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順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
新媒體背景下信息流速對把關人形態的影響
——以微博為研究對象
萬年順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傳統把關人理論受到了沖擊。對比傳統新聞的把關模式,微博新聞把關模式呈現出把關人身份模糊化、幕后化、智能化以及升級化的特征。研究新媒體環境中把關人的變化,對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微博;信息流速;把關人
“把關人”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盧因提出,后經懷特等傳播學者深度發展,使之應用到了新聞篩選中。其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的把關模式,并最終成為了傳播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形成了有力沖擊。
在探討新媒體對“把關人”理論所產生影響的同時,有關“新媒體”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其中,被普遍認同的當屬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為“新媒體”所下的定義: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新”相對“舊”而言。從媒體的發展過程當中,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的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的媒體形態。[1]
在新媒體的形態中,微博又是一種特殊性的媒介形態。得益于人人都能參與微博評論與轉發的情況,微博對傳統信息把關人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相較于傳統媒介而言,微博信息傳遞速度極快,信息流速大幅提升使得傳統新聞把關人呈現出滯后性和解體性。信息流速的提升也促使部分傳統新聞把關人升級和轉型,也涌現出了一批新型把關人。
網絡時代的到來,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向世界發聲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復雜的信息環境更為復雜。在相對自由的微博世界,各式各樣的新聞媒體及其把關人都在守護著自己的每一寸土地。
(一)傳統媒體及其把關人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也不甘示弱,紛紛成立自己的新媒體部門,設立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延續自己的影響力。例如,《人民日報》等眾多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雖然是由新媒體部門運營,但是其內容來源依舊沒有擺脫傳統新聞生產方式,也沒有專屬于微博的獨立新聞內容,傳統媒體把關人是記者編輯、媒體組織、政府等。同時,由于傳播方式單向化,受眾通常只作為信息的接受者,無法真正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篩選環節。
(二)門戶媒體及其把關人
門戶媒體是指類似于傳統媒體的組織化運行的機構,以傳統媒體內容為依托滿足不斷細分受眾,從而形成擁有廣泛受眾的媒體。由于我國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門戶媒體不具備采訪、播報等媒體權力。為了滿足受眾的多方面需求,門戶媒體靠轉發傳統媒體內容吸引受眾。隨著新聞內容爆炸式增長,受眾的需求也越發的細致,門戶網站需要對不計其數的新聞內容進行篩選后再轉發,以此滿足自己特定的受眾群體。
門戶媒體的把關人是對傳統媒體新聞內容再篩選并分類的機制。相當于新聞信息流下游的把關人,所執行的權力僅限于成品內容的再篩選和精準投放到特定受眾群的過程,不具備內容自我生產的權力。
(三)個人自媒體及其把關人
微博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媒介—個人”的傳播局面,使得“個人—個人”、“個人—組織”的傳播模式得以實現。微博中出現的個人自媒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微博大V,另一類則是普通個人。前者因其擁有大量的受眾粉絲,自身屬性具有雙重性。當其轉發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時,所扮演的傳播角色相當于門戶媒體。當其利用微博空間表達個人觀點或者傳播自身親身經歷時,與現實中的個人沒有懸殊。而后者因缺乏大量的受眾群體,傳播效果不及前者,但也實現了個人自媒體的價值。
那么,個人自媒體的體量也就限制了自媒體與把關人的一致性。而把關人的依據則是個人的價值觀、喜好、文化程度、年齡、職業甚至是性別等個人因素。
(四)企業自媒體及其把關人
企業自媒體傳播的是有關企業自身的新近變化的事實,對社會影響較小,對業務范圍之外的人影響微弱。不過,企業自媒體所發布的新聞有其特殊性。首先,企業新聞源掌握在企業自身手中,發布進度以及方式也掌握在企業手中。其次,在不違反國家法規的情況下,企業發布新聞方式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力。最后,企業對發布的新聞擁有最終解釋權。
企業自媒體把關人是企業媒體事業部的一部分,類似于傳統媒體。把關人擁有(企業內部)采訪、篩選、編輯、發布的權力,所依據的把關因素主要有法律法規、企業文化、商業合同等。
以互聯網為平臺,一批新媒體,如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陸續問世。新媒體以其不同于報紙、廣播、電視等三大傳統媒體的特征和優越性迅猛發展,具有人類傳播史上劃時代的意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
新媒體較傳統媒體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極大加快了信息的流動速度,并且呈現出海量、互動、個性化、融合等特點。當面對“即時+海量”“即時+互動”“即時+個性化”“即時+融合”等組合傳播特點時,最先感到不適的當屬傳統媒體把關人。
