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的概念演進及馬克思的“社會”新解

2016-02-26 23:36:36
學術交流 2016年4期
關鍵詞:社會馬克思

夏 雪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

“社會”的概念演進及馬克思的“社會”新解

夏雪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摘要]“社會”概念是一個古老的概念,這一概念具有其歷史起源和流變過程。馬克思的社會概念既從西方傳統的社會思想中汲取營養,又受黑格爾的影響具有其獨特的思想內涵。以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現實為背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之上,馬克思以勞動為基礎對“社會”有機體作出了唯物的、歷史的闡釋。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勞動

一、 近代意義上的“社會”(society)概念的歷史演進

在西方,“社會”(society)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概念,英文“society”和法語“société”都源于拉丁文“socius”,意指結盟、伙伴的意思。公元1世紀,西塞羅用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里的“koinōnia poltikē ”翻譯過來,表示一種區別于部落和鄉村的城市共同體,[1]這種共同體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一定的組織,體現城邦發達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反映正義的道德文化生活。在這里,“societas”這個詞延續了亞里士多德“社會團體”的意思,表示為了商業或政治等目的進行的結合或聯盟。

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14世紀以后,歐洲人越來越多地用“societas civilis”或“civilis societas”表示從封建體制外生長出來的世俗城市文明,“世俗國家”的含義被廣泛運用。16世紀末,“國家社會”(civic society)作為亞里士多德“國家共同體”的英譯詞得到迅速普及。在《法律要義》中,霍布斯闡述了和自然狀態(戰爭狀態)相對立的國家即“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是歷史演變的結果,由于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私、貪婪,當在自然狀態時,沒有任何的約束,人與人之間就是弱肉強食的不安定和不可忍受的狀態,因此需要通過契約構建國家(市民社會)——共同權力,為了共同的和平、防務及利益,作為共同人格而聯合起來的多數人構建的聯合體[2]來保障人的安全和利益。與此相對,洛克把自然狀態描繪成自由平等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然而作為自然法權利的個人,本質是一種原子式個人,私有制是個人權利的內核,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會存在沖突以及個人權利會受到損害,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公共的裁判者——公民社會:通過契約成立,可以避免并補救自然狀態的種種不方便。[3]可以看到,在霍布斯和洛克的社會理論中,“社會”是作為一種和個人相對立的、具有公共性的共同體而出現的。這種共同體源于人們之間讓渡和限制自身權利的契約,它代表著公眾的意見,具有較復雜的組織和機構以及懲罰共同體中一切人的犯罪行為的權力,以保護個人的平等權利和自由為最終目的。在這里,西方近代意義上的以保障絕對的私人權利為基礎的“社會”理念已經出現。

然而這種個人至上的政治原則必然會走向自身的否定。隨著資產階級站穩腳跟成為統治階級,洛克所提倡的通過保護個人權利來反對封建制度的正義原則逐漸蛻變為保護既得利益者的自私自利原則。針對這種以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為原則的社會,盧梭提出了強烈的質疑。他指出這種建立在私人財產權基礎上的社會永遠都處于紛吵和斗爭之中,只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殘余”。他假設了一種沒有財產權的自然狀態,結合成共同體是為了有更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所有。由于每個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因此每個人所有的都是一樣的,他就可以把自身的一切權力都讓渡給共同體換取其他人讓渡的一切,這樣就不會出現個人和他人、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力、自由和權威之間的對立。共同體是所有個人生命、權利和意志的統一體,既保護每一個人的特殊權利和意志,又不會剝奪每一個人的自由,政府不過是執行共同體意志的工具。可以看到,在盧梭這里,出現了一種更為激進的民主社會理念,這種社會通過每個人積極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來享有自身的權利和自由,社會本身就代表著人們的意志,服從社會就是服從每個人自身,并且也只有社會共同體才能實現個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亞當·弗格森的著作中,“社會”一詞開始具有明確的人類學色彩。在《文明社會史論》中,弗格森批評了盧梭和霍布斯對人類最初階段的妄加揣測,認為人具有聯盟的天性,并引用孟德斯鳩的“人生于社會,存在于社會”來表示人天生是社會的一員[4]18,認為“對人類而言,社會似乎顯得和個人一樣古老,語言的使用和手足的使用一樣普遍”[4]6。他明確指出,社會就是共同體,是人類存在的本質形式。然而受直觀唯物主義所限,弗格森認為社會形態是人類出于本能而形成的,受人類生活環境所決定。在這一著作中,值得注意的是弗格森賦予“civic society”一個全新的意思——“文明社會”,并賦予文明社會以道德倫理的意味。弗格森是在“有教養的”(polished)這一層面表達文明社會的,即意味著社會出現分工,實際上就是指以近代歐洲工業社會為代表的商品文明和技能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

