到
具體建模如下:
式中:pi為棉農愿意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概率;xi為第個影響因素;βi為第i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α為回歸截距,e為隨機擾動項。
2.3.2 變量選取 如表1所示。
2.4 相關性分析
表2中所示數據,顯示了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因表格冗長(表2中僅顯示Y和X1~X5相關數據),故以性別、年齡為例,其他變量分析方法相同。由表2可見,棉農參與意愿與性別相關性不顯著,年齡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為-0.202,顯著性達到0.014,呈負顯著相關5%。
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與家庭年均純收入、務農受周圍朋友或村民習慣影響的相關性不顯著,與文化程度、棉花種植面積、是否相信培訓、支付意愿、環境關注度,呈顯著相關1%,Pearson值分別為0.492,-0.342,0.236,0.394,0.275;與家庭人口數、是否參加培訓、是否憑經驗施用、面源污染治理認知、農資價格上升,化肥農藥地膜用量、是否會因化肥價格便宜而多使用、是否會因化肥效果好而少使用呈顯著相關5%,Pearson值分別為-0.258,0.201,-0.223,0.298,-0.235,0.258, 0.271,通過相關性分析確定了13自變量與因變量存在相關關系。
2.5 計量模型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在相關性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筆者運用SPSS軟件對152個樣本的截面數據進行了二元Logistic回歸處理。在處理過程中,采用進入法進行回歸。表3中Hosmer和Lemeshow檢驗的sig.=0.464>0.05,模型系數綜合檢驗sig.=0.000<0.05,說明統計顯著,模型擬合效果很好,模型有意義。
3 估計結果分析
實證結果與假設基本一致,具體分析如下(表4)。(1)年齡對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意愿的影響為負,說明棉農的年齡越大,其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動機越弱,對保護環境行為響應越小,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越低。年紀大的棉農習慣于通過比較傳統的方式增加化肥、農藥等投入來保證增產增收,而年紀較輕的棉農對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采用率比較高,在農業生產中更加注重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2)文化程度對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意愿呈正向影響。說明棉農的文化程度越高,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越高。教育能夠提高棉農對面源污染的認知,因此受過更多正規教育的棉農對環境的認識會更深刻,更傾向于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3)家庭人口數對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意愿影響為負,表明家庭人口數增加,棉農生活成本增加,進而對棉花產出期望更高,棉農傾向多施用農資來提高作物產量。(4)棉花種植面積對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意愿影響為負。表明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加,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降低。由于棉農種植規模擴大,所需要投入的種植成本更大,棉農希望獲得更多的收益,不斷投入化肥農藥的施用量。(5)棉農是否相信培訓內容與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呈正相關,通過農技培訓,提高棉農科學種植技術和方法,相信培訓所獲取的內容,使棉農意識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愿意參與到面源污染治理中去,進而傾向于接受新技術與方法或降低農資產品使用量。而“是否參加培訓”沒有像預期那樣對棉農參與意愿產生重要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當地的培訓專業程度不高和實用性不強,或者宣傳力度不大,沒有給棉農提供足夠的信息。(6)棉農對面源污染認知、對環境的關注度與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響呈正相關,說明農業面源污染能否實現有效治理,從根本取決于棉農對污染問題的關注和認識程度。棉農認為過量農資產品使用對環境污染沒有影響,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棉農會更傾向于過量使用農資。棉農缺乏對自身行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知,忽視其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7)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與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響呈正相關,說明棉農對面源污染的重視程度較高,對面源污染有一定的了解,愿意參與面源污染的治理。(8)農資價格上升,化肥農藥使用量與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響呈負相關。說明農資價格上漲,棉農種植成本增加,棉農難以支付面源污染治理的費用,不愿意把過多的資源放在面源污染治理上。(9)化肥效果與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呈正相關,統計分析發現56.4%的棉農認為會因為化肥效果好而少使用,說明大部分棉農認為如果農資質量好是愿意減少其使用量的。
4 結 論
筆者以瑪納斯縣為例,實證分析了影響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意愿的影響因素。首先,建立假設,對實證結果進行預測。其次,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將棉農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確定為13個,并建立了影響因素模型。最后,利用Logistic對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與前期假設條件結果基本相同,說明假設基本成立:棉農參與面源污染治理意愿與棉農個體特征、對培訓的信任度、環境關注度、面源污染認知、支付意愿、農資價格以及化肥效果具有顯著影響。由此得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發并推廣環境友好型農資。開發研制新農資品種,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肥、農藥產品,提高農資產品的質量。
(2)大幅度增加棉農教育投入,加強對棉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認知度。培訓內容應因地制宜,貼近棉農,使農民從中真正獲得收益。
(3)政府對少施用農資產品的棉農進行補貼。調查中發現棉花種植面積和農資價格與參與意愿呈負相關,所以對具有較強環保意識的,對少施用化肥農藥而引起的農作物減產的棉農,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降低他們農業生產活動的成本,這樣既激發農民的熱情,又能很好地解決面源污染問題。
(4)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棉農文化水平以及對面源污染的認知度。利用多種形式宣傳面源污染的危害,使棉農充分認識到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培養環境保護的情感、理念和價值觀,提高棉農的環境保護覺悟和參與意識,棉農也要分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為參與面源污染治理奠定文化基礎。同時政府應積極引導棉農,對那些年齡較大、受教育有限的棉農給予更多的幫助與引導。
參考文獻:
[1] 王婭,竇學誠.河西綠洲灌區農戶對循環農業工程的行為響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1):25-30.
[2] 梁增芳,肖新成,倪九派.農業面源污染認知與調控意愿關系的實證分析——以三峽庫區南沱鎮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25-131.
[3] 周早弘.農業面源污染實證分析與政策選擇[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4] 徐建芬.浙江省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2.
[5] 劉雪麗.農戶參與“農超對接”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6] 肖新成,倪九派,謝德體.基于PCE模型的農戶對面源污染減排支付意愿的實證分析——以三峽庫區重慶段調查為例[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3(12):7-13.
[7] 于瀟,鄭逸芳.農戶參與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福建南平地區286份調查問卷[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44-49.
[8] 茹敬賢.農戶施肥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08.
[9] 張方圓,趙雪雁,田亞彪,等.社會資本對農戶生態補償參與意愿的影響——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J].資源學,2013(9):1821-1827.
[10] 趙肖柯,周波.種稻大戶對農業新技術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077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2(4):29-36,93.
[11] 徐家鵬,李崇光.蔬菜種植戶產銷環節緊密縱向協作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4):2-13,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