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姿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
論新媒體擬態環境對受眾思想觀念造成的困擾
展姿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摘要:新媒體擬態環境下,各種信息平臺相互融合,信息內容豐富多樣,受眾積極參與互動,影響力廣泛。新媒體擬態環境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紛繁冗雜的信息的負面效應給受眾思想觀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擾,不僅降低了人們的認知水平,牽制其行為選擇,還消解著社會主流價值觀念。
關鍵詞:擬態環境;新媒體;困擾
社會發展催生了媒介,媒介反過來又對社會產生影響。媒介影響力所造成的虛擬環境氛圍,被稱為“擬態環境”。對此最有力的解釋是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他認為媒介為人們塑造了現實環境之外的第二環境,這種環境有時會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產生與真實環境不一樣的偏差。今天,多元媒介相互交融,合力構造出了一個反映現實世界又不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擬態環境”,它時刻環繞在人們身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一)擬態環境的內涵
“擬態環境”最早由李普曼在其《輿論學》中提出,他認為在前現代社會時期,大眾傳媒尚不發達,人們的生活活動范圍有限,其多數知識和信息來源于直接經驗,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也是直接的。隨著人類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人們不再直接認識世界,而是每天依靠所接收到的信息而形成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所以,與大眾傳媒出現前的時代相比,人們的想法主要來自大眾傳媒給我們擬造的虛擬環境——擬態環境,人們根據從擬態環境中獲得的信息去理解現實世界。所以,李普曼把由大眾媒介所塑造的符號式虛擬環境稱為“擬態環境”,其本意就是指以觀念形態存在的環境。
(二)新媒體擬態環境的特點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人們的經驗大多源自媒介環境,只有少部分來源于現實世界。媒介環境不同,擬態環境的特點就不一樣。當前,除了傳統媒介外,互聯網和手機自媒體的出現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無論是在信息內容制作上,還是在傳播信息方式上,新媒體都顛覆了傳統的媒介傳播理念。因此,新媒體背景下的擬態環境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1.多元信息平臺相互融合。傳統媒介一般由特定的組織掌握,有獨有的信息發布平臺。在構建擬態環境時,組織常尊重事實,最大限度地構建反映客觀現實的擬態環境。然而,傳統媒介組織通過單一的信息發布平臺并不能反映真實全面的客觀世界,這時的媒介“仿佛是一盞‘探照燈’,燈照到哪里,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就集中于哪里,而燈究竟照往哪里往往要取決于部分人的掌控”。[1]新媒體出現后,在傳統媒介信息平臺外,還產生了新的信息發布平臺,如網絡社區、論壇、博客、微博等多元平臺。這些信息發布平臺不僅擴大了信息的來源,也使信息的發布和流向更加自由。它們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形成了多元傳播媒介獨有的擬態環境。
2.信息內容豐富多樣。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內容難以做到豐富多樣。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內容制作和傳播的方式。內容制作上呈現出更鮮明的特色,如海量、個性、原創性以及“用戶制作內容”;傳播方式上不僅包含文字、圖片,還有視頻、音頻、動畫傳播的信息形態,內容豐富多樣。“新媒體還可以將各種信息形態(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各種傳輸渠道(固定網絡、移動網絡、衛星)、各種接收終端(電腦、電視、手機、PDA)整合在一起。”[2]新媒體用感性的影響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讀圖”時代。
3.空前廣泛的影響范圍。在傳統媒體擬態環境中,單向的信息傳播周期長,效果滯后,受眾被動接受,難以參與互動,信息的影響范圍和力度都有限。傳統媒介被組織控制,傳播的信息難免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新媒體不僅使人們的視野和生存空間逐漸得到擴展,同時也形成了“地球村”式的擬態環境,深刻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觀念,將海量、迅捷、豐富的信息傳給了受眾。多元媒介之間相互融合,形成開放、統一、互動的龐大動態系統。因此,與傳統媒體擬態環境相比,新媒體擬態環境影響范圍輻射全球。
4.受眾隨時參與互動。傳統媒體的受眾很難參與到擬態環境的構造中。而新媒體為受眾參與設置擬態環境提供了支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發布、傳播或反饋信息,這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認識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注冊一個微博賬號,就可以在任何有網絡和設備的地方發布信息。自媒體的出現,讓普通用戶擁有了話語權,通過微博手機客戶端、微信等隨手發布所見所聞、轉發新聞,同時還能評論。受眾已經參與到新媒體擬態環境的構建中,其廣泛的參與和互動使新媒體擬態環境又深入地滲透到受眾的生活中。