可以看到,隨著歷史的變遷,“society”一詞由最初的“城邦共同體”演變為近代主要指建立在商品經濟和追求個人私利的“文明社會”。弗格森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他認為這種文明社會是國家社會自然而然發展的產物。在他看來,在一些繁榮昌盛的國家,人們已經從對外戰爭和內亂中停歇下來,并學會了通過法律的威嚴來確保公民的權利。當人們已經確立“安全基礎即國家社會之后,就開始走向文明的商業社會——著手建立一種在他們看來是合適的上層建筑”[4]210-211。同時弗格森還注意到英國在邁向工業革命的同時,文明或者教養和藝術、政治、文學、哲學的進步并不同步。在追求個人幸福的過程中,人們往往獲得的是“增加財富的藝術而不是改善天性的藝術”。他對道德會隨著商業文明的進步而上升保持審視狀態,并告誡人們文明社會并不是僅僅追求物質進步和財富增長,而是應當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提高公共意識,否則就會威脅到國家社會的基礎。

二、 近代關于“社會”起源和本質的兩種觀點

隨著抽象的“社會”概念的形成,思想家們也開始對社會的起源及本質進行深入探索。關于“社會”的起源和本質在近代思想史上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社會唯名論”,在近代以洛克和古典經濟學家的個人功利主義為代表,這種學說認為個人是實際存在的,社會是個人有意識、有計劃創造出來的一種產物,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因此對社會本質的探求應當歸結到個人本性上來;另一種則是社會唯實論,在近代以孔德的社會物理學和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為代表,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雖然是由個人構成,但是一旦形成就具有自身的意志和規律,成為獨立于個人的純粹客觀實在,個人及其活動反而是無足輕重的,是由先在的社會及其結構所決定的,社會對個人具有先在性和外在強制性。

在古希臘,我們就可以看到社會唯名論的提法。如伊壁鳩魯指出真實存在的只有個體,社會生活只是單個的人以利己的原則為基礎為了自衛而結成的集團(契約論)。[5]在他看來,社會不過是個人的意向性構建,也就是說最早的個人是原始的、孤立的、沒有任何共識的個體。這樣的社會契約論事實上不過是一種先哲思辨的結果,是一種獨斷的社會唯名論。因為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就越表現得不獨立和從屬于整體。[6]6隨著通過家庭開始形成的共同體的解體和近代市民社會的產生,人類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身是活生生的、真實的個人。在中世紀,人是作為一個團體如種族、民族、家庭等其中一員——“只是通過某些一般的范疇,而意識到自己”。當進入近代時,主觀方面開始強調表現自己,“人成了精神的個體。并且也這樣來認識自己”[7]。在近代,從自身來觀察、思考周邊的世界成為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使得社會唯名論在近代契約論理論中得到突出表現。如洛克雖然承認自然狀態下的人是自然平等的,和他人處于友愛和互助的關系。然而他假設了在社會狀態之前的自私自利的原子式個體的存在,并且認為社會只是為了個人權利的實現而針對自然狀態中的缺乏締造出的一種補充物。相反霍布斯假設了自私、貪婪富于侵略性的個體,在自然狀態下社會是不存在的,人和人之間出于自我保存的天性會相互斗爭,然而由于每個人身心兩方面能力都十分相等,因此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無法確保自身的安全,出于理性人類締結一種契約,據此而設定的主權權力,霍布斯稱之為利維坦(公民社會)——通過公民的聯合來促進一切人的和平、安全和便利。可以看到,社會契約論把文明社會視為人類理性為了自我保存的天性而有意識地訂立契約的產物。然而對于真實的歷史來說,并不曾存在過那樣一種自然狀態。并且在社會唯名論這里,當通過預設自然人的人性來解釋社會的形成時,實際上是把社會靜止化,因為社會的本質取決于預設自然人的人性。正因為如此,當空想社會主義者從孤立的原子式個人來構建未來社會時,始終都無法超越近代市民主義社會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啟蒙原則。

