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倪 兵 劉 敬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
網絡陣地在凝練與傳承高校文化中的作用
馮婷婷倪兵劉敬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051430)
摘要: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作為蓬勃發展的一代,同時也是互聯網重要的使用群體。高校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建設網絡陣地,把握網絡陣地主動權,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互聯網。高校需要正確利用好網絡陣地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從而達到傳承和凝練高校校園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陣地;高校文化;新媒體
工信部在2015年中國互聯網大會上公布,我國網民人數達6.5億人,3G、4G用戶總數已突破6.7億,其中4G用戶達2.25億。從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飛速的發展正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新媒介,對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先進文化的領頭羊,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如何利用互聯網開拓凝煉和傳承文化的陣地,倡導科學精神,凈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技術方面的發展早于國內,在網絡技術成熟度方面占據優勢,對于“高校建設網絡陣地”相關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特別是在網絡陣地建設的技術方面研究較為深入,成果相對豐碩。而且從國外立法來看,網絡安全都有相關完善的法律程序來監管,重預防而非事后懲治,這為網絡陣地建設的過程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需指出的是,國外關于網絡輿論的研究相對較少,注重宏觀研究,而對微觀研究不夠深入。
(二)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對網絡陣地的建設也緊跟互聯網發展的步伐。國內學者對網絡陣地建設的必要性、產生的影響以及問題的分析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課題的探討與研究,為網絡陣地建設對高校文化的傳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及理論研究范式。但大多數研究者往往從宏觀上論述網絡陣地的重要性等問題,在技術方面加強管理上研究不夠,這也為我們進一步探索相關問題留下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一)高校網絡陣地建設的基本內涵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微信、微博等即時通信工具的興起,3G、4G網絡的迅速普及,通訊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特別是在高校中,大學生由于其年齡及能力的優勢,能夠快速發現和接受新鮮事物。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力軍,高校需要突破傳統媒介,繼而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設用來傳播和發揚高校文化的空間,開展網絡陣地建設,緊跟時代潮流,促進高校的蓬勃發展。
(二)分析高校文化的概念
高校文化作為校園中文化構成的一部分,是大學校園的精神核心。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學生及教師,因此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的一種文化形態所衍生的,是從文化的角度探討教育真諦與大學本質的根本問題,高校校園文化內涵的起點是對教育的態度、對大學的認識。
(一)樹立創新理念,促進傳統文化和網絡文化的有機結合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技術環境,為更好地適應運用新技術,需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把握網絡陣地的主動權。互聯網平臺中充斥著各類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要牢牢掌握網絡陣地主動權,利用新媒體方式加強教育引導。在加強網絡陣地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到既充分重視網絡教育作用,又要重視現實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將傳統文化和網絡文化有機結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二)增強高校文化傳承的自信意識,提高預見性
互聯網已成為高校傳承文化的新陣地,網絡對師生的生活、學習及思想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已對互聯網產生依賴,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傳播優秀文化的同時,會摻雜大量的不良信息。因此,傳承和創新高校文化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的“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主動出擊”的方針。提高預見性,要堅決抵制不利于高校文化傳承的各種不良思想,利用多種新媒體手段和技術,增強高校文化傳承的自信意識。
(三)重視隊伍建設,增強高校文化傳承的時效性
互聯網時代,建設高校網絡陣地需要一支既懂新媒體技術又懂高校文化建設的新型隊伍,隊伍的建設情況直接影響高校文化傳承的實現情況。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加強隊伍建設,在黨委領導下,與高校宣傳委、網絡中心、工會及教師代表等方面人才共同協作。這支隊伍要密切關注互聯網平臺的信息走向,注重時效性,搶占網絡陣地主動權。只有抓好隊伍建設,才能正確把握網絡陣地對高校文化的傳播方向,增強高校文化傳承的自強意識。
以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被人們廣泛使用,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新媒體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不斷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以其強大的傳播魅力感染了無數用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一)建設獨具特色的教育網站
新媒體時代,建設網站要突破傳統網站的限制,集思想性、藝術性、服務性于一體,集新聞傳播欄目、常規性欄目、討論區及服務區于一身,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既要注意實用性,又要注意網站的吸引力。網站主要以貼近學生學習生活,貼近師生互動為主,資源豐富、信息多樣,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網站建設需動靜結合,既要體現網站傳播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如在網站首頁設立新聞區、焦點欄目區,方便校園重大新聞、校園文化的及時傳播,又要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神風貌,如設立搜索引擎、設置外鏈接、組織各種網上活動、建立網絡聊天室等。使網站功能更加豐富,切實成為高校網絡陣地的一部分。此外,高校還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建立如“社團網站”“勤工助學網站”“志愿服務類網站”等各種主題鮮明的特色網站,與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
(二)建設互動交流的傳播渠道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QQ等即時通訊工具使用廣泛,特別是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網絡平臺的應用,已在大學生中得到普及,學生通過各種移動App軟件進行溝通交流、分享討論。因此,高校要及時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搶占網絡陣地,如創建黨團網站、QQ群、微信群等,以此來加強學生和教師、學校之間的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把握信息的流通方向。同時,學校還應該與通信公司聯合,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推送不同的活動,打造虛擬交流平臺,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開展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工作。
(三)建設網絡學習平臺
互聯網時代,教育者要重視網絡教育的開發,緊跟高校文化建設的步伐,建立“網絡培訓中心”“教學資源中心”,發布電子書、錄制上課視頻等,教師可以精心完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隨時隨地地學習,實現課堂教學和網絡實時教學的有效互動,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又可以使學生養成經常性學習的習慣。同時,還可以和校外教育資源聯合,建立名師公開課、名人演講、紀錄片等視頻體系,開發虛擬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效果。
(四)開展線上活動
為建設好網絡陣地,達到服務于校園文化的目的,高校可開展網絡文化節、微電影創作大賽、拍客大賽等活動,可以以手機為載體,開展微信公眾號建設活動、微文征集等活動,既調動學生對新媒體文化的積極性,又能夠起到豐富校園文化的作用。將線上線下進行有機結合,筑起一道特色的科技文化風景線,同時新媒體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還可以將校內文化在校外進行傳播,對高校自身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提高社會影響力。
互聯網技術對高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確、高效、合理地利用網絡陣地不僅有助于有效傳播校園文化,也極大地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分析網絡陣地及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高校師生使用新媒體技術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高校建設網絡陣地的路徑及相關措施。由于筆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仍存在不足之處,對以上問題仍需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余東暉.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思考[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109-112.
[2] 王婷婷.媒介融合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 胡繼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73-77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345-01
作者簡介:馮婷婷(1985—),女,遼寧凌海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軟件工程。倪兵(1978—),女,四川蓬溪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文學與教育。劉敬(198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