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彭鹿
【摘 要】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其對于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機遇,國家政策對于民辦教育的扶持以及廣闊的繼續教育前景都為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新時期對于勞動力素質提升的訴求更是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然而,掣肘于傳統教育觀念、現有教育質量以及社會對民辦教育態度的影響,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仍然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為了克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困境,應充分運用國家活動來轉變傳統觀念,利用多方合作來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通過質量反饋來構建良性的系統循環。
【關鍵詞】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2-0023-04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簡介】彭莉(1977—),女,南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彭鹿(1976—),女,南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繼續教育作為職后教育的一種形式,其在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學習型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繼續教育作為非學歷教育的一種形式,其辦學主體往往由公辦高校兼任。伴隨著我國對待民辦教育態度的轉變,特別是當前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辦學風氣的日益高漲,探索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無疑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試圖在分析我國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契機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有利于其發展的新型路徑。
一、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
1.時代發展對于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一場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再向知識經濟轉型的變革,伴隨社會轉型,我國的繼續教育也正在由學歷取向向職業取向再向學習取向轉變。[1]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也就必然要求個體由一次學習者,向二次、多次甚至終身學習者轉變。也就是說,社會向個體提出了進行繼續教育的要求。
究其原因,是因為以數字化制造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2]使得知識的半衰期日益縮短,也就是說個體在傳統教育過程中所接受的理論和相關技術應用,很可能同當前社會中的需求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符,這就很容易使個體原有知識的效能大大降低,而這就必然影響到個體自身價值的實現。特別是當人類步入工業文明后,商業化的社會使得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價值的實現同其自身的技能、技術日益產生了密切的聯系,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對其所屬企業的貢獻成為了個體能夠獲得回報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如果個體希望獲得更為優質的回報,其也就需要個體本身能夠展現出與優質回報相等同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也就形成了個體對于繼續教育的追求。
2.國家政策對于民辦教育發展的支持
就我國民辦教育發展而言,雖然自古以來就有私塾等私學形式,但是,那時候統治者并沒有給予各種私學形式以律法上的地位。直到1982年《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報告》以及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才從指導方針、法律地位上予以了其保證,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之后,我國的民辦教育發展才開始進入了快車道、超車道。
就民辦高校而言,其同樣也受益于相關政策的發展。統計資料顯示,從1993年正式開展審批以來,截至2012年,民辦普通高校(含獨立院校)已達706所,已經占到普通高校比重的29%左右。[3]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在過去的20年左右時間經歷了一個大發展、大跨越的時期,通過對比相應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發現,正是基于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7年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才為民辦高校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基礎和平臺。當前,分類管理作為各級政府管理民辦高校的基本指導思想,其重申了政府在民辦高校中的應有職責,[4]這無疑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又一新的歷史契機。
3.教育產業化對于民辦教育的新吸引
教育作為一種資源,從本質上而言,其無疑可以作為商品進行等價交換。但是,這并不是說要把教育從公共產品的供給范圍中剔除,而是說要充分發揮教育作為資源的一種作用,即利用教育來吸引、凝聚其他資源,進而來推動社會的發展。
教育產業化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成長,作為市場的一部分,教育產業的發展必然帶動資源的集聚與分配,必然引起資源之間的交換。而民辦教育機構,雖然從類型上可以分為營利和非營利,但是其共同特點就是要實現其自身的目標。就具有營利性屬性的民辦教育機構而言,追逐市場蛋糕、獲取最大利潤是其最為重要的行動指向,而當前我國巨大的繼續教育市場則為營利性的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機;就非營利性的民辦教育機構而言,實現其組織目標——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生活和發展,便成為了其最首要的行動指南,而當前,我國面對經濟的新常態,其對于職業人才的要求,以及在職人員技能發展的要求,都為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現存問題
1.傳統觀念束縛繼續教育的發展
繼續教育是正規教育后的一種為了提高個體素質、增強個體能力而進行的后職業化的培訓行為,其同傳統的正規教育有著明顯的不同。接受繼續教育的個體通常是兩類群體:一類是已經在職工作,而主動尋求提高自身技能,以能夠繼續勝任或卓越完成當前或未來任務的個體;一類是已負有成人責任的人,而試圖尋求教育的個體。