社會唯實論的思想在古希臘也初露端倪。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闡述的就是一種社會整體論,他指出“城邦(雖在發生程序上后于個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則先于個人和家庭。就本性來說,全體必然先于部分......我們確認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個人,就因為(個人只是城邦的組成部分,)每一個隔離的個人都不足以自給其生活,必須共同集合于城邦這個整體”[8]。西塞羅在翻譯亞里士多德“城邦”一詞時用到拉丁文“societas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是源于一定地理空間必然形成的共同體的思想。這種社會整體思想在孟德斯鳩那里得到繼承和發展,“孟德斯鳩的社會觀是用整體論的而不是原子論的語言表述的;社會是自成一體的統一整體”[9]。而構成這一整體的基礎因素則是氣候和地理環境。社會實在論在19世紀真正得到了普遍認可,如廣松涉所言:“十九世紀的歷史的現實是,社會這種東西,第一次被作為與各個個人的意志行為儼然相似的、獨立的、固有的、實在的現象來把握。”[10]這種對社會的實體性理解在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和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中達到頂點。孔德在19世紀30年代正式創立了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社會和生物一樣是同一宇宙原理下自然進化的產物,是一個協調、團結的統一體。在對社會靜力學的考察中,孔德借助于生物有機體,把社會分解為家庭、階級或種族和城市或者社區,家庭是社會細胞,階級或種族是社會組織,城市和社區是社會器官。[11]而斯賓塞比照生物有機體將社會分為三大功能系統:對應生物機體營養系統的生產系統、對應生物機體循環系統的分配系統以及對應生物機體神經系統的調節系統。并以此來劃分社會的三個功能階級:工人階級、商人階級和工業資本家階級。在對社會動力學的考察中,孔德和斯賓塞都認為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并具有規律性的,每一個接連而來的社會形態都是先前社會形態的必然結果。然而孔德把社會進步的原因歸結為個人理性,而斯賓塞則把社會進步的原因看作和生物有機體一樣物競天擇的結果。可以看到在社會唯實論這里,社會完全脫離個人成為一種外化的實在,當他們談論社會進步和發展時并沒有確切的、肯定的經驗材料,因此,在探討社會的未來發展時,社會唯實論就陷入了困境,要么就像孔德所認為社會進化的動力是超個體的理性而最終發展成黑格爾概念的、精神的歷史,要么就如斯賓塞所言是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而陷入宿命論的窠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變成對資本主義社會天然合理的辯護。可以看到無論是社會唯名論還是社會唯實論,他們都沒有正確地揭示社會的起源及本質,因此對社會的未來走向也無法得到有效的預測。