(一)把關時間成本的增加
傳統媒體在獲得新聞線索后,經歷采訪、寫作、制作、播出(出版)等一系列把關過程,信息傳播給受眾將經歷較長的時間,很難做到與事件同步發生(直播除外)。因此,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只能做到“及時”,無法真正做到“即時”。[3]面對突發事件,親身經歷者或者目擊者能夠迅速借助手機等新媒體將事件的大致過程上傳到網絡世界,并達到幾何級的傳播量。雖然,事件呈現質量有所欠缺,但并不嚴重影響微博受眾所了解的突發事件梗概,反而經過了傳統媒體的一系列的漫長把關過程后,受眾對事件的關注會有所降低。
(二)把關程序的被迫簡化
傳統媒體的把關,最少經歷“記者→編輯→總編輯”三道審稿程序,而微博媒體一般只需經過網絡編輯或者個人的單獨把關。傳統的把關程序使得事件的報道質量更有保障,同時也使得大量的有效信息流失,降低了受眾的閱讀興趣。傳統媒體把關人為了面對突發事件不處于報道下風,往往采取簡化把關程序或直接轉發網絡信息,由此呈現的信息質量也是良莠不齊。
(三)不斷提高的“把關人”要求
新媒體使得信息高效率傳遞,無疑加大了對把關人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微博新聞把關人不僅要具有傳統媒體把關人的文字功底和業務水平,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網絡操作技能。傳統媒體主要是通過層層的篩選以過濾信息,將不良信息扼殺于搖籃中。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可能還未經層層篩選就已經傳遞出去,這給了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可乘之機。網絡媒體把關人應該能夠利用網絡技術,將有害的信息及時進行屏蔽和刪除。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信息環境,新媒體對于把關人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四)網絡技術無止境的發展
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新技術的逐步應用衍生出新的媒介平臺。正如熊澄宇教授所言,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意味著未來會有比互聯網更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傳播領域,屆時的“新媒體”也是相對于今天的“新媒體”而言的。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復雜化的過程,新的媒介技術投入使用就要求把關人逐步學習并掌握新技術。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會產生相應的種種弊端,弊端的解決策略也是需要各類媒體把關人不斷思考的。
微博信息的把關人眾多,不同屬性的把關人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得把關人的形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生變化,形成了既具備傳統把關人的特性,又具備新型把關人的特性。
(一)把關人身份模糊化
微博的龐大用戶群體,使得更多人參與到微博信息的把關過程中,微博的信息流動呈現雙向循環結構。有新聞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尚未趕到現場,受眾就已經通過自我把關將新聞信息發送到了微博平臺,其他用戶看到后,再通過自我把關,決定是否轉發、是否評論。這樣,受眾以很低的成本成為了初級把關人,而傳統媒體把關人則在無意識中變成了受眾。所以,信息流速的劇增使把關人與受眾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化,逐漸涌現出了受眾化的把關人,而且反向影響著專業把關人。
(二)傳統把關人幕后化
由于把關人身份的模糊化,面對突發事件時,似乎人人都能成為把關人,導致傳統把關人的新聞源優勢不復存在。待到傳統媒體把關的新聞到達受眾的身邊時,新聞早已不再“及時”,傳統把關人就逐漸轉變為新聞事件的“闡釋者”,拓寬新聞業務。例如,加強深度報道和全方位報道,挖掘新聞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分析事件的后續影響并揭示其發展趨勢等。面對網絡把關人素質的參差不齊,部分傳統把關人轉身成為新聞信息背后的“評論員”。
(三)機器把關人智能化
大數據的應用在信息把關過程顯得極為重要,簡單易甄別的負面信息可以交由特定機器程序處理,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的甄別速度,另一方面,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把關人去鑒別辨識度低的信息。數據把關人背后所依托的是由人工把關人在把關的過程中篩選出的敏感詞匯所組成的數據庫,隨著添加到數據庫的數據不斷完善,數據把關人將會越來越智能化,從而能夠從信息發布源頭過濾掉負面信息。
(四)技術把關人升級化
數據把關人過濾不掉的信息,就需要把關人利用自己的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鑒別之后進行過濾。如前文所述,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面對不斷創新的傳播領域新技術,把關人也需要升級自己的技能知識。
參考文獻:
[1] 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1.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85-86.
[3] 靖鳴,臧誠.微博對把關人的解構及其對大眾傳播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2):55-69.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308-02
作者簡介:萬年順,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