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燕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
網絡傳播中的行為失范及應對策略
夏國燕
(西南大學,重慶400715)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網絡傳播發展較為迅速。隨著改革的加深,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的網絡傳播發展迅速,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本文在研究新媒體傳播特性時,發現新聞傳播活動發生了巨大變革,同時也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如虛假新聞、同質化現象等。面對上述的諸多問題,本文不僅從案例分析中反思新媒體背景下網絡傳播的失范現象,并提出了理性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傳播;新聞失范;媒介素養
(一)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1.無可比擬的時效性和全時性。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面顯示出了極強的時效性,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曉世界不同領域正在發生的事情。
2.傳播內容的海量性和開放性。互聯網集文字、圖像、音頻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于一體,傳播內容生動形象。人人都是信息源,成千上萬的受眾通過網絡接收信息的同時也生產信息,正是這種開放性讓網絡空間魚龍混雜,信息真假難辨。
3.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和交互性。傳統的大眾傳播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單向線性傳播,受眾無法直擊一手信息源,只能被動接收和選擇傳播者提供的信息。受傳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傳播者擁有過多的主導權等。
而網絡傳播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傳播模式,傳播者和受傳者擁有平等的地位,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再處于被動地位,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主動了解信息、評論信息并且發布信息。
4.傳播方式的虛擬性和便捷性。傳統媒體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查閱信息資料,而網絡在信息檢索方面十分便捷,正是由于網絡的這一便捷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它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虛擬性是網絡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最大特性,而這種虛擬生活因其便捷性又是人們真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網絡傳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網絡傳播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我國的網絡傳播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態勢。近幾年來,我國網絡傳播發展較為迅速,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網絡自身豐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閑娛樂、緩解精神壓力等優勢,使得更多的人開始被互聯網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網絡傳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一)內容同質化傾向
在新媒體時代,受觀眾的關注點很容易轉化為媒體傳播的焦點,現場采編新聞的難度和時間成本嚴重阻礙了媒體實現“更快”的目標,導致新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現象在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產品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一些傳統媒體的微博、微信僅僅是轉載見報的內容,政務新媒體只做政績宣傳。這種模式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影響了自身形象,沒有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果。
(二)媚俗化傳播
社會責任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新聞報道既要展現事實真相,更要體現人文關懷。
媚俗化傳播的背后是新聞價值觀判斷的失誤,新媒體沒有形成規范的生產流程,損害了社會公眾利益,自身公信力也受到了損害。
(三)把關人缺失導致虛假新聞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報道時效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時效也是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互聯網分分秒秒都在生產新聞,一些輿論熱點最初就源自互聯網。新聞媒體應該追求時效性,但物極必反,時效也是新媒體的一把雙刃劍。追求新聞時效不能以犧牲新聞真實為代價,因追求時效而忽視真實性,最終給媒體帶來的損害是無法彌補的。
2015年3月18日晚上10點左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媒體賬號發布了一條消息稱李光耀逝世。中國國內的“兩微一端”隨后推送“李光耀去世”的消息,有些門戶網站甚至設置了相關專題報道。但是所有媒體的消息源都是“據外媒”。事情很快又發生反轉,一些搶發媒體紛紛道歉,聲稱消息有誤。短短20多分鐘的時間,一條虛假新聞在全球媒體引發集體烏龍,可見新媒體強大的傳播效力。
加拿大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出“地球村”的概念,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縮小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因而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地球村”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念,使人們與外界乃至整個世界的聯系更為緊密,人類相互間變得更加了解了。也正是這般沒有時間、空間界限的傳播環境,使得新媒體中新聞生產的“把關”難以實現,虛假新聞才得以滋生。
(一)政府調控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制還不健全,尤其新聞法制還不夠完善。我國一直沒有一部健全的《新聞法》來規制新聞媒體對消息的采寫、報道,對一些新聞媒體的合法行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所以從政府層面來講,加強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制建設已是當務之急。只有相關法律、法規健全了,網絡新聞工作者才有工作的準繩和依據,有利于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二)媒體自律
增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職業道德教育。網絡媒體是一個新興的媒體,從事網絡新聞工作的人員大多缺少嚴格的新聞倫理和法規的訓練,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缺乏深刻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對網絡新聞采編人員實行定期考核,促使網絡新聞工作者不斷學習,以過硬的業務素質保證新聞適應網絡的發展。2015年11月6日,首批符合資格的網站記者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網絡新聞記者證,這既是對記者工作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
傳統媒體有一套嚴格的審稿制度,阻住虛假新聞的源頭。如果能在網絡媒體中建立一套嚴格的審稿制度,層層把關,也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絕新聞失范現象。
(三)網民共建
網民的言論、轉載都會對新聞的走向形成巨大的影響。固然,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已成為網絡媒體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但造成網絡新聞可信度偏低的原因有很多,網民的輿論偏向甚至會決定新聞的最終形態。所以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也是抑制新媒體弊病的重要途徑。
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它在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戰。人們在科技的浪潮中越走越遠,無論是加大法律的監管力度、加強網絡自身建設還是加強網民的媒介素養,網絡新聞的健康環境都要依靠網絡新聞工作者和廣大網民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321-01
作者簡介:夏國燕(1991—),女,重慶人,西南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