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方義
?
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思考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焦方義
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未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并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定職定責,激勵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講話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一、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歷史演進
習近平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古典經濟學引領了資本主義國家初期的自由競爭時代,新古典經濟學適應了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的需要,“凱恩斯革命”則為資本主義擺脫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開出了有效的藥方。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發展的、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反對教條主義和用片面的、機械的觀點看問題。
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初建是從俄國十月革命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仁人志士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許多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進行經濟學研究。在十月革命前我國經濟學思想散見于中華文明幾千年形成的諸子百家的學說之中,如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其中,管仲的學說中經濟學、管理學、治國理政的思想比較集中。建國后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開始有了系統性的、成體系的理論框架,與之前的零散思想相比有了質的飛躍。當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主要以馬克思的《資本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為主體。50年代由蘇聯專家組成的授課隊伍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班,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學、科研骨干力量進行集中培訓,被培訓的這些人后來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學科研的領軍人物。
二、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現狀及問題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經濟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在全國高等學校中經濟學科和專業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都是占比最大的。廣大經濟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經濟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的經濟學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一些學科設置同社會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學科體系不夠健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
三、我國經濟發展與深化改革實踐迫切需要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指導
習近平曾經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迫切需要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好發揮作用。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的新形勢,如何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好發揮決策咨詢先導作用。
四、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習近平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經濟學科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廣大經濟學科教學科研工作者、實踐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早就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經濟學科是在研究時代和社會發展實踐提出的重大歷史現實問題中發展豐富前進的,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現代經濟學、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到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再到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都是這樣發展過來的,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和升華,實踐提出的問題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五、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習近平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據此,中國特色經濟學學科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對國外的經濟學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是批判地繼承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英國古典經濟學思想發展而來的。二是要體現時代性和原創性。我們的經濟學學科體系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習近平指出:“對現代社會科學積累的有益知識體系,運用的模型推演、數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們也可以用,而且應該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這些知識和方法時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學判斷力。”三是要體現系統性、專業性。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經濟學學科體系。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