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四川師范大學 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變遷
李丹萍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與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在新媒體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有人認為主持人已經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去主持人化”在許多綜藝節目中有明顯體現;也有人說主持人變得更重要,身份也趨于多元化。顯然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應當根據具體的節目需要來定位主持人的角色。
關鍵詞:新媒體;主持人;角色定位;變遷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以前,人們主動尋求信息,現在大家都在被動甚至是被迫接受信息。新媒介技術給人們帶來了“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便利,但在紛雜的信息中,到底有多少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有效信息?顯而易見,廣大受眾需要一個人或者說一個機構來過濾和挑選信息,以便大家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新媒體節目應該做到更精細的分眾化,主持人這一角色自然也需要重新定位。
(一)傳統媒體主持人的定位
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節目主持人誕生至今,業界和學界對于主持人的界定一直爭論不休,但從專家的定論中仍可尋得一些共性。例如,任遠在《論節目主持人》中提出“節目主持人是廣播電視節目在演播階段的組織者、指揮者,是節目與聽眾、觀眾之間感情、信息交流的橋梁紐帶,也是節目的代言人”。又如,應天常在《試論“節目主持人”概念的界定》中定義:“節目主持人是在大眾傳播活動的特定節目情景中,以真實的個人身份和交談性的言語行為,通過直接、平等的人際交流方式主導、推動并完成節目進程、體現節目意圖的人”。
綜上,傳統媒體主持人有以下特點:第一,他是以真實的個人身份出現,同時代表整個節目團隊的發言人;第二,他是以有聲語言為媒介,以平等交談的方式來把握節目進程的組織者;第三,他是節目與受眾的橋梁紐帶,負責傳達信息、交流感情。
(二)新媒體主持人的定位
在新媒體環境中,主持人呈現繁榮又雜亂的景象。有“草根主持人”,有視頻網站培養出的專職于新媒體的主持人,還有跨界新媒體的傳統媒體人。目前,學術界對于新媒體主持人還沒有明確的界定,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其角色定位進行探討。
本文在做定義時考慮到,雖然部分網民在自制節目中出鏡主持,但隨意性較大,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故不將其涵蓋在定義內。基于此,我們要探討的一是視頻網站培養出的新媒體主持人,作為原住民,他們最能代表新媒體的主持風格。二是跨界來到新媒體主持的傳統媒體人,觀察這些“雙棲媒體人”在不同傳播土壤中的變化,最能體現新媒體對于主持人的影響。
綜上,本文擬對新媒體主持人下一個粗淺的定義:在新媒體平臺播出的節目中,以個體行為出現同時代表著群體意見,以有聲語言與副語言來引導節目進程,并借助網絡技術直接面對網民進行平等交流的人。
(三)兩類主持人的比較
作為主持人的兩種形式,傳統媒體主持人與新媒體主持人有著很多共性:第一,他們都是以個體身份出現,并以“我”的口吻與受眾平等交流;第二,他們都是以有聲語言為主干來引導節目進程;第三,他們都是節目的最后一棒,代表背后的團隊“拋頭露面”,負責傳達節目組的群體意見。
作為主持行業的不同分支,有共性自然也有個性。首先,他們所依賴的媒體平臺有天然的區別,前者依托的是廣播電視等媒體形式,受到更多政策制度的管理和約束,而后者借助的是互聯網,目前看來相對自由;其次,他們在節目中地位不同。前者駕馭著節目的進程,而后者需要不斷關注網民留言以適時調整節目。特別是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代表網民提問,可以說是網民和主持人共同引導著節目。基于此,有人提出了“去主持人化”,即主持人在新媒體環境中被邊緣化;但也有人認為,主持人在節目中更重要了。我們不能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主持人無論在角色定位還是功能作用方面都在發生變化。
在傳統媒體節目中,主持人負責組織、串聯、引導、溝通的作用十分明確。而縱觀新媒體節目,特別是時下火爆的真人秀中,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要么主持人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節目的游戲中,要么直接讓明星嘉賓來串聯節目的各個環節,后期再添加字幕和畫外音。
(一)主持人“嘉賓化”
優酷網于2012年出品了網絡神侃節目《老友記》,由地產界大亨潘石屹坐鎮主持,請的是各界精英人士,聊的是財經話題和時事熱點。這檔節目的新意在于潘石屹角色定位的轉變,由一開始的“主持人”,到后來的“對談嘉賓”。這種全新身份的賦予首先是卸下了潘先生當主持人的擔子,巧妙地規避了作為商人的他在主持時可能會出現的短板,又最大化地發揮了他對于財經話題的敏銳度。讓他在放松的狀態中去表達,同時也悄無聲息地履行了主持人的義務。
在潘先生這位固定嘉賓與他請到的“老朋友”的交談中,受眾感受到了別樣的詼諧幽默。省去了主持人的條條框框,各抒己見,難道不是更加妙趣橫生?
