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
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與實踐
張麗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摘要]臺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的內政問題,但因國際勢力的插手和臺灣島內政治體制的轉型而變得日益復雜化了。從1955年迄今,中國共產黨一直力倡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其具體構想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由呼吁國共合作嘗試和平解放,到承諾“一國兩制”力爭和平統一,再到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臺灣問題上與時俱進的務實態度和堅決反對“臺獨”的堅定立場。
[關鍵詞]臺灣問題;和平解放;和平統一;和平發展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根據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949年蔣介石率國民黨軍政人員敗退臺灣,從此海峽兩岸分治隔絕。臺灣問題本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單一內政問題,但由于美國的介入,演變為一個集內政外交于一體的復雜問題。如何收復臺灣、實現國家領土的統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無法回避的嚴峻課題。中國共產黨立足國際形勢和臺灣島內局勢,創造性地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并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豐富和發展。回顧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構想的演變過程,分析其實施所產生的影響,有利于總結經驗,進一步思考在當今國際局勢下如何爭取國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一、呼吁國共合作嘗試和平解放
1945年10月臺灣回到祖國懷抱,“中華民國”政府先后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和臺灣省政府,并派駐軍隊實施有效管轄。當時,致力于“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別無選擇地面臨著武力解放臺灣的任務。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直接插手臺灣問題。面對臺灣問題的復雜化,中國政府一方面命令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武力解放臺灣將面臨巨大的困難,故從1955年開始調整對臺政策,由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解放。
怎樣和平解放臺灣呢?中國共產黨從臺灣島內的依靠力量、和平解放的具體做法、臺灣高級軍政人員安置及臺灣和平解放后社會制度安排四個方面進行了籌劃。
第一,和平解放臺灣在島內的依靠力量是蔣介石國民黨當局。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立足于蔣介石集團長期主政臺灣的事實,一直把和平解放臺灣的希望寄托于國民黨當局,希望通過爭取以蔣氏父子和陳誠為首的臺灣實力派來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實現臺灣的和平解放。
第二,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做法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統一臺灣。臺灣的蔣介石和祖國大陸的中國共產黨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理解卻截然不同。蔣介石念念不忘“光復”大陸,是要以“中華民國”來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共產黨則是要把臺灣的國民政府統歸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5年4月15日,周恩來在前往印尼參加亞非會議途中拜訪緬甸總理吳努,談到臺灣問題時,一方面表示歡迎蔣介石派代表來北京談判,另一方面申明“蔣介石必須承認中央人民政府,不能自稱代表中國”[1]。1971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正式對“一個中國”的含義作出解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政府,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這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第三,對和平解放后臺灣實力派人物的安置問題,中國共產黨也作了相應的考慮。1956年3月,周恩來在一次談話中透露,蔣介石只要同意臺灣回歸,就可以依然在臺灣主政。但1956年10月,他在陪同毛澤東會見來賓時,強調的是蔣介石將來須在中央進行安置。與此前的態度相比,發生了由讓蔣繼續主政臺灣到讓蔣調任中央的微妙變化。1960年毛澤東、周恩來又說,臺灣回歸祖國后,其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介石管理,對陳誠、蔣經國等人亦按蔣介石之意重用。[3]這里對蔣介石的安置又回到了繼續主政臺灣的立場上。而陳誠和蔣經國,則既可擔任臺灣省首腦,亦可到中央任職。
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不僅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構想,而且利用一切條件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首先,通過多種渠道與臺灣方面溝通,傳達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解放臺灣的信息。1956年春,中共高層通過曾任孫中山副官和李濟深衛士長的馬坤(莫里斯·科恩)口頭向蔣介石轉達和平談判的愿望,還通過章士釗輾轉致信蔣介石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四點建議。與蔣經國私人關系要好的新加坡《南洋商報》特派記者曹聚仁,1956—1965年間更是多次往返于海峽兩岸擔負秘密使者的重任。國民黨投誠將軍張治中、傅作義也致信陳誠,申明大陸和平解放臺灣的意見。
其次,特赦國民黨戰犯。為了向蔣介石表達“愛國一家”“既往不咎”的誠意,從1959年9月到1975年3月,先后特赦釋放了7批共553名國民黨戰犯,并本著來去自由的原則予以安置,愿意去臺灣、赴美或者滯留香港悉聽其便。
最后,適時把炮擊金門轉變為實踐和平解放臺灣構想的獨特形式。為了對美國插手臺灣事務、干涉中國內政及臺灣當局襲擾大陸的行為進行抗議和回擊,1958年8月毛澤東下令再次炮擊金門。9月,他敏銳地發現美蔣在從金門、馬祖撤軍問題上的矛盾及蔣介石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后,及時改變炮擊金門收復福建沿海島嶼的初衷,將炮擊轉變為同臺灣當局保持接觸、維持內戰狀態的一種策略。10月25日《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只要不引進美國人護航,福建前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每逢雙日停止炮擊,目的是讓金門島上的軍民同胞得到充分供應,以便長期固守。自1961年12月起又停止實彈炮擊,只打宣傳彈。由萬炮齊發到單日打、雙日停,再到不打實彈、只打宣傳彈,可以看出,炮擊金門的目標并非武力解放臺灣,而是以炮擊方式溝通兩岸聯系、爭取和平解放的一種特殊嘗試。
二、承諾“一國兩制”力爭和平統一
1978年正式啟動的中美建交談判,在雙方就美臺“斷交、廢約、撤軍”問題逐步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順利進行。在國內外政局好轉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醞釀解決臺灣問題的新思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和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告臺灣同胞書》分別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4]和“臺灣早日歸回祖國,共同發展建國大業”[5]代替“解放臺灣”的提法,實現了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思路的轉變。
