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東 江琴 鄭亞琳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鎮 333403)
素質教育背景下一般高校“體藝結合”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初探①
宋迎東 江琴 鄭亞琳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鎮 333403)
體育和藝術皆有教育的價值,將兩者結合作用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具有較好的協同價值。應當更新理念、強化素質教育意識,實現課堂內外以及校內外一體化,拓展教學時空,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實現體育教育和藝術教育兩者價值的最大化。
素質 體育 藝術 課程“體藝結合”
體育和藝術都有教育的價值,兩者協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體藝結合”教育可以完善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思維結構、人格結構,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美育是藝術教育,是精神教育,是情感教育更是人格教育。體育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更能促進其他“四育”之間的協調發展。“體藝結合”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自然、和諧的發展,美善合一。“體藝結合”教育不是單純的職業訓練或專業訓練,而是通過對學生的體育和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1.1 機構設置
目前,在“體藝結合”教育的機構設置方面,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專門的藝術教育機構,有的只是隸屬或掛靠在別的教學機構下面,這使得教學管理和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還有職稱晉升、工作量核算、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約,阻礙了大學公共體育、藝術教育的發展。

圖1 “體藝結合”課程結構體系
1.2 師資狀況
一般高校普遍存在體育、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的狀況,尤其是藝術教育教師。《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有明確規定:“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96%。”很多高校達不到這一要求。二是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體育、藝術公共課教師高學歷、高職稱的藝術教師比較缺乏。
1.3 教學設施條件
近年,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加,高校的公共藝術、體育教育教學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是仍然難以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尤其是公共藝術教育,還有學生的課外體育、藝術活動場所也比較缺乏。
1.4 教學內容、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的“體藝結合”教育教學的內容較為枯燥,教學方法上也比較單調、陳舊,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們喜歡藝術而不喜歡上藝術課、喜歡體育而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
1.5 科學研究
雖然近些年高校的“體藝結合”教育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發展,但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還比較薄弱,研究的內容重復性強、原創性不夠,應用性研究占主要,許多還停留在經驗的總結上,層次性不高。
1.6 對“體藝結合”教育認知、理念
大學生多數缺乏對公共體育、藝術教育的正確認識,沒有很好地認識到體育、藝術的價值,尤其是公共藝術教育。他們僅僅知道公共藝術教育對自身的藝術素質、審美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幫助,不知道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專業素質以及提升綜合素質中的作用。
1.7 體育和藝術教育的協同度
在現行的學校教育中,體育和藝術教育分屬兩大不同的科系,缺乏一定的協同、配合。在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只重視動作講解和規范,而不會有意識地在體育課程中滲入藝術元素,不利于更好地發揮體育和藝術的教育價值。
2.1 更新理念,強化意識
體育提供藝術素材,藝術豐富和發展體育,在藝術教學的同時注意融入體育元素,增設體育藝術類課程,如體育舞蹈、健美操等,積極編寫體育藝術類課程教材,高度重視體育與藝術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探索體藝結合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
2.2 拓展時空,內外一體
由于受傳統學校教育課程觀影響,課程的實施和研究主要集中于課堂,而對課外活動課程的關注不夠,更沒有很好地實施。因此,必須要更新觀念,建立整體的大課程思想,打破體育與藝術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割裂的教學格局,拓展課堂的時間與空間,課內外一體,校內外一體。
3.1 “體藝結合”教育課堂教學結構體系構建
結合一般高校“體藝結合”教育的現狀,依據課程目標任務、學生的身心特點等狀況,高校的體育與藝術應建立以必修課、選修課、理論課、實踐課為主體的課堂課程結構體系,銜接課堂內外,使其實現一體化,拓展教學時空,見表1。

表1 高校“體藝結合”課程結構體系與功能
3.2 “體藝結合”課程課外活動結構體系與功能
課外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根據條件和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地設置活動內容,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也較高,可以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結合體育與藝術的學科性質、特點,設置“體藝結合”課外活動課程結構體系(見表2、圖1)。

表2 “體藝結合”課外活動課程結構與功能
“體藝結合”可以很好地發揮兩者的教育價值,協同作用于綜合素質的提高。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體藝結合”教育價值最大化的保證。課程體系的實際運行還需要良好的師資條件和教學設施條件,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強化素質教育意識,創造條件為發展“體藝結合”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器材和師資條件,使“體藝結合”的課程體系能有效實施,培養出高層次、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1]王小舒,凌晨光.審美藝術教育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周學榮,譚明義.高校體育大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6):806-807.
[3]孫海濤.試談體育美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特點和作用[J].沈陽大學學報,2007,19(3):96-99.
[4]曾偉.“體藝結合”教學模式在高職體育中的運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2):95-96.
[5]袁紹輝.高校體育與藝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9):19-21.
[6]薛芳.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
G807
A
2095-2813(2016)12(c)-01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163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編號:JXJG-14-11-12)。
宋迎東(1975—),男,安徽無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