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偉 郭巧云
貴州省玉屏縣農牧科技局
玉屏縣耕地撂荒的成因及對策
向志偉郭巧云
貴州省玉屏縣農牧科技局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但近年來,隨著玉屏縣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撂荒現象也日益嚴重。為此,我們對玉屏縣土地撂荒情況進行了調查。
玉屏縣統計耕地面積86812.5畝,其中田58800畝、土28012.5畝。全縣耕地撂荒面積為7448.3畝(其中田4013.1畝、土3435.2畝),占耕地總面積8.5%,主要集中在朱家場、田坪和新店等鄉鎮,朱家場鎮2503.9畝、田坪鎮2630畝和新店鄉1349.4畝。呈現出邊遠貧瘠、干旱缺水地區、窄塊處田土和基礎設施較差的地方撂荒情況較為嚴重的特點,近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
1.種田與打工相比收益懸殊
據調查統計,玉屏縣外出務工人員年均勞務收入為2.2萬元左右,而一畝水稻產值1518元左右,一畝油菜產值364元,共1882元,遠不如農民外出務工一個月的收入。巨大的收入反差,促使眾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打工經濟收入已成為多數農民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兒童,難以承擔繁重的田間勞作,造成大量田土拋荒棄耕。
2.農業種植效益較低
近年來,雖然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制定出臺了許多扶農、助農、惠農政策,但由于肥料、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較高,而農產品價格總體上仍然偏低,造成農產品的投入產出比過低,與加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二、三產業相比就更顯得相形見絀,廣大農民僅靠種田收入難以承受來自子女上學、就醫等方面不斷攀升的開支,只得忍痛拋田棄土,轉為從事其它行業。
3.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風險較大
近年來,雖然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資金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玉屏縣很多農田水利設施因長期得不到加固維修,設施陳舊老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凡遇到旱澇災害,就會造成大面積減產減收,使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加大。如大興村灌溉大興、長華兩村的溝渠,謝橋村白水洞溝渠等多年來一直未進行維修,溝渠已多處斷裂、破損,無法進行灌溉,原先有灌溉保障的農田變成望天田,加上近幾年旱災嚴重,種田收成基本得不到保障,多數村民在遭受多次災害損失之后,逐漸喪失種田信心,從而造成部分農田撂荒。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是社會財富之源,面對玉屏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現象,現就如何處理好耕地保護,防止耕地撂荒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落實惠農政策,激發種糧熱情
要堅決執行惠農政策,嚴格按照“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讓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據實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對種田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戶,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每年組織評選全縣糧食生產標兵,給予獎勵,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發廣大農民種糧熱情。
2.增加農業投入,改善生產條件
隨著國家對農民減負增收和取消“農業稅”政策的落實,鄉(鎮)、村對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和維修的調控能力減弱,因水源缺少、交通不便等導致土地撂荒。因此,要不斷增加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投入,完善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要切實搞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類農田基本建設項目,整村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水利工程,推進中小流域、山地水利綜合治理、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溝渠維護等,完善建后管護機制,保證農業生產遇旱能灌,遇澇能排。要在適宜的地方修建機耕道,大力提倡新型的耕作制度和先進的小型農業機械,減輕勞動強度,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狀,使有限的土地資源能夠充分合理使用。要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御,做好防災、抗災、救災,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減少農業自然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要增加山坡耕地退耕還林指標,對零星分散地質瘠薄的撂荒地納入退耕還林計劃,防止山坡地撂荒。
3.推進土地流轉,轉變經營方式
土地分散經營導致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從而使耕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應引導土地逐步向專業大戶、種養能手、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耕地撂荒。
4.推進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主體
大力培育農村新型農業主體吸納經營土地是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的重要途徑,要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出臺激勵政策,鼓勵這些經營主體積極接納農戶流出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要積極引導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業主經營,將土地經營權作為生產要素,使土地變資產,經營權股權化,用土地作為資產或資本,參與業主經營,按照市場規律參與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要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跨地區承包或租賃撂荒地進行農業經營,積極扶持。
5.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土地效益
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山地農業”的建設,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解決土地拋荒撂荒的重要手段。為此,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農產品,如洞坪反季節蔬菜、沙子坳黃桃、郭家灣貢米、茅坡油茶等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要通過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整合起來,實行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科學化管理,提升土地的產出效益。要逐步建立農民參與流通和加工領域內的利益分配機制,使企業和農民在生產經營中成為利益共同體,從而提高和穩定土地的收益。
6.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耕地保護自覺性
各級政府要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高度來充分認識解決農村耕地撂荒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把解決農村耕地撂荒問題擺在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編印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張貼到村組,組織干部深入到基層宣講,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機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通過宣傳教育,讓廣大群眾對耕地保護工作能夠充分了解、認同,真正明白耕地保護工作的各項政策,切實把耕地保護工作轉變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從而進一步減少耕地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