怎樣實現臺灣的和平統一呢?中國共產黨從爭取對象、具體方式、臺灣的政治地位,以及和平統一的核心、實施步驟、實力依托等方面進行了統籌規劃,其中既有對“和平解放”構想的繼承,更有超越和發展。
第一,和平統一大業在臺灣島內的爭取對象仍是主政的國民黨當局。蔣介石1975年去世后,其繼任者蔣經國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因而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臺灣構想的立足點依然是爭取臺灣國民黨當局,寄希望于通過“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統一大業。1981年9月底,葉劍英代表中央提出了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其中第一條便呼吁“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6],明確把在臺灣島內的爭取對象指向主政的國民黨,亦即蔣經國。鄧小平也在不同場合一再表達依靠蔣經國來促使臺灣和平回歸的意向。1984年10月22日,他在談話中提出臺灣問題接觸面要寬,除爭取國民黨當局外,還要廣泛爭取臺灣各界人士,但同時又強調“現在我們的方針還是以國民黨當政者為談判的對手”[7]86,充分表現了中共對蔣經國當局的期望。
第二,關于和平統一臺灣的具體方式,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從現實出發,創造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在1979年元旦的《告臺灣同胞書》中,中國共產黨承諾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避免讓臺灣人民蒙受損失。至于什么樣的政策和方法才算合情合理,如何才能使臺灣人民不蒙受損失,此后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在一系列講話、呼吁中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一國兩制”的全新安排,如鄧小平在1984年6月會見香港人士時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7]58。至于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時間問題,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解釋說:“兩岸統一后,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8]。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和平統一臺灣構想中最具特色的內容。
第三,和平統一臺灣的核心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和平統一臺灣的方針后,為了盡最大努力爭取臺灣蔣經國當局,中國共產黨在發出和談倡議時只提舉行國共平等談判,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但實際上,是始終堅持臺灣方面為地方政府這一立場的,一再闡釋和平統一之后臺灣可以與大陸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第四,致力于打破兩岸隔絕的狀態,倡導實現兩岸“三通”。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和平統一臺灣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國共兩黨政治談判短期內不可能舉行的情況下,應首先打破兩岸互不往來的封閉狀態,以便相互了解增進感情,推動和平統一進程。為了推動兩岸同胞的直接接觸,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了“繼續促進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推動兩岸人民的往來和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特別是大力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共同振興民族經濟”的任務[9]。中國共產黨倡導兩岸“三通”,著眼點并非“三通”和民間往來本身,而在于通過“三通”來促進臺灣的和平統一。
第五,和平統一臺灣并不意味著放棄使用武力解決的方式。在謀求臺灣和平統一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的原則立場,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只有以武力為后盾才能真正遏制“臺獨”,因此堅決拒絕作出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不能排除使用武力”[7]86-87。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既不斷向臺灣蔣經國方面發出和平統一的公開呼吁,又利用多種方式與臺灣島內主政當局進行溝通聯絡,為實現和平統一構想付出了不懈努力。8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多次委托蔣經國的故交好友通過公開或秘密渠道向他傳遞大陸方面和平統一的真誠愿望。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利用與蔣經國的私交公開致信,呼吁“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10]。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杰出領導人賈亦斌也多次受托通過秘密渠道傳信給蔣經國,轉達中共和平統一臺灣的愿望和誠意。從1981年到1988年,曾任蔣經國機要秘書的《新香港時報》社長兼總編輯沈誠更一直充當中國共產黨高層與蔣經國之間的密使,往來于北京與臺北之間傳遞信息,使蔣經國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誠意。蔣經國雖然口頭上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也對大陸提出的和平統一方針作出了積極回應,1987年底他宣布開放大陸省親,而且準備派正式代表前往北京。事實上蔣經國默許沈誠充當密使這一行為本身就打破了他表面上堅持的“三不”政策。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猝然去世,使醞釀中的國共和談未能舉行,但自臺灣開放大陸省親以來,兩岸溝通已經是阻擋不住的潮流,由此,兩岸關系在國共政治談判尚未舉行的局勢下首先由民間交往發展起來。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多,各種民事糾紛日益突顯,為了處理日益增多的此類事宜,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作為臺灣方面負責兩岸交流的“民間中介機構”。國民黨中常委、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辜振甫出任海基會董事長。對此,祖國大陸立即作出積極回應。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奉命發表聲明,表達與臺灣地方當局進行接觸、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愿望。次年12月,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由曾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擔任會長。兩岸兩會成立后積極開展工作,于1992年3月至次年4月在北京進行了事務性商談,其間為了解決因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理解不同而屢遇的困難,兩會經過反復磋商和彼此讓步,最終于1992年11月16日達成了雙方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來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