三、 馬克思的“社會”思想起點

馬克思的社會概念從西方傳統社會思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比如馬克思所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和亞里士多德的理想社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亞里士多德設想的一種社會理想進行了確定無疑的贊美,在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設想中,每件工具都能夠自動完成它所擔負的工作,于是師傅就不再需要助手,主人就不需要奴隸。[12]這種理想社會和馬克思所設想的通過增加人的自由時間實現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基礎的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人平等的自由人聯合體何其相似。再比如盧梭對共同體和政府的區分,實現人民主權的社會理想,不能不說為馬克思區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消滅國家而實現真正的人類共同體的思想提供豐富的思想材料。又比如弗格森關于“社會”的一些思想以及對“文明社會”進行的矛盾的、兩面性的剖析也給馬克思的思想帶來較大啟發和影響,馬克思在早期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Gemeinwesen)的,共產主義就是人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時,就是在人類學意義上來理解社會的。這里的“類”和費爾巴哈的“類”具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在費爾巴哈那里,類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存在,“關于社會的學說,即社會學,對他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13]291而馬克思則是從感性的生產勞動出發證明了“社會和人一樣古老,人生來就是社會的”這一命題。借鑒弗格森思想比較明顯的一點是馬克思對弗格森“基礎和上層建筑”思想的發揮,弗格森曾對文明的商業社會和國家社會的關系進行了某種有關“基礎與上層建筑”[14]53的社會結構發揮,他指出,在一些繁榮昌盛的國家,人們已經從對外戰爭和內亂中停歇下來,并學會了通過法律的威嚴確保公民的權利。在人們已經確立安全基礎即國家社會之后,就開始走向文明的商業社會——“著手建立一種在他們看來是合適的上層建筑”[15]。據研究市民社會史的日本學者植村邦彥考察,馬克思由于對黑格爾之前的“市民社會”含義認識欠缺,因此他并不知道“市民社會”在政治學傳統上等同“國家”,[14]98~101所以當他在發揮弗格森的基礎與上層建筑思想時,誤將黑格爾與政治國家相對立的市民社會含義發揮到弗格森的社會結構理論之上,進而得出和弗格森完全不同的結論——市民社會決定上層建筑。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更為廣泛使用的“社會”含義是黑格爾語境下的市民社會(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和他身處的歷史環境以及自身的學術背景和有關。一方面,任何概念的含義都是由現實在特定語境下所決定的。19世紀的德國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周邊的荷蘭、英國、法國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國已經實現了資產階級政權,自由、民主、人權的資產階級理念深獲人心,啟蒙思想早已在德國的知識分子中間生根發芽。而德國的軍權、政權、教權卻依然把持在容克地主手中,封建專制下的人民得不到解放,政治、經濟遠遠落后于周邊國家,1815年的德意志聯邦還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因此,作為一個從小就把“為實現人類的幸福和自身完美”看成自己選擇職業目標的有志青年,如何解決啟蒙的自由理性精神和當時落后德國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德國的未來應當走向哪里?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如何得以實現?就成為馬克思一直思索和希望解答的問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德國人,馬克思更加擅長的是抽象的、思辨的哲學思維方式而不是英法的經驗主義思維或者其他,這一點從馬克思在大學研讀法律時卻希望創造出一種法的哲學這一行為可以看出。因此當黑格爾用思辨、抽象的哲學語言論證了從市民社會到倫理國家的精神現象史,希望用完美的理性國家克服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元對立時,年輕、熱情而又充滿啟蒙理性主義精神的馬克思就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市民社會”不再是“國家”的同義語,變成黑格爾在參照德文版弗格森的《文明社會史論》以及斯密的《國富論》之后獨特發揮的一種和政治國家相分離及對立的基于分工的經濟活動領域。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市民社會是在現代世界中形成的,利己的目的使得每個人結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依賴的制度”,這種制度首先可以看成是“外部的國家,即需要和理智的國家”。[16]198他以英國為代表的商業社會為參照物,將其加以抽象為混合著各種利己的、相互對立的個人的特殊利益但又受到“理性之光”節制的“市民社會”概念。而馬克思在迅速讀完了幾乎所有手頭他能找到的黑格爾的著作之后,其著作中出現大量的黑格爾意義上的作為和政治國家相對立的市民社會概念時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隨著馬克思積極投身于政治活動,把目光投向社會現實時,馬克思發現黑格爾從自由理性出發建構的倫理國家只是一場虛幻。現實是私人利益支配國家和法律,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同時在黑格爾飽含歷史辯證法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馬克思看到“社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范疇。“市民社會”是近代歷史的產物,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一個獨立于國家的自主領域,只有進入近代才和“國家”觀念相分離并與其相對立,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市民社會。從這種理解出發,馬克思把視角拉入了政治經濟學。

四、馬克思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新解

隨著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馬克思看到“市民社會”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上的一切物質交往”[17]582,開始從“實體性”的市民社會深入到“關系型”的市民社會。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這一成熟市民社會的解剖,馬克思指出以資本-雇傭勞動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異化的社會,社會的起源和本質以及未來走向只有在物質生產勞動中才能找到答案。

