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雙祥
(珠海市輿情中心,廣東 珠海 519000)
?
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分析
鄧雙祥
(珠海市輿情中心,廣東珠海519000)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擁有更多了解信息的來源,可以在媒體平臺上發表言論,激化群體性輿論事件的擴大。個別政府和媒體采取的掩蓋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引發了公眾與媒體之間的矛盾,制約了和諧社會的建立,社會上矛盾頻出,群體性事件不斷涌現,給人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新媒體時代為輿論事件的擴大創造了條件,為群體事件的以訛傳訛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想促進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對經濟的改革。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經濟改革存在一定的難度,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及貧富差距問題,導致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面對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群體性事件,如果政府采用掩蓋問題的方式,就會導致不法分子利用不當手段,挑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政府對群體性事件輿論發展不重視,民眾的負面情緒高漲,就會導致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加。
(一)有利于穩定社會環境
加強對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的輿論引導,對穩定社會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社會改革順利實施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群體性輿論事件呈現擴大的趨勢,各行各業都會受到群體性事件的影響,導致群體性事件的嚴重程度日益擴大。一些人對社會上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和合理的解釋時,常會把群體性事件作為發泄的工具,導致惡劣的群體性事件發生,對社會的治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1]
(二)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黨和人民群眾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社會輿論事件的管理中,黨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對輿論事件的正確引導,將穩定人民群眾的情緒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政府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輿論事件的惡性發展。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渠道的拓寬,給群眾提供了更多獲取消息的途徑。面對這種形勢,政府部門應該直面群體性輿論事件,強化政府的執政能力。
(三)有利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媒體時代,政府有責任發表有效的言論,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輿論引導。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對群體性事件進行跟蹤報道,對輿論性事件的起因和結果進行分析,加強對輿論事件的正確引導,防止惡意性輿論事件的擴大,在社會上營造自由平等、公平的社會風氣。
(一)封鎖消息,監督輿論事件
地區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數量是考察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要指標。政府為了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概率,通常采用快速封鎖消息等形式來防止群體性事件的擴大。但這一行為也在群眾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影響了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樹立。新媒體時代下,輿論事件頻發,人們會針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導致輿論事件的擴大。[2]
(二)動用警力,激化輿論矛盾
面對群體性事件,個別政府部門沒有采用合理的解決措施,而是采用不恰當的方式,嚴厲處罰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卻沒有為民眾提供反映心聲的平臺,導致群體性輿論事件呈現惡化的態勢,對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三)追責不利,打擊輿論
個別政府對于群體性事件存在處理方法不當的情況,不僅不能解決群體性事件,還會造成群眾心中怒火頻發,無法抹去群眾心理的陰影。不能采用正確的處理方式,處理發言不嚴謹,不能緩和群體性事件,從而產生了反作用,受到了公眾的質疑和抨擊。
(一)掌握群體性事件的輿論動態
為了更好地了解群體性輿論事件,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匯集制度。政府部門門通過考察民情,了解民意,能夠掌握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對收集群體性輿論事件的一手資料有著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專職情報專員,對企事業單位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掌握,確保資金的合理投入,為了解群眾思想和群眾動態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來提升自身的職能,關注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能夠實現對信息的及時獲取。[3]
(二)塑造群體性事件的開放形象
群體性事件通常會被政府部門歸結到影響社會的負面信息中,一旦發生,就會造成社會的動蕩,造成社會不穩定事件的產生。政府通常會運用封鎖消息和掩蓋信息的方式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封鎖,防止不良影響的蔓延和擴大。但是該種方法一旦應用不合理,群眾會認為政府部門在刻意封鎖消息,不利于政府部門形象的樹立。因此,政府部門為了塑造群體性事件的開放形象,要改變傳統的做法,加強對群體性事件的跟蹤報道,提升群體性事件的解決能力。
(三)緩和群體性事件的矛盾
要想緩和群體性事件的矛盾,需要建立群眾自治制度,給公眾參與國家的管理提供廣泛的渠道,有利于強化社會事務的管理職能,加強財務管理,防止財務出現混亂,有效地預防企業財產流失現象的產生。部分地區在進行地區干部候選時,嚴重侵犯了候選人的民主權益,不能及時解決其中存在的矛盾,導致群體性事件頻發。政府應制定群眾自治制度,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防止群體性矛盾事件的發生。[4]
當前,群體性輿論事件頻發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意識到群體性社會事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加強對輿論事件的正確引導,對產生的輿論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采用正確的方式引導輿論事件,以便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有效地緩和社會群體性事件的矛盾,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楚瑞.自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網絡輿論的社會動因與引導策略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04):160-165.
[2] 袁振龍,左袖陽.全媒體時代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策略選擇[J].社會主義研究,2013(02):118-123.
[3] 繆金祥.自媒體時代環境群體性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應急機制研究——以江蘇為例[J].新聞知識,2013(07):49-50+13.
[4] 李春雷,舒瑾涵.群體性事件中輿論場域的媒體構建路徑分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4(04):107-110.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