(二)明星嘉賓“主持人化”
《我去上學啦》是愛奇藝與浙江衛視合作的明星校園體驗式真人秀。節目中的明星嘉賓不僅是校園生活的體驗者,還需要用有聲語言和個體行為串聯節目的各個環節,保證節目有序進行。節目每期還邀請兩位“流動”明星,固定嘉賓作為節目的“常駐民”,自然會告知“新來者”節目規則,幫助他們快速適應真人秀的模式。這一點也暗含了他們主持人與嘉賓的雙重身份。
在這些節目設置中,固定嘉賓都在發揮著主持人“組織、串聯、引導、溝通”的作用。這樣的安排也使得節目更加簡約明快,各環節銜接更自然。這種角色切換比較符合當今受眾的胃口,偶像明星比起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也更具吸引力。
在上述節目中,主持人確有被弱化的痕跡,但這大都發生在訪談和綜藝節目中,這類節目本身對于主持人的要求就相對較低。筆者接下來想談的是目前在新媒體節目中發展迅速又頗受追捧的脫口秀。脫口秀不僅需要主持人而且依賴主持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主持人就是節目本身,主持人的學識涵養就是節目的依托。
(一)從主持人到“主講人”——以《羅輯思維》為例
《羅輯思維》是一檔自媒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羅振宇是個資深媒體人。在節目中,羅振宇給自己的定位是“主講人”,這一細微的變化延展了他在節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按照傳統的定義,主持人主要在節目的形式上起串聯作用,而對節目的內容不能有太多個性化的發揮。例如,《開講了》每期請到一位主講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歷,主持人撒貝寧只是負責開場時請出嘉賓,結尾時總結陳詞。《羅輯思維》相較而言充滿個性化和專業化,就羅振宇一人,以“主講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古往今來的趣事,既有個人觀點又有對于名家的借鑒,每期還推薦有閱讀價值的書籍。
羅振宇的例子有力地駁斥了新傳播媒介下“去主持人化”的論調,可見主持人并非被邊緣化,而是需要重新定位。從主持人到“主講人”的轉變,可說是另辟蹊徑,是一條幫助主持人找到新定位的有跡可循的路。
(二)從主持人到“意見領袖”——以《曉松奇談》為例
意見領袖是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際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意見,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人,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可見,一名主持人要充當意見領袖的角色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涵養,同時還要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2014年,愛奇藝為高曉松量身定做了網絡脫口秀《曉松奇談》,第一期就吸引了上百萬的點擊率。作為脫口秀主持人,高曉松的獨特之處要從他的個人經歷說起。高曉松出生于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十八歲考入清華大學,后退學做流浪音樂人,寫下了《同桌的你》《白衣飄飄的年代》等膾炙人口的校園民謠;自編自導的電影《我心飛翔》獲得法國里昂電影節最高獎和美國雪城電影節評委會獎;長時間游歷歐美各國,對歐美文化與歷史有個人獨到的見解。看《曉松奇談》就像是聽一位長者聊天,他無論是說起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歷史都讓你醍醐灌頂,收獲頗豐。節目聊過激情洋溢的世界杯,也有懷古的南明歷史,聊過北京老炮兒,談過嚴肅的種族歧視。不管什么話題,他都會從事件的表象中抽離出自己的見解,令人信服也對不少人的觀念產生了影響,從這一點來看,高曉松就是人際傳播中的意見領袖。
時代發展今非昔比,在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主持人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需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重新定位自己在節目中的地位。我們相信,主持人這份職業不會消亡,所以大可不必哀歌“去主持人化”。但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升級和變換。這意味著主持方式、話語風格、傳播形態的集體變更。在新媒體環境下,什么樣的傳播方式最能傳情達意,什么樣的話語風格最能貼近人心,什么樣的主持方式最能與節目契合?這都需要新媒體主持人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 任遠.論節目主持人[J].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86(2):29.
[2] 應天常.試論“節目主持人”概念的界定[J].廣州大學學報,2005(8):51.
[3] 李桃.網絡視頻主持人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11:9-12.
[4] 葉昌前.新媒體旋風中的新主持[J].學理審視,2015(6):87-89.
[5] 李想.試論新媒體節目中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確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10.
[6] 肇燮.新媒體環境下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分析[J].電影評介,2014(4)81-83.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