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亮
(作者單位:大同廣播電視臺)
?
基于媒介融合背景探究電視新聞發展新思路
高穎亮
(作者單位:大同廣播電視臺)
摘 要:電視傳播媒介作為主流媒體,在過去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電視媒介的主流地位岌岌可危。如何繼續保持電視傳媒的優勢,是電視傳播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通過探究電視新聞發展的新思路,以期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時期;新思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媒介傳播從最初的口頭傳播和文字傳播,發展為電視傳播和電子、網絡傳播,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極大提升,帶來了對互聯網傳播技術的極大需求,嶄新的媒體傳播時代應運而生。“媒介融合”一詞,由美國著名學者浦爾最先提出,他說:“不同媒介逐漸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傳播媒介的與時俱進,帶動了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從電視到網絡,新聞傳播方式在不斷變革,在技術革新的同時,渠道、流程等多個方面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視新聞傳播媒體,其主要依托于現在的電子傳播技術,通過整合畫面、聲音等元素,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和傳播。2015年,從國內外權威機構對本年度的數字新聞進行的數據調查和統計可知:從全球來看,電視新聞傳播作為新聞傳播的主流途徑之一,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新聞的主要受眾為青年群體。電子設備的更新換代和互聯網的風靡,新聞傳播媒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正因如此,電視媒體行業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吸引受眾,成為了其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新聞,因傳播模式不同,受眾出現了分流現象。比如,隨著電腦、手機等新興傳播工具的出現,很多受眾通過它們了解新聞。最近一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直到2015年,中國的網民數量居世界之最,約有6.7億人次,手機網民的數量占據了網民數量的89%,比前一年同比增長3670萬人。隨著手機智能化不斷提升,其帶給人們的網絡體驗更加便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網絡終端查閱新聞。新興的傳播渠道,以其低門檻、互動性、便捷性等特征,得以迅速擴展,被人們所喜愛,與此同時,電視媒體的危機愈發凸顯,相關從業者必須盡快找到最佳的方案解決當前的困境。
第二,傳播媒體的不斷豐富,使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文字傳播時代到電視傳播時代,由于電視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同時可以較好地還原和展示事件的來龍去脈,及時性又相對較強,因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電視媒體在眾多新聞媒介中脫穎而出。在媒介不斷發展、完善和融合的今天,技術革新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不斷加強,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因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傳播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議程設置,還使信息渠道更為多元。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新聞媒體的話語權受到民間話語權的作用力輻射,在官方、民間和境外方面,傾聽到的聲音往往有些差異,這種不同和沖突,對電視媒體的公信力有不良的影響和沖擊。
在激烈的競爭情況下,傳統媒介該何去何從,如提升自身影響力和輻射力,如何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這值得相關從業者及時反思和總結。
2.1 提升現場直播質量,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
電視媒體在現場直播的質量和時效性上,有著網絡等媒體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特別是當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時,電視媒體的現場直播可以準確為受眾呈現真實的狀況,除此之外,新聞從業者的及時報道也可避免人們的胡亂猜測,避免流言四起的情況出現,對維護社會穩定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也正因如此,電視新聞傳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雖然手機等新興媒體也可以對節目進行直播,但是,在我國當前的技術狀況下,其畫面質量和信息內容質量都與電視媒體相差甚遠。
從2015年的“9·3”閱兵式直播收視率數據統計中,我們不難發現電視媒體仍然占據榜首,它依然是人們選擇觀看直播的首要方式,總收視率達到了18%以上,全部收視份額高達60%左右;各地電視臺也紛紛轉播了中央電視臺的直播,并機總的收視份額達到了當天收視份額的83.66%。多機位、多角度的高清拍攝,數字技術、多景別、鏡頭的充分運用,充分展示了電視傳播的優勢和特點。長期以來,電視新聞媒體在不斷的進步和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全面、深刻、及時、敏銳的優勢和特征,贏得了受眾的信賴。相比而言,網絡媒體的低門檻使輿論導向的變化太快,在公信力上很難與電視媒體相媲美。網絡媒體的信息開發程度較高,許多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真假難以辨別,這種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興媒體的發展。電視新聞媒體從業者應該不斷與時俱進,求實創新,根據自身的優勢,積極與新興媒體互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在輿論引導方面贏得先機,把握主動權。只有充分掌握了主流的輿論傳播和影響力,通過宣傳覆蓋面的提升,才能不斷完善自身,保持其權威性和公信力。
2.2 關注時政新聞,做深度訪談和報道,為群眾辦實事
對時政新聞來說,“在場”是新聞媒體從業者的使命,正是具有這種客觀、真實、不偏頗的特點,才得以使電視媒體的主流地位不動搖。電視主流媒體代表黨和政府的喉舌,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輿論陣地,從事實情況來看,時政新聞的收視率遠高于其他新聞節目,有時甚至超過了其他節目對電視臺的影響,繼而為電視臺贏得利益。
因此,電視媒體人進行新聞采訪時,既要做好黨和政府的發言人和解讀方,又要基于群眾的角度,深入淺出為受眾解釋政策,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時政大事展現出來。與此同時,電視新聞傳播要多關注民生,努力在“深”字上做文章。研究表明,觀眾對新聞事件的訴求不僅是想知道表面,同時更傾向于深度挖掘。電視新聞要注意滿足觀眾的這種需求,從深入性上做文章,保持其在影響力上的競爭優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有機結合,在以觀眾為本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媒介的作用,用一些親民的網絡語言和民間話語將新聞傳遞給群眾,在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及時將熱點問題傳遞出去,促進觀眾獲得信息的能力,利用自身優勢,準確報道焦點問題。
2.3 不斷創新,延長電視媒體產業鏈
要想實現電視形態和電視視頻的傳播,就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建立電視媒體新聞的品牌,制作高質的視頻內容,完善新聞產業分工,延長其產業鏈,不斷整合多方面的優勢資源,在滿足受眾對新聞資訊的需求時,通過自身的優勢,與網絡電視等媒體相結合,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范圍和傳播輻射力。
綜上所述,在多元化媒介發展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受到很大沖擊,在未來,這種連帶反應還會繼續,電視新聞從業者應該提高警惕意識,做好今后的規劃工作。信息知識時代,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創造出屬于自身的電視品牌,是每個新聞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電視新聞媒體只有不斷與時俱進,轉變思路,才能在眾多的媒體中求得長遠發展。電視新聞媒體只有肩負起正向引導的重要責任,才可以不斷擴大其影響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周鵬.“后微博時代”看微博的盈利模式[J].青年記乾,2014(5).
[2]劉亞.影響電視收視率因素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9(16).
作者簡介:高穎亮(1980-),男,山西省大同人,本科,中級職稱,記者。研究方向:新聞編導、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