繼續教育就是面對上述兩類群體而進行的學歷或非學歷的教育過程。然而,這種職業培訓、技能提升、信息傳遞、知識教授的新型教育模式,卻始終無法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第一,傳統中,個體在從事工作或已經成年之后,其通常均會認為自己已經脫離了需要學習的階段,其通常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去從事目前的工作和生活,而對繼續學習會感受到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會產生“恥辱之感”。
第二,由于繼續教育存在學歷和非學歷兩種形式,這就使得個體在對待繼續教育上產生了不同的傾向。個體在接受了正規教育后,往往都會獲得相應的學歷認證,以此表明個體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成果,而由于繼續教育存在兩種形式,就使得個體對其作用產生了懷疑,也就使得個體對于參與繼續教育的意義給予了否定的答案。
2.培訓質量影響繼續教育的推進
當前,全國高校中設置繼續教育機構的占了絕大多數,如985高校達到100%,211高校也在90%以上。但是,高校僅僅將其視為一種創收性的工具,而沒有真正地將繼續教育作為院校辦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予以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繼續教育在教學上缺乏特色,在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使得繼續教育不能有效的幫助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5]
民辦高校繼續教育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與此同時,一部分師資力量薄弱的民辦高校,其也進行著繼續教育方面的辦學。而師資的缺口,則通過向其他院?!敖栌谩苯處煹确绞竭M行彌補,在這過程中雖然實現了教師資源的最大利用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手段,使得民辦高校所“借用”過來的教師很難真正的用心上好每一門課、很難真正的用心對待每一個同學,而這種“走班式”的教學模式,也很難形成教師和學生長時間的接觸,這就使得雙方經驗、情感的交流將會大大降低,而這也就再次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久而久之,這種低效的培訓質量就會使得整個社會失去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質量的信心,也就無法避免出現我國民辦高校繼續教育陷入危機的局面。
3.社會資源制約民辦教育的前行
所謂民辦教育的社會資源,就是指在社會中能夠產生對民辦教育發展有益作用的各種因子的總稱。這里,我們主要從民辦教育接受者和扶持者的角度進行論述。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一是社會群體對于民辦高校的支持,主要表現為個體對民辦高校的認同和選擇;二是政府對于民辦高校的支持,主要表現為公共資源對民辦高校的分配。
就社會群體對于民辦高校的支持而言,在中國社會中充斥著一種對非官方機構的不信任、不信賴,這就成為了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又一障礙。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是依托民辦高校而進行的一種繼續教育實踐,其不同于公辦院校,在傳統的思維定式中,民辦、私營在質量、信用、資質等方面都要弱于公辦院校,這就使得即使愿意接受繼續教育服務的個體,也往往不愿意去接受民辦高校的服務。
就政府對于民辦高校的支持而言,由于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本身屬性的不同,政府作為公共權力行使的代理人,其往往偏好于具有較多公共屬性的公立高校,這就使得在財政支持、政策扶持以及其他物質資源供給上出現對于公辦高校的傾斜,這無疑將會使得民辦高校處于一種競爭過程中的弱勢地位,進而將會制約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
三、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優化路徑
1.國家活動引導傳統觀念的轉變
民辦高校繼續教育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自身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予以足夠的支持。而良好外部環境的搭建,更離不開社會服務者——政府的幫助。
現有傳統觀念中對于繼續教育、民辦教育都存在著嚴重的誤解,這就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整合相關力量,來向公眾傳遞正確的信息,以使社會公眾能夠正確的認識繼續教育和民辦教育的重要意義。也只有這樣,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才能真正地實現優化發展。具體而言:
第一,國家要通過頂層設計,賦予民辦教育更多積極的意義。民辦教育要發展,就必須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而在此之前,首先應當考慮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來提升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以此為公眾傳統觀念的轉變提供現實基礎。
第二,國家要充分運用各種媒體來宣傳相關政策,進而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積極的關于繼續教育和民辦高校的認識。首先,國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產物——電子政府來為繼續教育、民辦教育搖旗吶喊,通過政府官方的網站向全社會公開正規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名單,使得社會能夠獲得最為準確和全面的民辦機構信息。其次,政府要結合傳統媒介的力量,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為民辦教育機構進行宣傳,以此形成廣闊的有利于民辦教育發展的輿論氛圍。最后,政府應嘗試運用“微媒體”,來為各民辦高校搭建一個對外開放的平臺,使得社會公眾可以更加清晰、便捷地了解各自傾心的民辦高校。
2.多方合作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
民辦高校繼續教育質量的提升不僅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同時需要協同政府、社區的力量,以此形成多方合作來共助優質學校的建設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第一,民辦高校要充分重視自身繼續教育教學的發展。繼續教育作為民辦高校下屬的一個部門,它是同整個民辦高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其自身的發展無疑離不開民辦高校這一母體的支撐。與此同時,要想實現繼續教育部門的發展,也必須要有民辦高校主體的高度重視。也就是說,首先,民辦高校要為繼續教育發展制定一個符合其自身定位的戰略,使其在有明確目標和定位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有序發展。其次,要為繼續教育發展配備專業的師資和設備,為其提供最為基礎的物質和制度保障,使繼續教育部門“有物辦事”、“有法辦事”,使繼續教育部門真正得以健康發展。