主政臺灣的蔣氏父子雖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但海峽兩岸從未就這一問題進行過任何形式的溝通和闡釋。“九二共識”第一次將海峽兩岸都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規定下來,成為此后兩岸處理一切問題必須遵循的依據。“九二共識”的達成直接促成了1993年4月27—29日的“汪辜會談”。“汪辜會談”是兩岸隔海分治四十多年來雙方高層領導授權民間中介機構進行的第一次正式會晤,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建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是和平統一臺灣方針實施的最重要成果。
三、依靠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臺灣、和平統一臺灣的構想都以設定國民黨長期主政臺灣并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為前提,立足于通過“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但自1987年蔣經國開放黨禁以后,國民黨一黨執政體制逐漸式微。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2000年主張“臺獨”的民進黨贏得“大選”,臺灣政治生態急劇變化。中國共產黨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繼承和平統一構想科學內容的同時,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其進行新的闡釋,將“和平統一”構想推進到“和平發展”新階段,著重致力于依靠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終走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
第一,中國共產黨將和平統一大業在臺灣島內的依靠力量由國民黨當局調整為臺灣人民。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臺灣政治體制的轉型,中國共產黨注意到臺灣除了執政黨之外,還有其他各黨派的政治訴求。于是開始調整對臺政策,以臺灣人民作為和平統一的依靠力量。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于臺灣人民”[11],從而實現了由依靠國民黨當局到依靠臺灣人民的戰略轉向。針對民進黨陳水扁主政后“臺獨”傾向的日益昭彰,2003年3月,胡錦濤提出第一個對臺工作的“四點意見”,更進一步強調解決臺灣問題“要深入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12]。2005年3月,胡錦濤就兩岸關系問題提出第二個“四點意見”,重申“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13]。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將臺灣人民作為實現和平統一的主要依靠力量。2014年2月,習近平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表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么主張,只要現在愿意參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14]239-240這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包括民進黨在內的臺灣人民的務實態度。
第二,以共謀和平發展為處理對臺關系的主題。臺灣的政黨輪替使中國共產黨立足于國民黨長期主政臺灣而提出的和平統一構想面臨很大阻力,而2000年以后民進黨執政期間加快進行“臺獨”活動,更使“一個中國”的原則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將對臺工作的重點調整為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為政治基礎的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2004年5月17日,中臺辦、國臺辦就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與臺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15]。2006年4月16日,胡錦濤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的四點建議,無一不以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主題。即使在2008年國民黨重新主政臺灣之后,中國共產黨依然以務實的態度將和平發展作為處理兩岸關系的重點。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出席為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而舉行的座談會,在講話中對如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行了系統闡述,揭示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重要途徑及動力保障。
第三,適時發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呼吁。進入21世紀后,中國共產黨繼承自“汪辜會談”以來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思路,堅持把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經濟領域的交流合作事宜作為切入點,致力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但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手段,因而在兩岸經貿文化關系發展的基礎上,胡錦濤、習近平都發出了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呼吁,希望“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14]232。但臺灣方面以“穩妥積累破解難題之道”[16]相回應,認為政治談判的條件尚不成熟。
第四,對遏制“臺獨”作了制度化的規定。2000年民進黨執政后“臺獨”活動日益猖獗。針對陳水扁鼓吹的“臺灣主體意識論”,中國共產黨予以回應。2005年3月5日胡錦濤在講話中嚴正聲明:臺灣問題必須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而不能只由2 300萬臺灣同胞來決定,向“臺獨”勢力發出了嚴正警告。緊接著,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并于當日由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公布施行,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反對“臺獨”的立場上升到國家法律意志的高度而予以制度化,為在國家面臨分裂的危急時刻采取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第五,堅持“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突出其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地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2008年以來馬英九執政八年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前提。2016年1月,主張“臺獨”的民進黨贏得“大選”,“臺獨”活動可能死灰復燃。為了防止兩岸關系逆轉,中國共產黨一方面重申對臺大政方針不因臺灣地區的選舉結果而改變,另一方面反復強調:“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17]。從中可以看出,如果背離“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將有地動山搖的危險。
新的變局要求中國共產黨提出新的思路,更要求中國共產黨進行新的實踐。在此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不僅對和平統一的構想作了重大發展,而且獨辟蹊徑致力于爭取臺灣民眾、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實際工作。
