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婷
(重慶大學,重慶 401331)
?
新媒體時代下女博士媒介形象的重構
劉志婷
(重慶大學,重慶401331)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得以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并運用自己的知識才華在社會各領域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社會上對于女博士的關注度開始上升。然而,在媒體的話語建構中,女博士這一媒介形象被不斷“扭曲化”和“妖魔化”,使其處于一個受人關注,又在一定程度上遭人排斥的尷尬境遇,女博士這一群體被逐漸異化與邊緣化,成為了深陷符號暴力的“弱勢群體”。但在新媒體的“賦權”下,女博士也正積極地為自己及所屬群體“發聲”,利用媒介平臺提升群體話語權。筆者將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并以新浪、豆瓣等媒介平臺為例,研究女博士群體憑借新媒體重構自身媒介形象的動態過程。
關鍵詞:女博士;媒介形象;新媒體;重構
(一)“女博士”媒介形象
兩句關于女博士的順口溜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一是“大專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博士后更可怕,是東方不?。 ?,另一句則是“世界上有三類人,女人,男人,女博士!”。這兩句順口溜雖帶有調侃的意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博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女博士一直是備受公眾關注的群體,百度搜索關鍵詞“女博士”會出現12,300,000條相關結果,而在社交平臺新浪微博搜索關鍵詞“女博士”,也會出現50頁的相關結果(系統自動篩選1個星期內用戶發布的相關內容)。通過分析搜索結果,不難發現目前網絡上關于女博士群體的新聞報道及社會輿論主要集中在其婚戀、外貌、性格、學業等方面,且負面報道、輿論居多。
負面報道如:第一,北大女博士因抄襲被撤學位,36歲未婚。第二,斯坦福女博士毒害多名同窗。第三,鄭州女博士相親幾十次未成功。第四,海歸女博士被騙11萬,警察破案致電,她死活不信。第五,女博士先被丈夫打傷臥床,又被公公掐死。第六,哈佛一女博士突然離世,曾就讀南師大。第七,成都少婦與教授同居兩年,搖身一變女博士等。負面輿論(包括網絡發帖和網友發布的微博、評論等)如:第一,百度貼吧吐槽貼《自從和個準女博士合租在一起,就深感女孩真不能多讀書》。第二,百度知道提問:為什么與女博士結婚讓無數男人望而卻步。第三,關于女博士取得學術成就的微博下,經常會有懷疑其背景(家庭背景、潛規則)及學術真實能力的評論等。
女博士群體在媒體及社會的“過度闡釋”下,無可抗拒地被打上了這樣的標簽:“UFO(丑、胖、老)、老大難(就業難,擇偶難)、三高(離婚率高、自殺率高、發病率高)、另類(性情異化,性別異化)”,以及存在污名化的現狀,認為女博士學術能力不夠,無真知,徒有虛名,依靠潛規則獲得學位等。
(二)新媒體“賦權”下,從“他者”建構到“自我”建構
不管怎樣的媒介,怎樣的再現態度和立場,其對女博士群體的闡釋都是從“他者”的角度進行的。而較少考慮女博士群體的主體意識和態度,女博士群體在整個建構過程中處于失語和被動的狀態。在新媒體越來越發達的‘大眾麥克風’時代,每人手里都握有一只麥克風,每人都有公開發言和表達的權利。媒介平臺賦予公共更多話語權的同時,女博士群體也變得更主動、活躍起來,試圖解構“他者”建構的媒介形象,“自我”建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一)女博士群體對刻板印象的解構與重構
筆者選取了@Miss余點、@湛若秋水、@老晴表妹、@烏牛醬、@啊_飛天小美盈、@陳昌鳳、@黃小邪在芝大等幾個比較典型的微博女博士用戶作為樣本,分析其自身對群體印象的認知與重構。
女博士對自身媒介形象進行重構的前提,首先得先對原有刻板印象進行針對性地解構。基于社會、網絡媒介將焦點集中在女博士的外貌、婚戀、性格、學業等方面對女博士群體進行扭曲化、妖魔化的闡釋,女博士在與刻板印象抗爭,重塑自身媒介形象時,也會著重針對這幾個方面進行解構。
1.性別形象方面的解構。不同于以往媒介對女博士“UFO”形象的定型,女博士在微博平臺上更多展現的是屬于女博士青春、靚麗、容貌姣好的一面。同時,會與粉絲分享護膚、保養、搭配、健身之類技巧和方法,傳達出女博士也很美或女博士也很會打扮之類的信息,重構的是“美女”或者“女神”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典型:@Miss余點、@啊_飛天小美盈)
2.婚戀方面的解構。在戀愛經歷方面,大部分女博士均有過感情經歷,或已經結婚。另一部分人認為自己不是“擇偶難”,而是不想找或不急于找,強調個人的自由和自主性,而非男性的附屬品。(典型:@湛若秋水、@老晴表妹、@烏牛醬)
