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平+劉艷+路曉麗
【摘 要】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成為近年來理論研究的熱點。目前,學術界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積累,因此,有必要回顧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通過歸納分析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旨在厘清其研究的發展脈絡,梳理其理論框架,展望其理論發展方向,從而為進一步構建適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體系奠定基礎。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職業教育;農村轉移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2-0043-06
【收稿日期】2015-06-25
【基金項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批準號為14YJC880118;2014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江蘇省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提升研究”,批準號為14ZHC003;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江蘇省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素質提升研究”,批準號為2015SJB363;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實現路徑研究”,批準號為2015SJB365
【作者簡介】崔平(1965—),男,江蘇無錫人,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劉艷(1979—),男,湖北鐘祥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勞動法;路曉麗(1983—),女,山東龍口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關系到國家安定、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聯系更為緊密。作為一項極富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工作,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素質,而且有利于增強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鎮的就業能力,同時對我國當前的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人力資源戰略儲備也具有積極意義。
從對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來看,雖然對這一領域系統性研究開始較晚,但是由于城鎮化建設意義重大,加之農村勞動力轉移任務緊迫,所以引起了學術界對于“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這一理論研究領域的迅速關注。十余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工作的不斷推進,圍繞這一領域形成的理論觀點眾多,鑒于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緊迫性,同時考慮到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亟需梳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厘清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總體脈絡和框架,這對于構建適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體系,有效推動當前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統計
1.文獻數量統計
根據本研究的目標,特設定“城鎮化”并含“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農民工”為檢索關鍵詞,①圍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碩士學位數據庫和中國博士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周期截止于2014年12月31日。檢索結果顯示,圍繞上述檢索設定共計檢索各類文獻196篇。其中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到論文124篇,其中被核心期刊和CSSCI收錄45篇;被中國碩士學位數據庫和中國博士數據庫分別收錄61篇和11篇。其中根據文獻檢索結果,繪制出2002—2014年國內“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文獻數量規模分布圖,如圖1所示。 2.理論研究演進分析
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本質上屬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的分支。國內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啟動較早,從理論溯源看,國內對于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早期研究始于對于劉易斯、費景漢,以及拉尼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討論。李建德(1989)、彭代彥(1995)將“劉—費—拉”模型引入到對于中國農村問題的分析框架中,頗具預見性地分析了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幾乎同時期,馬建富(1995)和謝瑗(1996)圍繞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開創性地將其與職業教育研究結合在一起,嘗試尋求推動以職業教育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知識和技能提升的策略研究。
(1)起步期——“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階段(2002—2006年)。將“城鎮化”融入到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中真正始于本世紀初。自2002年起,一些學者開始從“城鎮化”視角針對這一領域展開理論研究,至2006年共計發表各類論文36篇。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理論研究大多數主要圍繞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進行內涵研究和現狀分析,并開始逐步觸及城鎮化問題,另還有少量研究進行實踐性歸納,重在分析當地職業教育的經驗教訓。不過這一時期的研究,總體上研究視角較為零散,將職業教育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進行系統分析的研究還偏少。
(2)成長期——“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階段(2007—2012年)。自2007年開始,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研究迅速增加。從數量上看,從2007年至2012年,相關論文共計達到101篇,遠超過起步期的文獻總量。從研究內容看,這一時期的研究也逐步系統化,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開始放置于工業化轉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進行。另外,這一時期,實證研究方法也開始被引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中。[1]同時職業教育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城鎮化建設中農民素質瓶頸等深層次理論問題開始被關注。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初步得到構建,在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內涵研究、功能研究、機制研究以及轉型研究等方面均有學者涉足,同時學術界在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上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共識。
