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消費文化之再思考
張 倩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一直以來,關于消費文化有幾個難以厘清的問題,本文經過探討后認為:消費文化不等同于消費主義文化,后者是把消費文化極端化的情況,也是鮑德里亞以及其他批判學者提醒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東西;消費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消費,前者的“消費”是作為形容詞,是對文化類型的限定,而后者的“消費”是動詞,是相對于物質消費而言的一種滿足心靈和感官享受的活動和過程。
消費文化;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文化;文化消費
消費文化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提高,生產型社會轉變為消費型社會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類型。它首先表現在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8小時工作制上,民眾的休閑時間增多,休閑志趣逐漸分化,從而帶動了服飾、生活用品等物質消費文化的發展。音樂、文學等精神消費文化和旅游等生態消費文化的發展和發達,是人們有關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的總和。
關于“消費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種立場。第一,是持批判與懷疑態度的法蘭克福學派,他們指出:“在資本主義的市場運行法則中,在大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中,文化只不過是市場上的消費品而已,因此作為一種商品,它是資本主義賺取利潤的工具,它以虛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本質誤導消費者使其沉湎于‘單面性’的麻木的感官享受之中,以達到鞏固現存統治制度的目的。”第二,是持協調與使用態度的文化研究學派,他們指出:“消費實踐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資本主義市場之手在運作大眾文化,進而操縱大眾文化的消費行為并攫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大眾在消費過程中并非完全被動,大眾有其獨立性和選擇性。”第三,即從消費文化的主導者及受眾的角度轉向了文化本身,鮑德里亞等更傾向于認為當代媒介是“將一種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
“消費文化”并非是鮑德里亞提出的,但鮑德里亞“消費社會”概念的提出,卻使消費文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與立場有了重大轉變。消費文化的研究對象從受眾角度講,可以是大眾文化;從媒介角度講,可以是媒介文化;從內容及表現形式來講,可以是通俗文化或是視覺文化等。關鍵在于消費文化突出了商品世界的結構化原則與符號化建構。
圍繞消費文化,有幾個問題是繞不開卻也的確值得深思的,以下我們就來探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文化是“人類社會創造性的并經過實踐檢驗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內在本質”。承襲文化的定義,消費文化是社會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包括物質消費文化、精神消費文化和生態消費文化。而消費主義則是西方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極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制的物欲享受的消費思潮,關鍵在于,持有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將消費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由此可見,消費主義根本就是背離文化和反文化的,是與消費文化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
從字面意義上來分析,我們也可看出二者的不同。但凡是某種文化,其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如“中華文化”“網絡文化”“青年亞文化”等,都包含了這種文化統攝下人們方方面面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行為。如果什么東西上升到“主義”,則免不了嚴肅性和教條性的理論和主張,如果將某種“文化”主義化,也就磨滅了文化的包容性和豐富性,而突出了排他性和一致性。
小時候,我們在學習語文語法時就有學過:謂語動詞后面跟賓語表示動作的對象,形容詞后面接它要修飾的名詞。因此,當“消費”做動詞時,“文化”應是被消費的對象,這時,這一動賓關系的無限含義主要體現在“文化”上,我們可以消費物質文化,消費精神文化,消費生態文化,或是消費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文化取其最廣義的概念,也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消費”則主要表現為消費活動及其過程,結果是滿足我們的某種感官享受。
而當“消費”做形容詞時,“文化”應是被“消費”所限定的某一類范疇,這時這一偏正結構的落腳點主要在“消費”上,意為“關于消費的文化”。不同于上個結構的是,我們要說物質消費文化、精神消費文化和生態消費文化,這是因為“消費”是限定“文化”的,而“物質”“精神”“生態”又是限定“消費”的,這個概念的內涵是層層縮小的。在這里,“文化”則是一種存在方式,是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的統稱。
由此,對照我們之前關于消費文化的定義可以得出,我們所研究的“消 費文化”中的“消費”是形容詞,而“消費文化”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
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曾說過:“使用‘消費文化’這個詞是為了強調,商品世界及其結構化原則對理解當代社會來說具有核心地位。這里有雙層的涵義:首先,就經濟的文化維度而言,符號化過程與物質產品的使用體現的不僅是實用價值,而且還扮演著‘溝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產品的經濟方面,文化產品與商品的供給、需求、資本積累、競爭及壟斷等市場原則一起運作于生活方式領域之中。”從這個意義上看,消費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當代社會空氣一般的存在,人們已經將消費視作一種理所當然的生命活動,并不自覺地跟隨著商品運作的規律而改變自身行為。
文化消費其實是等同于精神消費,而相對于物質消費而言的,雖然當代社會中的物質消費更多地被賦予了一種文化涵義,但相對于純粹的精神消費的那種重視感官和心靈的體驗和享受程度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文化消費更多地表現為對人的精神的熏陶和浸染,它使消費者突破視野的局限,使其拓展想象的空間、胸懷的廣度和思想的邊界。
[1] 讓·鮑德里亞(法).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3-149.
[2] 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6-97.
[3] 胡敏中.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8-91.
G124
A
1674-8883(2016)24-0096-01
張倩,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