第二,政府部門要為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民辦高校所屬地的地方政府,其所掌握的資源、信息以及相應的權威,應該服務于其所屬地域的高校,真正地做到為人民服務。民辦高校本身在同其他普通高校進行對比的過程中處于劣勢,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通過相應的措施來矯正這種情況,通過給予其特殊優惠,或是其他方式的扶持,例如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編制安排、土地費優惠等種種措施來使民辦高??梢杂酶蟮木θグl展自身、去建設繼續教育。
第三,社區也應積極地參與到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質量提升之中。如今,公民在社會中的力量正與日俱增,其對于公民社會的構建和國家的良好運行都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6]而作為凝聚公民的社區,其對于公民力量的發揮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要尋求機遇,應積極發揮社區的力量,如進行繼續教育進社區活動、辦社區大講堂等,以增強社會公眾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認同。
3.質量反饋構建良性的系統循環
加強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質量的提升,同時也應注意通過質量反饋這種形式來使教育效果得以確認、辦學質量得以提升,以此發展成為不斷優化、不斷進步的良性的循環系統。
第一,開展多方的監督測評。由于行為主體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利性,這就使得如果僅僅依靠行為主體自身,而對其行為進行評判,那么就很有可能產生出失真的評價報告。這樣的評估結果不僅可能會對社會公眾造成誤導,同時也將使得其自身發展受到損害。因此,就應當搭建起一個多方參與的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效能評估機制,使得政府、社會以及高校自身共同參與。具體而言,首先,政府要嚴格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機構的監督,尤其要加強對師資、設備、教學場所等硬性指標的監督,以此規范和優化整個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生態環境。其次,要動員社會以及該校學生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總體評估,尤其要著眼于對課堂紀律、課堂滿意度、課堂效果等不可量化的指標的測評,力求通過培訓接受者來尋求教學改進的突破口。最后,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體的作用,突出其信息掌握的優勢,來對自身辦學現狀的整體效果以及預期實現的可能性等現實和成長因素進行判定,以此形成對自身發展的激勵。
第二,構建多方的交流平臺。具體而言,其包括學生的交流平臺、學校間的交流平臺、以及與用工單位之間的三方互動的交流平臺。首先,要形成基于畢業生為基點的有利于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即通過畢業生與畢業生、畢業生與就讀生、畢業生與有意就讀生的信息傳遞,來使學校的培育效果真正的被人所知、真正的被人所信。其次,要搭建起基于優勢學科、優勢專業為基點的院校間的合作交流平臺,院校的快速發展理應借鑒優勢院校的經驗,也就是說,一般院校要積極向優勢院校學習、優勢院校則要努力幫助一般院校共同發展,其核心則是要構建起教師的輪換、培訓機制,使教師能夠得到優先培訓、優先發展。最后,要搭建起基于用工單位為基點的三方互動平臺,也就是說,要立足用工單位的需求,使學校努力設計能滿足該需求的課程,進而培育能滿足該需求的學生,要立足用工單位的評價,使學校努力改善現有課程,進而培育更為優秀的學生。
總之,教育是一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民辦高校繼續教育則是基于現實世情、國情、社情,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科技強國的必然之舉。因此,抓緊對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實現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蓬勃發展也許不是一條一帆風順之路,但是,我們必須要集民智、聚眾力,以此實現其坦途,以此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啟鵬.體制創新: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的制度保障[J].繼續教育研究,2011,(6):1—5.
[2]顧雪林,周飛,汪瑞林.教育如何擁抱第三次工業革命[N].中國教育報,2013-01-08(3).
[3]徐緒卿.關于民辦高等教育政策頂層設計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60—64.
[4]張利國,劉裕斌.解構與重構:民辦高校分類管理制度探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5,(5):123—128.
[5]傅昌盛,沈蘭蘭.高校繼續教育辦學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5,(2):31—33.
[6]郭立強.京津冀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2015,(1):103—107.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PENG Li, PENG Lu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
【Abstract】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s facing a huge opportunity, since the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and the prospec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ave provided a broad space for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Furthermor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lso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However, hampered b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ttitu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e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still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the activiti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take advantages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build a virtuous circle through the quality feedback.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problem; strategy
(編輯/趙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