(3)二次成長期——“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階段(2013年—現在)。隨著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政策方針的提出,“新型城鎮化”吸引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從2013年起,如何將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結合成為了理論研究熱點,兩年間相關研究論文數量達到59篇,年均近30篇,這其中不乏高水平論文。自此,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理論從起步期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演化為“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最終演進到當前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階段,詳見圖2。
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與當前新型城鎮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存在極高的耦合度,由于新型城鎮化建設更關注“人”的城鎮化,這賦予了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更廣闊的理論研究空間。當前農民職業分化及職業發展困境的問題、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策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素養問題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研究興趣,這些理論熱點與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不謀而合。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模式研究 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應該采取何種職業教育模式來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一直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領域。當前圍繞這一研究領域主要有兩條理論研究脈絡:
第一條理論研究脈絡是針對城鎮化建設背景進行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模式的系統性歸納和建構。在諸多研究中,以馬建富(2013)和郭耿玉(2014)分別提出的“前三模式說”和“后三模式說”最具典型。馬建富(2013)認為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對城鄉職業教育進行統籌規劃,依據城、鄉職業教育影響程度的不同,可將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模式分為:都市圈協作型統籌模式、中心輻射型統籌模式和城鄉聯合型統籌模式三種類型,其中都市圈協作型統籌模式是基于都市經濟區域構建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心輻射型統籌模式是指以較強實力的職業學校帶動輻射周邊教學培訓資源的職教體系,而城鄉聯合型統籌模式是以具有一定優勢的城鎮職教中心為母體,聯合農村職校共建聯合體的職教模式。[2]郭耿玉(2014)將新型城鎮化下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模式歸納為另外三種類型,其中區域統籌合作型辦學模式是指不同區域的職業學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是指在較小的區域內以骨干職業院校為龍頭,各類型企業、學校聯合構成的職業教育聯合體,校企一體化合作型辦學模式是指根據企業人才訂單,校企之間簽訂合作培養協議的一種具有極強就業針對性的職教模式。[3]
上述兩類職業教育模式均體現了在當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多渠道的職教資源整合的基本理論觀點,而差異是在于馬建富側重從區域協同視角進行理論突破,而郭耿玉則側重于多元主體協同,“前三模式說”和“后三模式說”互為補充,對于未來職教資源在城鄉之間、跨區域之間以及校企之間的跨界流動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第二條理論研究脈絡是一些學者針對具體的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其中趙延安(2007)提出了以大學為龍頭,以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科研推廣單位為依托的“三農職業教育基地”連鎖模式。[4]張建梅(2011)提出了“訂單式”職教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根據“訂單”進行課程體系設計,以“訂單”規劃實訓基地建設,以“訂單”引導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以“訂單”引導教學評價,最終保證人才符合企業所需。[5]盧亞蓮(2014)則提出了“校企合作”職教模式,這一職教模式的特點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和雙向參與,通過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對接來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6]鄭芳、林斯坦(2014)提出了“社區教育”的新模式。[7]這一觀點突破了傳統的“?!薄捌蟆币约啊靶!蟆被幽J?,將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放置于一個更大的社會框架之下,使研究更具現實性。由于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兩次培訓就可以實現,因此,依托于社區貫徹“終身教育”極富現實意義。
相比較對于職教模式的系統性構建,這類研究聚焦于具體的職教模式,以提高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效果為導向并展開深入研究,極富操作性。總體而言,這類研究深化了對于職教模式的認識,突破了傳統職教模式的邊界,對于豐富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功能研究 隨著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方針的提出,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不僅僅要求農村轉移勞動力具有勝任新行業、新崗位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還要求他們同時完成自身職業心理上的調適和遷移,為最終真正融入到城鎮社會生活中做好準備。這一系列目標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功能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對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功能性研究主要圍繞兩條路徑展開。
一條研究路徑是進行職業教育在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的一般性功能分析,辨析職業教育與城鎮化中勞動力轉移間的聯系。岳增玲(2011)認為教育具有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功能,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根本途徑,因此需要通過加強職業教育來優化農村勞動力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8]石偉平、陸俊杰(2013)認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職業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合性是其市民化的關鍵,因而這應成為城鎮化建設中優先考慮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通過職業教育來加強農民工的職業能力和社會融合教育。[9]鄭芳、林斯坦(2014)同樣也認識到職業教育的一般功能性作用,她認為城鎮化建設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核心,而職業教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拉動作用,職業教育既有助于為社會經濟和社會提供智力資源,同時也可以促進當地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還能夠提升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穩定性和適應性。[10]上述學者的研究中均認識到職業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在職業教育可以促進勞動力轉移,職業教育可以促進城鎮化發展上具有高度的理論共識。