關于社會的起源,馬克思指出,社會既不是單純的個體的集合,也不是人類有意識地建立起來的,更不是基于人類的反思而產生的抽象虛幻,而是現實的個人在積極確證和實現其存在時必然的現實產物,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機體”[17]604。馬克思認為,勞動在人類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是社會產生的發源地。有生命的個人是人的世界即社會存在的第一個前提。為了維持生存,人必須進行生產勞動。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控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現實中,這一活動不是孤立的人的活動,被斯密和李嘉圖當作社會出發點的孤立的獵夫和漁夫,不過是18世紀缺乏想象力的虛構。無論是在過去的歷史時代,還是在近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都是社會的活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生產。在人和自然必然進行的物質變換生產勞動中,人和人之間必須互換其活動并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產生了所謂的社會,進而產生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了利益沖突。為了不致社會在人類沖突中崩潰,人們之間形成了各種自覺及不自覺的規則和習慣,形成了所謂的法和道德。在談到社會本質的時候,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們之間交互活動的產物,既不是懸浮于個人之上的獨立實體,也不是完全人類的虛構,因此也談不上脫離人的獨立的“社會本質”。所謂社會,在現實性上不過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19]221,其根本則是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構成所謂的社會。它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其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17]724現實的生產關系所有制,決定了現實社會的本質。馬克思在批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辯護時指出,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強調“從社會的觀點來看”時,他們指的不過是“這樣一種抽象,它恰恰抽象掉了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因此也抽象掉了由它們所產生的各種矛盾”[19]393。

從再生產的角度,馬克思分析了勞動對社會的塑造作用。社會是在現實的個人的活動中形成的,然而現實的個人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個人,他們之間的交往活動是受其生產勞動所制約的,也就是說勞動塑造社會。首先,勞動塑造社會整體結構。生產勞動是整個社會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定的謀生方式,也即決定了生產關系的組織形式。當人們還在靠狩獵、捕魚、畜牧,最多靠農耕為生時,自然界還有大量未開墾的土地,人類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部落僅僅和附近的部落有所聯系,勞動分工僅僅限于最低程度的性別分工,社會結構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隨著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分工的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和交往的逐步擴大,部落之間開始聯盟或者通過征服形成城市,在公社所有制之外開始出現動產及不動產的私有制,社會結構第一次出現“城鄉”對立及階級分化。在這時候,當勞動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的迅速發展,私有財產就會更加集中,平民小農就會由于無法獲得有產者公民和奴隸之間的中間地位而淪落為無產階級。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就會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迅速壯大資本力量以致最終走向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但是社會結構并非像社會契約論者想象的那樣是任意地、能夠人為構建起來的,而是受其所在的物質生產活動所制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資本主義社會,[17]602一定的社會關系是人們在一定生產條件下進行活動所形成的必然結果。由于這種物質生產活動是客觀的,“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17]519-520于是由這種客觀的物質生產活動所決定的作為個人的聯合形式的社會結構也是客觀的、受限制的,而非任意的。其次,勞動塑造社會生活。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在物質生產勞動中產生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制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20]597馬克思指出,人的活動的“基本形式當然是物質活動,一切其他活動,如精神活動、政治活動、宗教活動都取決于它”[17]575。這既是現實的歷史過程,也是必然的邏輯順序。一切歷史,物質生產活動總是在先的活動,然后才會逐漸產生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也只有隨著物質生產勞動的多樣化和具體展開,才能分化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整個社會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即使到現在,人類不僅沒有完全擺脫生存的困擾,反而在因勞動異化產生的拜物教的推動下導致物質生活越來越多地困擾人類,人類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種無窮無盡的滿足物質需求的異化的生產勞動當中。最后,勞動塑造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7]525,人們的欲求、情感和意志,思想、看法和觀念,即“人類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20]50-51。這里的意識指的就是社會意識,因為意識一開始就存在于人們的社會勞動中,與物質生產勞動、物質交往以及現實生活的語言密切交織在一起,孤立的個人意識是虛幻的、不存在的。正是在現實的人的生產勞動中,人類才產生了對自然、對自身以及對社會的認識。人的生產勞動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改造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客觀的,因此人的意識也受到了人類勞動的限制。在古代,人類的勞動生產力不發達,在面對喜怒無常的茫茫宇宙時,人類所能產生的只是懾服于自然的部落意識或綿羊意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才使一部分人能夠現實地想象,擺脫世界來構造“純粹的”理論,“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識不同于希臘人的感性意識。”[17]231馬克思揭露道:“一旦資產階級自己不再作為生產勞動代表來同這些人對立,而真正的生產工人起來反對資產階級,并且同樣說它是靠別人的勤勞來生活的;一旦資產階級有了足夠的教養,不是一心一意從事生產,而是也想從事‘有教養的’消費時,這時事情就反過來了。”資產階級就會把意識形態階層看成自己的親生骨肉,把他們按照自己的本性改造為自己的伙計。[6]241總之,在以異化勞動為主要活動的私有制社會中,作為私有制社會的特有意識現象,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私有制社會的全部社會意識中占據主流地位,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為了維護私有制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利益,或者具體而言,是維護統治階級占有勞動資料以剝削被統治階級勞動果實的精神工具。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之上,馬克思進一步對社會結構進行深刻剖析并對社會未來走向進行準確預測。馬克思認為只有到資本主義階段市民社會才會真正發展成熟,之前的市民社會還直接具有政治性質,諸如家庭、財產、勞動方式還以等級、領主權及業公會的形式作為國家生活的要素。而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起來的市民社會,才有可能從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并與其相對立,成為需要、勞動、私人利益和私人權利的純粹私人領域,因此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分離和對立是歷史的產物,是勞動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然而馬克思認為這種分離是需要批判的、揚棄的分離,只是完成了的政治解放,而不是真正的人的解放。只有在國民政治經濟學家眼中,社會才只是市民社會,成為純粹的商品經濟生產關系的總和。從現實的生產勞動出發,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17]524。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過程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市民社會,而生產活動本身就包含政治關系,因此其他社會結構如法律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等才能從生產勞動中產生出來。馬克思并沒有把基礎和上層建筑完全區分開來,據王曉升考察,馬克思在用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時候只是在做一種比喻,馬克思在不同的意義上用過這對概念。如馬克思有時把政治和法律設施看作上層建筑,有時也把觀念的東西看作上層建筑,還有時把官方社會階層比作上層建筑,但是馬克思在使用與上層建筑相對應的基礎時,卻無一例外是經濟要素,雖然經濟要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指不同,有時還會和政治關系摻雜。[21]馬克思不僅從結構的角度將社會分解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還以勞動生產關系為標準,對社會進行了階級、階層的劃分。馬克思認為任何個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而生產關系是最為根本的關系,由生產關系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分工和財產分配的不同,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造成了等級、階級和階層等。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階級的定義,但是正如列寧所概括,“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22]以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以及方式為標準,馬克思將私有制社會區分為統治者階級和被統治者階級,并在階級內部細化出一些特殊的階層。如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而在資產階級內部又包括產業資產階級、商業資產階級等,而無產者又可分為產業工人、手工工人等。可以說,正是由于從物質生產勞動出發,從現存的生產關系出發,馬克思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剝削的實質和二者不可調和的矛盾,指出只有通過革命,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進行不斷的革命,使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成為一個統一體,成為自由個人的聯合體才是人類社會的未來方向。

