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 夏兆平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現狀,找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實現助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果最優化,實現社會發展和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和諧視野;高校;經濟困難;認定
國家自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以來,高校在校人數明顯增多;同時加上社會救濟保障體制不完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因素,使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和普通學生相比,高校貧困生在升學、就業、人際交往、社交活動中面臨更多的困難,這勢必影響到教育公平的實現,影響到高校和諧校園的建構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2007年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意見指出建立健全資助政策體系,可以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因此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資助成為高校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和實施教育公平政策的重要舉措。
1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現狀
1.1 學生家庭收入信息及其可支付信息難以核實
高校要求新生入學報到時提交《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用來核實學生家庭經濟和影響支付學費等信息。但是,一直以來,由于一些地方基層政府和民政部門審核不嚴格,許多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獲得了困難證明,從而導致識別真假貧困生工作的難度增加。同時,因為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數量逐年增多且生源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對提供的信息也難以逐一核實。
1.2 學生在校消費情況難以掌握
目前很多高校通過學生校園卡的刷卡記錄快速地掌握在校學生學習生活消費支出,再對比在校所有學生消費情況來認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但是隨著校園后勤化建設,學校社會服務意識的增強,學生在校園消費不僅僅局限在食堂。伴隨著網上購物和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的興起,僅僅通過校園卡消費來判斷,就會顯得很片面。因此,學生校園卡每月在校消費狀況的數據,只能作為判斷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的參考之一。
1.3 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客觀標準量化
認定家庭經濟苦難學生涉及的因素較多,貧困程度難易量化,認定難易標準化。比如生源地地區的經濟水平不一樣,或許在某地貧困,在另一地區可能屬于條件好的。高校大學生生活方式本身差異很大,不能單單從某一點來給出量化。所以高校在認定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2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對策
2.1 確定多指標綜合評價的思路
“多指標綜合評價的工作思路”核心內容是通過多種渠道全面、廣泛的收集信息。“全面”的信息確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廣泛”的信息能讓我們確認學生信息足夠可靠。
從信息的來源和內容來看,主要包括:新生入學時提供的《家庭調查表》,以便了解家庭的基本情況,比如生源地,家庭人口情況、人均收入、經濟來源狀況等;“貧困生證明”,具體了解貧困生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對于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等,可以優先認定,而且“貧困生證明”需要每年定期更新;學生同學、室友、班主任、輔導員的意見;學生本人在校的學習生活消費情況等。
從工作組織的方面看,讓班級學生干部作為認定小組成員,因為他們熟悉了解身邊同學,立場相對比較客觀公平;認定過程來看,主要包括:學生本人申請,再由班級同學推薦、班級評議、年級復議與平衡、院系審核與上報、學校公示。
2.2 形成完善的“認定小組評議”工作方法
在認定實踐中,建立“調查、走訪、評議、平衡、認定、再教育”的貧困生認定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完善的“認定小組評議”的工作辦法。
調查:以學生提供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貧困生證明”、“貧困生申請表”,結合“民意調查表”作為基本依據,進行情況、數據統計,最終形成《班級貧困生情況分析表》。
走訪:根據《班級貧困生情況分析表》的具體情況,主要通過個別談話和走訪學生宿舍的形式深入了解情況,并請學院教師在寒暑假回家探親時,去經濟困難學生所在地抽樣實地走訪。
評議:在輔導員、班主任的參與下,成立班級貧困生認定小組,班主任召開班級貧困生認定評議會議。通過集體討論認定,并進行排序,形成初步的貧困生認定推薦名單。
平衡:在學院領導、輔導員的參與下,成立年級、學院貧困生認定小組。年級貧困生認定小組根據各班級貧困生認定情況,比較排序、各檔次的貧困情況,提出變動情況意見,交學院貧困生認定小組會議討論,按學院、年級總量控制,平衡各年級、各班級貧困生名額數量和檔次,形成學院貧困生名單,公示后提交學校助學辦公室審定。
認定:學校助學辦公室根據各學院提交的“貧困生認定初步名單”,再對申請人的材料真實性進行審核,由學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小組審定并公示。
再教育: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誠信教育要貫穿于認定工作的始終。教育既是目的,又是提高認定工作準確性的有效方法。
2.3 建立和完善貧困生認定的信息平臺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的建設,高校應該建立和完善貧困生認定的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化系統,及時進行貧困生信息的網絡申報、認定、建檔,并關聯貧困生校園卡等信息及時跟蹤監督,開通動態調整提醒等功能。通過網絡數據的分析,準確把握貧困生的個人動態,學院、學校貧困生的整體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資助重點和改進方法,提高認定的運行質量與效率,減少高校經濟困難生認定的成本。
2.4 建立和完善貧困大學生的管理機制
首先,國家應該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聯動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地方政府加強監管,推出負責制,作假要深究,要擔責,從源頭上保證經濟困難學生家庭信息的準確性,減少弄虛作假現象;在學生入學后,高校應該建立監督核查機制,可以通過電話調查,寒暑假抽樣進行實地走訪,來摸清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家庭情況。對于真實情況,要進一步做好資助工作,對于作假的學生,要取消認定,并進行教育批評;對于經濟困難學生,要加強誠信教育,同時建立貧困生認定動態調整機制,有些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獎勵和自己兼職,或者家庭條件好轉的情況下,高校可以不再將其認定為經濟困難學生,有些因為突然家庭變故等原因導致貧困的學生,通過認定給予一定的資助。
2.5 由“無償資助”逐漸向“公益性有償資助”轉變
目前我國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中,正在由“無償資助”逐漸向“公益性有償資助”轉變。對于受資助的貧困生,讓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完成一定的公益性勞動,使其拋棄“等”的思想,讓其意識到有付出才有回報。有助于減緩受助學生受資助時的心理壓力,增強貧困生的自尊心,培育貧困生的自立自強意識,更好發揮高校資助幫困育人的功能。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不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也是促進高等教育趨向公平的重要問題。在高校內外、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做好這項工作,一定會在高校和諧校園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白瑛,張曉燕.當前高校貧困生的認定策略[J].成才之路,20O8(34):6.
[2]張昭.基于綜合評價理論的高校家庭經濟學生的認定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09.
[3]胡全侖,宋亞飛,張志浩.淺論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規定與實踐[J].教書育人,2011.15.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