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王玉琪
(安徽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探索自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解困之策
張小玲王玉琪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新聞專業主義在傳統媒體時期就已在西方出現,隨著傳統媒體的衰落,新聞專業主義也陷入困境。無論作為一種理論還是規范,新聞專業主義都不是具體實在的。本文通過社會學的觀察法,指出了新聞專業主義的三個表現形式所面臨的困境,分別是專業媒體機構的權力被分散、職業新聞人的傳播主體地位降低、新聞理念漸行漸遠,并從現實問題出發提出相應的解困之策。在提出困境和解除困境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證明自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仍然具有存在的意義,這里實則是一種假設法的運用。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專業主義;觀察法;假設法
按照塔奇曼的觀點,新聞專業主義形成于19世紀90年代的美國,其正是在這一時期報業的“職業化”和專業新聞教育的背景下誕生出來。關于新聞專業主義,學術界仍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作為一種“主義”,它建立在理論與實際兩個維度之下,即新聞專業主義涉及媒體的社會角色、新聞工作的基本性質、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和身份認同、新聞實踐的行業規范和評判標準等方面。但同時,新聞專業主義又能夠直接用于規范、指導新聞業務的實踐,在實際工作中的統領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有學者結合不同專家的定義,歸納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分別為:自由獨立、客觀公正、公共服務、專業自律。在微觀上,它表現在新聞生產的操作中,如立足于事實,客觀平衡的報道手法;在中觀上,它表現在媒體的組織機制、規范中;在宏觀上,它涉及新聞體制和整個新聞業的價值取向。[1]
(一)假設法
新聞專業主義在新聞媒體出現前就已經形成,要探索自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解困之策,繞不開的一點就是新聞專業主義在自媒體時代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在此我們假設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語境下是值得存在的,在提出新聞專業主義困境并用新聞專業主義相關理論解決困境后,我們也證實了假設的成立。
(二)觀察法
新聞專業主義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一套操作規范,但是能夠直接觀察的對象應是感官可感的,感官可感又要求對象是具體實在的。借鑒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爾干在研究社會分工時所用的觀察法,即客觀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如涂爾干所言,“分工是一種派生現象和次要現象,所以只能在社會生活的表層表現出來”。涂爾干為了研究分工選擇觀察由分工所影響的社會,同理類推,將新聞專業主義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作為分析其困境的直接對象,聯系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將其表現形式概括為:專業新聞機構、職業新聞人、新聞理念。
傳統媒體時期,新聞專業主義提供給新聞界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指導,為學界與業界所推崇。然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的生產主體、制作方式、發布內容、選擇渠道和受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專業主義在這一場巨變中未能幸免,有一種力量在試圖將其拉下高位,甚至想要革新聞專業主義的命。自媒體語境的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確已經陷入現實的困境之中。
(一)專業新聞機構所遇的困境與解困之策
1.現實困境:權利被分散。專業新聞機構是新聞專業化的前提保證,它規定了新聞制度化、常規化的生產流程和秩序,確定了選擇新聞與投放廣告的標準和慣例。長期的新聞實踐也讓它形成了自己生產新聞的比較規范的模式,我國新聞媒介在探索中形成了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雙重屬性,在社會中扮演著“社會公器”的角色。然而,傳播技術的革新,自媒體提供給普通民眾依據自己的意愿,自主搭建、組織和管理的信息發布平臺。非專業的機構和個人組織可以直接參與組織新聞生產,公民新聞作為由網民自發進行的一種新聞活動,是自媒體時代的代表性產物。美國學者羅森便放言:“大眾傳媒的時代不過是一個時代,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羅森認為傳統的大眾傳媒將被公民新聞所取代。自媒體時代,職業新聞機構與非職業化組織或個人的并存徹底地打破了前者搭建的權利神壇,打破了這種賦權的單一性,相應的新聞生產流程、新聞標準等模式也被打破,進入無序、流動的狀態。
2.解決之策:權利深化。權利分化的趨勢無法阻擋,但筆者認為既然無法將蛋糕做大,那何嘗不可做得更美味一些呢?也就是深化專業新聞機構的權利,通俗來講即提升影響力和公信力。首先專業新聞機構相互之間需要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分享各自已有的資源,從而節約生產成本,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其次,非專業的機構和個人組織往往在國際新聞以及重大的社會新聞,如災難性報道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專業新聞機構依托自身長期累積的人力物力資源,在這些新聞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從而形成媒介組織特色。最后,“內容為王”在爭奪傳播平臺的自媒體時代仍然說得過去。平臺的競爭借助技術能夠很快占得優勢,但是優質的內容生產絕非是一朝一夕可實現的。自媒體時代,強調“平臺”和“入口”固然重要,但不可顧此失彼,“內容”一直是媒體安身立命的籌碼,并且其重要性在日益凸顯。