另一條路徑是進行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的差異性功能分析,分析職業教育在勞動力轉移中的多層次功能。許麗英(2003)認為在當前城鎮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應該轉型,職業教育尤其要關注對新型農民、工程師、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的培養,以培養滿足高技術推廣應用和中低技術產業人才為首要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承擔培養農村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養。[11]莫堃(2011)指出職業教育有兩大功能,一是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由農民轉為農民工,二是實現農村勞動力的穩定轉移就業,由農民工轉為市民。[12]任聰敏和石偉平(2013)則認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在城鄉人才培養上進行全面統籌,傳統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既有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變,也有融入城市向新市民的轉變,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功能不能是簡單農業技能的培訓,而應該包括圍繞加工制造、運輸物流及其他服務產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的教育。[13]
由上述研究可見,新型城鎮化賦予了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新的內涵,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教育體系,應該滿足不同流向勞動力的職業教育需求。另外,考慮到各地在勞動力輸入輸出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根據各地區的勞動力轉移流動方向和特點展開分析,這對于滿足不同區域勞動力的教育培訓需求,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在當地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四、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策略研究 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當前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時間相對較短,因此不可避免還存在一些問題。歸納眾學者對于存在問題的分析,目前問題主要表現在機制建設、經費投入與教學資源整合,以及教育教學環節等幾方面。[14—16]針對以上問題,國內學者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從機制建設上來看,連建華(2007)指出政府應通過擴展職業教育規模、調整專業結構、確立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以及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體系等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推進。[17]陳利榮、凌海波(2010)從政策上提出應從完善職教政策措施、創新職教機制、促進各部門工作協同、完善機構和制度建設保障機制、完善教育效果評價和支持及激勵機制等幾方面構建新時期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工作體系,全面推進勞動轉移工作。[18]
在經費投入與資源整合上,劉源(2008)指出政府和集體應合作建立再就業教育培訓基金。從來源上,該基金一部分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另一部分可從土地征收款項和農村集體資產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計提。[19]任聰敏和石偉平(2013)認為資金投入上應進一步向農村職業教育傾斜,同時完善投資渠道;在職教資源整合上,則需要積極構建城鄉互動平臺。[20]杜睿云、安樹偉(2013)提出政府應從加強東、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構建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成本補償機制以及打造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優勢等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進而為人口城鎮化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保障。[21]
在教學效果提升上,許麗英(2003)認為除了常規的職業院校承擔職業教育外,需要將企業吸收到職業教育體系中,這可以促進農民職業能力提升更快,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22]程業炳、張德化(2013)指出要利用當前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所帶來的倒逼機制來引導職業教育培訓,使得職業教育培訓注重供需銜接,突出職業教育培訓實效。[23]鄭愛翔(2014)認為在教學中需要“因材施教”,結合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設計,以提高培訓效果。[24]
當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策略研究主要是采用問題導向型的研究方式,針對職業教育具體運行中的問題展開分析。從策略建議的總體分析思路來看,政府政策支持是運行保障,多主體協作是合作方向,社會資源整合是重要手段。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應該是開放型、融合型的合作型職業教育。
五、結論與展望
1.結論
當前形勢下,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構建適應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機制是緊迫而重要的關鍵問題。近年來,學術界加強了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在職業教育模式研究、職業教育功能研究和職業教育策略研究領域方面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理論已經基本形成了架構。
(1)職業教育的模式研究。目前既有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模式的總體建構,又有針對具體的教育模式展開的深度分析。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歸納,不難發現當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應該是開放的,融合城鄉、校企多元主體的,跨越地域邊界資源的合作型職教模式,傳統的一元職教模式難以勝任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2)職業教育的功能研究。國內學者在職業教育是否能夠促進城鎮化中勞動力轉移問題形成了的統一共識,即普遍認為職業教育對城鎮化下的勞動力轉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同時在新形勢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從功能上看應該滿足不同職業流向和不同職業層次階段的勞動力職業教育需求,而非僅僅滿足傳統的非農即工的單一職業需求。
(3)職業教育的策略研究。當前研究主要圍繞城鎮化背景,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機制建設、經費投入和教學資源整合,以及教育教學環節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總體來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政府政策支持、多主體合作和社會資源整合是促進和推動現階段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有效的基本的保障。
2.展望
通過對于研究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已成為國內學者關注的熱點,目前圍繞這一領域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不過以發展的眼光來看,當前,對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研究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從研究內容來看,特別在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需求分析、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綜合職業能力提升、職業教育社會保障,以及市民化過程中的職業教育終身化等領域研究還不夠深入。具體而言:
(1)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經濟、社會對于農村勞動力的職業需求分析。目前,相關研究多立足于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宏觀政策制定,然而,卻鮮有基于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背景下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需求的研究分析,這一理論空白亟待填補。我們甚至可以將農村勞動力職業需求研究看作是職業教育機制的基礎性研究,這一研究對于后續職業教育機制的研究以及相關職業教育政策的頂層設計尤為關鍵。
(2)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綜合職業能力研究。目前研究中以農村勞動力的技術技能提升研究居多,但是卻忽略了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力非技術技能的提升研究,而同時針對這兩方面的職業能力提升的系統性研究更為稀缺,這恰恰是當前農民市民化過程中關鍵問題之一??紤]到這一研究的現實性和緊迫性,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強化。
(3)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社會保障研究??v觀西方國家進行勞動力轉移的經驗,他們除了在職業教育運行機制方面進行精心設計之外,往往還具有完備的職業教育保障措施來激勵和推動職業教育運行體系的正常運作。由于當前我國對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還不夠完善,因此,在未來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國外,尤其是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的比較研究,另一方面,更需要將國外的先進經驗引為我所用,設計適應我國當前實際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保障體系。
(4)市民化過程中的職業教育終身化研究。一方面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市民化轉化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能僅寄予一兩次短期培訓就可以完成,必須通過進行持久的,甚至終身化的職業教育來推動;另一方面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職業發展中也會獲得職業提升的機會,這意味著在不同職業時期,轉移勞動力的職業需求會有所差異,在此前提下職業教育終身化顯得尤為重要。這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國內針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開始啟動,但是總體上還比較匱乏,亟待在后續研究中進行強化。
【注釋】
①近15年間,“城鎮化”一詞先后出現“傳統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表述形式中。為梳理出這一時期包括“傳統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總體研究脈絡,保證本研究的連貫性,特選定“城鎮化”作為檢索關鍵詞?;诖?,本文中“城鎮化”是包含“傳統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整體概念。
【參考文獻】
[1]仇文利,姚忠.基于托達羅模型的揚州市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路徑分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0,(3):13—17.
[2]馬建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模式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3,(13):29—34.
[3]郭耿玉.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建構研究[J].職教論壇,2014,(10):68—71.
[4]趙延安.以大學為龍頭構建“三農”職教連鎖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5):16—17.
[5]張建梅.論農村職業教育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J].臨沂大學學報,2011,(6):65—68.
[6]盧亞蓮.城鎮化進程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與改革思考[J].職教論壇,2014,(7):30—34.
[7][10][14]鄭芳,林斯坦.城鎮化轉型背景下福建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分析[J].東南學術,2014,(5):228—234.
[8]岳增玲.機會平等與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1,(10):58—59.
[9]石偉平,陸俊杰.城鎮化市民化進程中我國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4):53—63.
[11][15][22]許麗英.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3—128.
[12][16]莫堃.職業教育對中國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貢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113.
[13][20]任聰敏,石偉平.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的新型定位與發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3,(23):53—57.
[17]連建華.論職業教育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及發展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635,11650.
[18]陳利榮,凌海波.論新時期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工作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4):48—51.
[19]劉源.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210.
[21]杜睿云,安樹偉.人口城鎮化戰略下的職業教育發展:以中國西部地區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19):14—17.
[23]程業炳,張德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二元結構研究述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0(4):105—109.
[24]鄭愛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19):79—82.
Review on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UI Ping, LIU Yan, LU Xiao-li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searches on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a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 academia has formed a certain degree of accumulation theory of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ow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this fiel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b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lay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labor transference force
(編輯/樊霄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