在2000—2007年兩岸關系極度緊張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與臺灣在野黨,即國民黨、親民黨等“泛藍聯盟”進行聯絡,加強溝通。2005年4—5月,應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實現了60年來國共兩黨領袖的首次會晤。“胡連會”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愿景》,強調要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國共兩黨定期溝通平臺。為落實國共兩黨定期溝通的愿景,兩黨從2006年4月起主辦了每年一屆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到2015年3月已經連續舉辦十屆。這種務實和富有建設性的舉措對聯絡兩岸感情、求同存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2005年“胡連會”后,臺灣“泛藍陣營”各政黨領袖訪問大陸成為兩岸關系中的常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臺獨”暗流涌動的局勢下積極踐行“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大成果。
在2008—2015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中國共產黨繼續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積累兩岸政治互信。2008年國民黨在臺灣“大選”中勝出,重新成為臺灣的執政黨,馬英九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來自島內的“臺獨”壓力減輕。中國共產黨雖然希望通過兩岸政治談判解決分歧,但考慮到臺灣方面的實際困難,在兩岸政治談判尚無法舉行的情況下,依然采取務實態度,踏踏實實做著爭取臺灣人民的工作。在兩岸政治互信日益增強的背景下,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海峽兩岸分治66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雖然沒有發表聯合聲明,但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本身就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大成果。
四、結語
臺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下來的內政問題,但由于國際勢力的插手和臺灣島內政治體制的轉型,目前已經變得日益復雜化了。從1955年迄今,中國共產黨一直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隨著國際國內尤其臺灣島內局勢的演變,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由呼吁國共合作嘗試和平解放,到承諾“一國兩制”爭取和平統一,再到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臺灣問題上與時俱進的務實態度和堅決反對“臺獨”的堅定立場。1955—197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實踐的和平解放臺灣的構想,側重點在于“解放”,即臺灣社會制度的變更。1979年至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實踐的和平統一臺灣構想的重點在于允許臺灣長期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實踐的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共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構想的重點在于堅決反對“臺獨”。在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構想的主導下,海峽兩岸經濟關系在政治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逐漸發展起來。2009年6月,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終于實現,徹底打破了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的隔絕狀態,開辟了兩岸同胞往來聯系的正常渠道,為增進互信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所提出的和平解放、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構想雖然形式不同,但核心目標都是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內實現祖國領土的完整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464.
[2]本報評論員.堅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N].人民日報,1971-09-25(1).
[3]余克禮.海峽兩岸關系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58-59.
[4]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1978-12-24(1).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N].人民日報,1979-01-01(1).
[6]葉劍英委員長進一步闡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 建議舉行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N].人民日報,1981-10-01(1).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267.
[9]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2.
[10]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N].人民日報,1982-07-25(1).
[1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5.
[12]王魯平.胡錦濤就做好新形勢下對臺灣工作提4點意見[EB/OL].(2003-03-11)[2016-05-05].http://news.sohu.com/65/18/news207011865.shtml.
[13]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四點意見[EB/OL].(2005-03-04)[2016-05-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19958.html.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中臺辦、國臺辦就當前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EB/OL].(2004-05-17)[2016-05-05].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4-05/17/content_1472605.htm.
[16]王平.胡錦濤同吳伯雄舉行會談 兩岸關系展現出和平發展前景[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05-27(1).
[17]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EB/OL].(2016-03-05)[2016-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5/c_1118243972.htm.
〔責任編輯:余明全〕
[收稿日期]2016-05-18
[作者簡介]張麗(1964-),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和中俄關系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D6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7-00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