新媒體擬態環境下,人們享受著便捷的資訊,也面臨著各種垃圾信息的煩擾,即新媒體為人們帶來信息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負面效果,其負面效果又消解著社會正能量。因此,受眾有時并不能完全控制擬態環境。在負面效應地帶出現各種意識形態混亂、價值導向模糊的信息,這些負面信息不斷地引導著受眾的思想和行為。
(一)新媒體擬態環境中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降低了受眾的認知水平
擬態環境用信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觀念和看法,而其媒介對現實世界不全面的信息展示導致人們的認知水平日益下降。正如本·巴格迪坎所說:“我們的現實狀況并不在一次卓越的展示中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它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主要由大眾傳播媒介展示的通常并不顯眼的世界圖景片段中積累起來的。”“當某一類重要的片段被放過或僅僅模糊地反映時,我們對社會、政治世界的觀點就是不充分的。這樣,人類最大的智力,即對各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的辨別力就受到了損害。”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中國手機網民數量首次突破5億,同比增長19.1%。目前國內的手機網民中,每次閱讀時間超過30分鐘的逾半。“碎片化閱讀”日益消解人們的紙質系統閱讀習慣。人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微博、微信上,沒有邏輯系統的繁雜海量的信息占據著人們的視線,造成深度思考的時間下降,嚴重影響人們的認知水平。滲透力強大的新媒體擬態環境對受眾影響深刻,甚至控制著受眾的思想,良莠不齊甚至相互對立的信息,導致受眾思想意識不清晰,是非不分,其認知判斷能力急劇下降。
(二)新媒體擬態環境的龐大動態系統致使社會主流價值觀被削弱
新媒體擬態環境由于多元媒介平臺相互融合和受眾參與互動,呈現出龐大的動態系統,其內部的多樣、無序又增強了影響力和影響范圍,牽引著受眾的行為。新媒體擬態環境下媒體利益趨向商業化,過度的商業化會造成社會主流價值的扭曲。如媒體對娛樂明星的過度包裝,導致青少年盲目崇拜明星,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懷疑讀書的意義,渴望短時間內走紅。羨慕一炮走紅的“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等;羨慕被媒體放大的“富二代”“官二代”,這些被媒體展現出來的人物或事件對受眾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極易對其形成誤導,進而導致社會主流價值被消解,反社會的思潮被推崇并逐漸擠占主流價值的教育空間,致使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地位日益被削弱。
(三)新媒體擬態環境能根據受眾的需求投其所好,牽制受眾的行為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經驗大多來自擬態環境中的海量信息。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媒體擬態環境已經替代了客觀環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這也是擬態環境對受眾思想觀念造成影響的終端反映。因為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人們熟悉的方式可以由擬態環境塑造,即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選擇相應的信息,同樣也會運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接納社會。因此,擬態環境中的信息往往在人們的頭腦中先入為主,然后再逐漸地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例如,個別人鼓吹美國比我們國家更民主,更自由,更重視人權,貶斥甚至放大社會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這樣的鼓吹言論被放到新媒體上就會迅速傳播,從而產生嚴重的危害,輕則致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脫節,重則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使受眾對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產生懷疑。
參考文獻:
[1] 張林,胡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消費的消融與重構:以網絡擬態環境為話語空間[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1-75.
[2] 曹春麗.論新媒體[J].湖南社會科學,2007(5):208-210.
[3] 郭赫男.傳播視野中的“擬態環境”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25-28.
[4] 劉海輝,張林.論擬態環境的內涵延伸及其最新特點[J].學理論,2014(25):174-176.
[5] 張北坪.擬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應對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3(8):106-111.
[6] 韓有業.論微博自媒體對傳統網絡擬態環境的解構——以網絡中“城管”差異形象為例[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116-121.
[7] 馬亮.試析電子媒體時代的擬態環境[J].今傳媒(學術版),2012(10):97-99.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57-01
作者簡介:展姿(1986—),女,河南新鄉人,碩士,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傳媒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