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妮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
?
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創新實踐
張佳妮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紀錄片開始突破以傳統媒體為主要承載媒介和傳播渠道的局面,紀錄片本身的創作生產、傳播方式渠道、營銷手段等一系列環節,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變,新媒體帶給紀錄片的更多是有利的發展條件,使紀錄片傳播方式不斷多元化、加強了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滿足了大眾需求。但是,分析紀錄片的現狀,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帶給紀錄片發展的積極影響,從紀錄片發展狀態中找出阻礙紀錄片良性發展的問題,在紀錄片目前發展技術和趨勢基礎上,提出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紀錄片和促進紀錄片發展的創新實踐意見。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創新實踐
傳統媒體形式指報刊、電視、廣播,而新媒體是指除這三種之外的媒體形式。新媒體時代是在新技術支持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穎的媒體形式組成的時代,例如,互聯網、數字電視、可觸碰媒體等,其中,依靠互聯網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電腦成為這一新興媒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媒體形式。
2.1 多元化的傳播途徑和增強觀眾互動
在新媒體時代來臨之前,紀錄片市場不景氣。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很多便捷且傳播范圍廣的媒體形式,對紀錄片的發展而言,無疑增加了信息來源。網絡逐漸成為紀錄片發展和傳播宣傳的主要渠道。在網絡上能夠準確獲取各類觀眾的喜好和特點,根據不同職業、年齡、性別的觀眾有針對性制作與他們生活有關的紀錄片,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時,各類觀眾也能依據關鍵詞搜索符合他們口味的紀錄片。
微博等一眾社交網絡平臺的出現,讓觀眾獲得了自由話語權的機會,自由評論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和感興趣的事物,觀看過喜歡的紀錄片后也能及時分享,這些來自普通觀眾的評價意見,似乎更真實、更受到其他觀眾青睞,也是一種間接宣傳和傳播紀錄片的方式。
2.2 由官方壟斷轉變為民間參與
在傳統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其實是由有組織的官方壟斷拍攝的。新媒體時代為大眾提供了獲取新技術的渠道,更多民間團體、紀錄片愛好者開始學習影視技術和知識,自愿性參與到紀錄片拍攝工作中。同時,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支持下,各類視頻網站平臺和社交網絡平臺的自由化發展,為個人拍攝的紀錄片提供了呈現于眾的空間。在由這些民間個人力量拍攝出的紀錄片雖然相較原先由官方組織的拍攝作品在技術上略顯遜色,但由于其內容都是接地氣的、貼近真實生活的內容,整體看來卻顯得比傳統官方制作的紀錄片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夠表現出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更容易在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共鳴。
2.3 影響紀錄片發展的問題
雖然在新媒體幫助下,紀錄片市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但冷靜下來,還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解決。
首先,缺少原創性似乎是很致命的問題。我國記錄片從種類上看似乎顯得有些枯燥無趣,無非就是歷史文化、社會現實、自然地理,而且表現風格上也略顯老套,于是造成推廣宣傳效果非常差。
其次,紀錄片的受眾定位不太明確,受眾對紀錄片缺乏一定了解,加之紀錄片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造成紀錄片收視率和受眾關注程度不高的結果。
3.1 堅持原創自制,改進創作方向
簡單的紀錄片主題和風格很難吸引觀眾關注,而關注度少,紀錄片便很難在電視這類傳統媒體方式中進入黃金時段,也就更難得到推廣。因此,紀錄片的發展是要依靠引人入勝的主題和新穎的表現手法。如今的紀錄片的創作已經越來越大眾化,由個人制作的紀錄片在表達內容主題、手法和拍攝角度上都與傳統官方制作方式有所不同,這些人對紀錄片市場的發展無疑是一股新鮮血液,包容新的形式和提供自由展示的平臺,能夠很大程度上鼓勵和培養創作人才的創作積極性。
3.2 開發多渠道的傳播方式
傳播渠道是紀錄片推廣的重要步驟,再優秀的紀錄片缺少了多元化傳播渠道,也很難得到良好傳播。電視在信息與內容的傳播上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是傳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它在紀錄片傳播中是一種重要手段。傳統媒體方式可以與網絡結合,借助互聯網傳播渠道更好地推廣傳統媒體中的紀錄片。
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是記錄片發展必須抓住的機遇,利用新媒體多元化、受眾廣的特點,并不斷改進紀錄片自身的不足之處,紀錄片的發展道路將是一條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王旭智.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研究理論綜述[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
[2]周舟.全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5(9).
[3]姬麗紅.基于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傳播與發展[J].科技傳播,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