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新聞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了學界與業界共同的重視與肯定。然而,在高校,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也很重要,這關系到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今后的學與術相互轉化的能力,也關系該專業從事學術科研活動的學生學術水平的高低。目前,南疆高校的新聞教育已經形成較完善的專業教育體系,本文以教師在新聞史教學中的重要性方面來探討如何提高新聞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歷史觀;新聞史;南疆高校;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南疆高校的新聞教育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專業教育體系。培養的各類新聞專業人才,已經為新疆各級各類新聞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南疆的新聞事業的發展。然而,由于地域限制,民族地區高校的新聞教育發展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新聞教育是整個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與能力直接影響新聞媒介的傳播效果,而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首先來自于所接受的系統的新聞專業教育。對于從正規、系統的高校接受的專業新聞教育來說,這種教育是重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系統教學。
一、大歷史觀導入,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清華大學李彬教授提出,新聞史研究要轉換基本的研究范式。第一是從微觀的考據向宏觀的把握轉換。第二是從表象的觀察向深層次的透視轉換。第三是從事實的描述,相異的闡發轉換,并認為這些都體現了一種大歷史觀,即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力圖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題為指導,同時吸取20世紀以來“新史學”的理論,針對全球新聞傳播的歷史演化、社會動因、專業背景、內在邏輯及發展趨勢等,展開全面系統分析,點面結合、史論結合、歷史與邏輯結合,以期勾畫一幅有機的全球新聞傳播史,從而既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撐,又為我國新聞傳播界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提供科學的歷史參照。
在南疆高校中,對于本科層次的新聞史教學是個難點,教師難教,學生不想學,并不鮮見。我在近三年的上課情況統計中發現,教師備課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兩個班合班教學中,學生接收新知識的程度差異較大,重要的影響因素即基礎知識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要有意識的導入大歷史觀,不斷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更好地學生創設情景再現式教學。
實踐證明,筆者在新聞史課程教學中,導入大歷史觀,在整個大歷史觀的背景之下,運用啟發教學,情景再現,演示教學等教學方法,進行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新聞史的積極性。
二、教學相長,以新聞史研究促進新聞史教學
教學相長,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二者相互促進。作者認為教師教與學生學,可以將二者的角色互換,比如,作者的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為《申報中左宗棠西征報道研究》,其中1872年到1881年的《申報》為主要資料搜集來源。在翻閱十年的報紙當中,發現的近兩百多條關于新疆的報道。這一新聞史研究,對于新聞史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促進,即從表象的觀察到向深層的透視轉化過程。從中也發現了今天國家頂層設計所提出的“一路一帶”戰略的理念,在100多年前時候已經在做對口援疆的工作,只是形式與內容不同而已。在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時候,將研究轉化在新聞史教學過程中,也能夠游刃有余。尤其是在當今,新疆新聞史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的時期,對于教師本身的新聞史學研究,顯得相對重要。
三、結語
當然,現實中承擔新聞史課程教學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新聞史資料的收集,新聞史的研究中的新的成果、新的方法,還要更多地關注新聞史背后的歷史人物的性格,以及這些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發生的歷史事件。這也就是說,進入到大歷史觀當中來看待新聞史。因為新聞史是本來就是整個歷史當中的一小部分,或者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張淑芳.以實踐貫通歷史:關于新聞史教學的思考[J].今傳媒,2009(6).
[2]韓 賀.新聞史教學淺析[J].職業技術,2010(1).
[3]羅 雪.新聞史論教學觀念與關系淺析[J].新聞世界,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