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偉
【摘要】做好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是地方媒體應履行的社會責任。本文以鳳陽“6.21”爆炸事件為例,就地方媒體如何及時、全面報道突發事件及如何開展媒體協作展開探討。
【關鍵詞】地方媒體;突發事件;媒體協作
做好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既是地方媒體(主要指縣市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媒體新聞業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對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的報道水平,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體的實力和水準。突發事件因其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報道的頻度和密度是任何單一的媒介形式都難以完成的。突發事件報道,作為媒體競爭的焦點,它不僅檢驗媒體人員的臨場發揮能力,檢驗一個團隊的戰斗力,還展現媒體的綜合實力,為媒體贏得持久的影響力。本文試從鳳陽“6.21”爆炸事件為例對地方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作一闡述和分析。
快速出擊,滿足受眾的知情需要
作為受眾,在突發性災難事件發生后,他們急切想了解災難的破環程度,傷亡人數,影響范圍,以及災難事件引發的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援助行動。媒體應該在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下,滿足受眾這種知情需要。表現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便是要及時報道相關信息,使受眾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欲知信息。
2009年6月21日凌晨3時17分,鳳陽縣大廟鎮晶鑫礦業公司廠區發生爆炸事件。5時10分,鳳陽縣廣電局主要負責人接到縣政府緊急指令,6時20分,縣廣播電視臺兩名記者首先趕到事發現場,投入到緊張的搜救拍攝中。20分鐘后,鳳陽廣播電視臺第二批記者也趕到發事發現場。這是當天最先趕到事發現場的電視記者。由于救援工作的需要,中央、省、市電視臺到達鳳陽時,事發現場已被大型挖掘機破壞,鳳陽電視臺記者搶拍的爆炸現場第一手的畫面素材,被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鳳凰衛視、安徽衛視等大量采用。
6月21日是周日,按常規,鳳陽電視臺晚八點檔的《鳳陽新聞》應播出已制作好的《一周要聞》,面對緊急情況,鳳陽縣廣電局及總編室、新聞部領導當即決策,撤下當日《一周要聞》,在當晚《鳳陽新聞》中播出爆炸事件的新聞。從上午九點開始,第一批記者返回臺內,抓緊撰稿并編輯畫面。上午十時許,省委書記、省長、市委書記、市長先后到達爆炸現場,指揮搜救工作和搶救傷員。下午省、市、縣領導深入各家醫院,探視安慰傷員。當天,公安武警、消防官兵陸續開進爆炸現場,開展大規模搜救和維穩工作。與此同時,鳳陽電視臺的第三批、第四批記者先后抵達事件現場跟蹤采訪。至晚上八點,鳳陽電視臺在《鳳陽新聞》十五分鐘的時間里,集中報道了“晶鑫礦業公司凌晨3時17分發生炸藥爆炸事件”。在接下來的10天時間里,鳳陽電視臺本著對人民負責的高度敬業精神,每天均盡最大可能播報相關信息,從人員傷亡、震壞的房屋、危房中轉移群眾的生活安排到死者家屬的撫慰等無一遺漏,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處處充滿了人文關懷。
由點到面,集中各種表現手法
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上,廣播電視媒體起著一種風向標的作用。在我國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人為本,尊重、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是大眾媒體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因此,地方廣播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一方面要謹慎行事,要與國家省級主流媒體的報道相配合,跳出狹隘的地方本位主義的思維模式,從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些事件,站在全局的立場評析它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地域優勢,在報道深度和廣度及表現手法上,和其它主流媒體實現優勢互補,為民眾提供迅速、準確的信息。
綜觀鳳陽電視臺6月21日到6月30日歷時10天的報道,充分彰顯了這是一支訓練有素、關鍵時刻能適應新聞工作應急需要的隊伍。在播出的59篇報道中,全部是當日新聞當天播出,沒有隔夜消息。在報道手法上,有消息、特寫、通訊、評論。一半以上的作品,均為記者的現場報道,讓受眾對事件一目了然。例如事件發生的第四天,即6月24日鳳陽電視臺在《鳳陽新聞》中播出的新聞特寫《最后五份死亡賠償協議書簽訂》,記者在鳳陽賓館現場報道了爆炸事件最后五份死亡賠償協議書的簽訂過程。畫面中,死者的親屬眼含眼珠,在賠償協議上簽字。畫面又切換到工作人員將每人35萬元的賠償金遞到死者家屬的手上。記者在現場出鏡告訴觀眾,這是縣政府墊付的賠償款。接下來的畫面是,為考慮途中的安全,工作人員陪同死難者親屬到銀行存款。次日,街頭巷尾,老百姓津津樂道,稱贊鳳陽電視臺的報道真實感人,贊揚縣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
與此同時,關于此事件的四次新聞發布會,國家有關部委及省、市有關領導都到鳳陽調查了解事件并看望受傷人員,理賠工作,傷員救治,涉爆企業警示大會等新聞,鳳陽電視臺記者均第一時間報道,由點到面,充分彰顯了地方級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社會責任感。
協同作戰練兵,報道取長補短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各級媒體在迅速準確的報道事件真相的同時,必須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上倡導公共價值,堅持公共利益,在一定區域內引導社會輿論,協調社會關系,從而為社會營造一個有序、安定、和諧的輿論環境,促進社會秩序向著理性、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鳳陽“6·21”爆炸事件從當日凌晨事發,中央電視臺當日新聞頻道“新聞30分”播出口播配地圖標志新聞,到6月30日事件平息,10天時間里,中央電視臺1套、7套、東方衛視、鳳凰衛視、安徽衛視、新華社、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各大媒體的記者云集鳳陽,就同一事件展開了協同作戰的“大練兵”,陸續見諸電視和報刊的同一事件報道,各有千秋。
首先,時效快。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的轉播車開到鳳陽,事件善后處理指揮部先后召開四次新聞發布會,會議剛結束30分鐘,東方衛視就在午間新聞中播出了會議實況,其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地域越近時效越快的觀念被打破,設備精、高科技才是使新聞快的前提。 其次,團結協作。這是此次媒體公開、公正、圓滿完成此次報道任務的共識。鳳陽電視臺作為事發地的媒體,掌握大量爆炸現場的第一手素材,而這是各大媒體迫切需要的。在6月30日中央電視臺7套播出的、長達10分鐘的《鳳陽6·21爆炸事件的警示》專題片中,這些素材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次,一些媒體記者出口成章的現場解說,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現場提問技巧,車內寫稿的功底,值得我們學習。同一發布會新聞,報紙詳盡、敘述完整、新聞五要素齊全,廣播電視則強調現場感,突出主要的新聞事實。中央臺、省臺時效快、重點突出,出場即點明主題。
最后,地方媒體,因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尤其是地域優勢造就了時效優勢,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可發揮比平時更大的作用。雖然在報道的深度上不及中央、省級媒體,但報道的廣度完全能和其它主流媒體實現優勢互補,為社會提供迅速、準確的信息。
隨著時間的流逝,鳳陽“6·21”爆炸事件已成為歷史。然而,歷史經驗值得總結,血的教訓令人警醒。作為地方媒體,突發性事件考驗著我們的反應能力,有助于應急機制的建立,也對其制度化、規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方媒體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如何有序開展工作,克服人手少、裝備差等局限,如何提高記者、編輯的反應能力和業務水平,需要地方媒體的領導和采編播人員進一步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