3.學術、能力方面的解構。在微博上,女博士傾向于發表自己對學術、社會的一些真知灼見,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前沿性。有自己獨立的事業,自強自立。例如:@Miss余點(豆瓣的簽約作家,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精英女性生活平臺“Queen主義”創始人)。
4.個性、生活方面的解構。女博士在個性、生活方面也存在多樣性,表現為:趣味高雅,愛好廣泛(文藝、電影、旅游、健身、甜品),多才多藝,集理性與涵養于一體,知性,可愛,率性,風趣等。生活經歷豐富。
女博士多元化的個性表達逐漸解構和重構著女博士這一群體的媒介形象,在與社會、媒介的互動中,變得愈發豐滿、復雜、動態,而非刻板。
(二)女博士群體組織對刻板印象的正面回應
除個人發聲外,女博士群體還以組織形式正面回應其刻板印象。微博上關注度較高的組織為@PETD亞洲善待博士組織、@AntiPETD女權博士組織、@新媒體女性、@新女學周刊、@女權之聲等組織聚集著一大批女權主義者及女博士,倡導性別平等,反對刻板偏見。
@PETD亞洲善待博士組織微博由幾位博士生利用科研的課余時間維護,一直致力于維護博士群體的良好形象。為了挑戰社會對“女博士越讀越殘”的刻板印象,讓公眾正確認識女博士群體,以#女博士的逆襲#為話題,在微博上發起曬照活動。許多美女博士曬出自己從本科到博士三個階段的靚照,力證新時代女博士。其實,也可以說是美女淑女才女的綜合體。同時,還有#PETD深夜食堂#、#博士風采show#等一系列活動,號召女博士參與共同改變公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影響。
同時,女權組織經常通過轉載或發表批判性長文表達對“女博士”妖魔化的譴責。女博士異化的背后,其實是對性別的偏見,認為很多歧視、打壓、禁錮女博士的言論和規則,常常被冠以“關愛”之名,只針對女博士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而不“關愛”女性能夠在職業、社會、政治等公共領域平等發展的機會,傷害了女性的人格尊嚴和社會地位。正面回應歧視言論,反對父權話語體系,呼吁正視女性地位。
(三)重構困境——“行進刻板”理論
“行進刻板”是指“被看”或“他者”群體,在顛覆原有刻板印象的同時,其實也在不斷反復和鞏固這一刻板印象,強加于其身上的符號暴力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運動和完型,使其媒介形象“不僅有刻板可循”,且這種刻板永遠在“行進中”。
女博士群體在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構中,雖意在為過往的丑化標簽而正名,而事實上呈現出的卻是一種“協商式的抵抗”。這種抵抗往往以“女博士也很美”“女博士也很賢惠,上的了廳房,下的了廚房”“女博士也很受歡迎”等符號意義表達出來。女性、女博士依然淪為觀賞對象,成為父權話語體系中的附和者和附庸者。公眾關注的議題仍然在于“女博士美不美、賢不賢惠”上,“美”的女博士“稱女神”,而不美的女博士及女博士群體仍然處于被刻板印象代表的狀態。
其實女博士群體作為社會精英群體,最應該受到關注的是其學術上的能力和會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修正“行進刻板”,克服對性別的偏見才是社會、個體最需要做到的。
女博士群體在媒體和社會的“過度闡釋”下,存在被“貼標簽”和污名化的現狀。然而,媒體和社會對女博士群體的闡釋都是從“他者”的角度進行的,較少考慮女博士群體的主體意識和態度,女博士群體在建構過程中處于失語和被動的狀態。
新媒體在賦予公共更多話語權的同時,也給予了女博士“自我”建構媒介形象的平臺。女博士群體通過個體、以及組織的形式發聲,力圖挑戰以往的刻板印象,構建多元化的媒介形象。然而,部分女博士在重構其媒介形象時,仍然以被暴力符號受制的女性習性作為自己的主動追求,陷入了“行進刻板”的困境。唯有社會、個體提高性別意識,克服性別偏見,才能早日擺脫這一困境,構建真正真實,多元的女博士媒介形象。
參考文獻:
[1] 李枚.關于網絡媒體對“高學歷女性”群體媒介定型偏差的實證調查[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 2006:20-21.
[2] 楊英.女博士的社會媒介印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 (05):65-70.
[3] 趙巍.第三類人: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分析[J].今傳媒,2011 (07):41-42.
[4] 朱婧雯.女博士:被強加的“神話”場域——基于媒介“過度闡釋”的符號學批判[J].新聞愛好者,2011(15):14-15.
[5] 趙寧.人民網報道中對女博士形象的建構[D].河北大學,2013.
[6] 吳迪.女博士媒介形象的符號暴力分析——以《非誠勿擾》為例[J].青年記者,2014(21):84-85.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48-02
作者簡介:劉志婷(1995—),女,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