[參考文獻]

[1][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M]. 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32.

[2][英]霍布斯.法律要義:自然法與民約法[M].張書友,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51.

[3][英]約翰·洛克.政府論(下)[M].葉啟芳,翟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9.

[4][英]弗格森.文明社會史論[M].林木椿,王紹祥,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5][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43.

[8][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秦典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5.

[9][英]艾倫·斯溫杰伍德,等.社會學思想簡史[M].陳瑋,馮克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11.

[10][日]廣松涉.唯物史觀的原像[M].張一兵,編.鄧習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50.

[11][美]喬納森·特納,等.社會學理論的興起[M].侯鈞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5.

[1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日]植村邦彥.何謂“市民社會”——基本概念的變遷史[M].趙平,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5][英]亞當·弗格森.文明社會史論[M].林木椿,王紹祥,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210-211.

[16][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王曉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分觀獻疑[J].江蘇社會科學,2012,(1):29-32.

[2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責任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4-0028-06

[作者簡介]夏雪(1985-),女,河南信陽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唯物史觀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大經貿(2016年9期)2016-11-16 16:26:40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15:41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與管理的實證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1:55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精品动漫|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啪啪啪亚洲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免费啪啪网址| 无码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综合|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AV在线天堂进入| 在线国产毛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裸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最黄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欧美a√在线|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国产迷奸在线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