(二)職業新聞人所遇困境與解困之策
1.現實困境:傳播主體地位消失。職業新聞人,在這里面主要指的是專業新聞機構的記者。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了生產新聞的工具,傳受主體界限消失,“受眾”一詞多被“用戶”所替代,因為下一秒他們可能就是某個消息的發布者。傳統新聞時期奉行的多為“傳者中心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權威性以及對主流信息的發布。而在自媒體時代,傳受身份融合,中心失卻,信息傳播的方向性被削減,“主流信息”淹沒在龐大的信息流之中,難以形成“信息強勢”,無法對廣大的公眾施以影響,形成“主流意見”。[2]普通網民自己生產新聞,發布新聞,并且完成反饋,在這一過程中記者的“把關人”身份遭到了質疑。
2.解決之策:培養全能型記者。在信息爆炸化的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能成為記者,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勝任記者,因為這個時代對于記者鑒別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即提高了真正意義上的記者的準入門檻。傳統記者應轉向全能型記者,采寫編評、攝像攝影、音樂動畫均要有所涉獵。另外,全能型記者還要緊跟時代的節奏,重視對網絡用戶發布信息的加工利用。誠然,普通民眾受限于自身水平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產品,但傳統記者完全可以主動挖掘他們提供的線索,抽絲剝繭、深入事實,制作出更具新聞價值的新聞產品。
(三)新聞理念所遇困境與解困之策
1.現實困境:新聞標準和新聞倫理道德漸行漸遠。上文有講,新聞專業主義也可以是一種理論,主要體現在新聞標準和職業倫理道德兩方面。新聞的首要標準是真實、客觀。新聞事實包括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已經展現的事件表象;第二層級是能夠預見到,但卻需要后期深入的調查;第三層級則是隱藏的事實。因此,新聞的真實性是相對的,需要不斷加以修正。然而,網民發布新聞的行為具有自發性、隨機性、非營利性,發布過程中疏忽了對信息真實性的考證。專業新聞機構和記者為了搶新聞也弱化了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由此在自媒體語境下出現了一批“假新聞”。
有些新聞即使不是“假新聞”,但也有失客觀性。新聞專業主義實則有內部矛盾,即強調新聞自由的同時又強調絕對的客觀性。與真實性一樣,客觀性也是相對的。可以肯定的是以下兩種情況是違背客觀性原則的:第一,不真實的新聞是不客觀的;第二,即使新聞是真實的,但由于不全面同樣是不客觀的。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純粹是憑借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的理解來生產新聞的。在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失真、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情況將時刻困擾著大眾。
自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道德也遭遇滑坡。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下,新聞自由被過度濫用,“人肉搜索”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新聞是被有心之人策劃出來的,“虛假新聞”“黃色新聞”“有償新聞”充斥于自媒體環境中。這也使得一些傳統媒體慌不擇路,為搏點擊量鋌而走險,擬定夸張的新聞標題,配有含性暗示的新聞圖片,職業倫理道德一步步缺失。在媒介內容缺少監管的現實下,新聞專業主義堅守的新聞標準和職業道德底線面臨被打破和遭受踐踏的困境。
2.解困之策:提高媒介素養與互動性,加強他律、自律。教育方面,媒介素養在一些西方國家被視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只局限于職業教育。引入媒介素養教育并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有利于提高民眾的媒介素養,包括對新聞理念和實踐有更深刻、更專業的理解。制度方面,“實名制”是防止過度自由化的有效方法,它讓網民意識到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說的話負責,沒有脫離義務的自由。個人方面,民眾首先要樹立責任意識,堅守自律精神,在網絡暴力事件以及反轉新聞爆出之后,切勿盲目“站隊”,保持清醒的頭腦。交往方面,傳統新聞要注重于網民群體的互動,雙方在互動中各自進步,前者能夠獲得新鮮、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后者能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專業”是“職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意味著職業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并贏得社會的承認、法律的支持。[2]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遭受了巨大的沖擊,連帶著新聞專業主義也陷入困境。然而,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與理論的雙重維度可以依靠自身轉型來拯救自身、拯救傳統媒體,再者新聞專業主義本身帶有修復性,它的包容性使它能夠做出順應時代的改變,由此提出相應的解困之策。自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和傳統媒體應該抱團取暖,不斷探索新出路。
參考文獻:
[1] 周勁.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探索[J].新聞大學,2013(04):133-140.
[2] 芮必峰.新聞學研究中功能主義取向和方法之思考——以“新聞專業主義”為例[J].新聞大學,2012(02):15-17+9.
[3] 劉丹凌.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2(02):109-116.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