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常林(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中心學校 青海西寧 811699)
?
任務分析法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的實踐
毛常林(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中心學校青海西寧811699)
摘要:在課改活動中,根據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發現,應用任務分析教學方法,有利于將抽象的數學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科理論掌握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科學習自信心。
關鍵詞:課程改革;任務分析法;創新能力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71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強調了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看似簡單的動手操作,可以讓小學生在乏味、邏輯性的知識中,獲得一方綠洲,使得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更易掌握,做到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此推之,小學數學課堂中,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基石。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當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創新思維。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需要一改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以“教”代“學”的教學模式。一則,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有一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高高在上之感,導致學生變得唯唯諾諾,不善思考。二來,學生易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位置,更別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了。故而,我們應為學生營造樂學的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上變得善思勤問,從中孕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任務分析的內容主要是分析不同的學習類型,分析學科學習的層次性以及學科學習類型與學習條件正相關等三個方面。具體地講,學習類型存在差異性,大致可以分為言語信息學習、勞動技能學習以及方式策略學習等類型,再細致地劃分學科學習的層次性可以發現,在同一學科中不但有簡單規則的學習,也存在著高規則學習,學科學習類型的差異性也直接導致學習條件的不同。
在數學課堂上,每個看似熟悉的教學情境,都應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利器。教師對于每個教學情境的設計,每一階段的任務分解,都應做到引導學生發表自我想法,再以相應的問題為輔,讓學生深入研究,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任務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教學目標所規定的學生能力或學習能力傾向的提高,并對學習過程中的影響要素進行具體分析,從傳統傳授知識轉向傳授學生高效的教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利用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的課堂,必然要求較高的教學質量。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呢?筆者以任務分析法在小學數學課改中的實踐為例,談一些粗淺認識。
1.分析小學生的起點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的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學生的起點能力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原有的知識儲備以及技能水平,即學科認知水平。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數學任務分析法時,應當深入了解小學生對數學學科認知的整體情況,根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水平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實現新的數學知識點同原有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合。例如對于百以內加減法教學,根據已經完成的加減法基礎教學,小學生基本已經能進行準確的十以內加減法運算,對加減法運算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教學。在了解學生起點能力的基礎上,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百以內加減法運算分解為十以內加減法運算,分解為十位數相加減以及個位數相加減,方便學生有效地掌握新知識,并通過二者之間的聯系設置相應的學科問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
2.分析教學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是每個新時代教師所需要思考的。在了解了學生的起點能力之后,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出發,結合教育大綱的教學目標,設置課堂教學具體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講,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情境下學生理論能力掌握的預期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階段性目標,具有可觀察、具體、準確性等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可以制定相應的教學任務,有利于從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轉變為方便運用、方便識別的數學教學結果。例如筆者在進行“分數”知識點教學的過程中,就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制定了階段性的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了解分數的定義,然后逐漸向學生教授分數的加減法以及乘除法,最后解讀真分數假分數的定義。通過分析教學目標,可以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有利于將教學目標分散到具體的教學階段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分析使能目標
新課程實施以來,向課堂要效率,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成為現在社會和家長向教師提出的一個課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效課堂”。在任務分析時,同教學目標不同,使能目標指的是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的知識點,是學生掌握系統學科知識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在分析使能目標的過程中,應當采用逆向思維進行逆向分析,從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設計自身的教學活動。例如學生要想掌握某個終點技能,首先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點,從而將數學理論系統化、體系化,站在宏觀的角度不斷設問,直到分析到學生的起點能力。通過規律性分析,可以將數學知識點由難到易進行數學排列,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4.分析終點能力
根據信息加工分析法,可以將小學數學知識分解為程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體分析終點能力,不需要分析細小的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類型或學習層次,只需要考慮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分析數學教學的終點能力,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融入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向教授高效的學習方法轉變,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余晨麗.從教學設計中的任務分析看小學數學課程價值的變革[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2]馬金鑫.基于數學任務的小學數學課堂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3]李鳳茹.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創新意識[J].課程教育研究,2012(27).
[4]張彥寧.淺談小學數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