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萍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國際傳播教育及課程設置研究
陳云萍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開設國際傳播課程,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傳媒人才,既是新聞傳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現實需要,也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迫切需求。本文對美國國際傳播教育進行了分析,并對國際傳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國際傳播教育;課程設置;雙語教學
國際傳播被認為是跨越國家邊界的一種傳播實踐活動。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包括教育在內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化辦學成為新時期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在全球化趨勢加強、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培養具有扎實的新聞專業理論、寬廣的國際思維和視野、良好的外語水平和溝通能力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顯得更加迫切而必要。2011年10月25日,中央發布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指出,要抓緊培養四種人才:“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1]
近年來,傳媒產業迅速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對既熟知傳媒知識、傳媒技術,又有較好的英語能力的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需求增加。開設國際傳播教學,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傳媒人才,既是新聞傳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現實需要,也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迫切需求。
美國是全球最早開啟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國家。1908年,在密蘇里新聞學會的資助下,著名新聞記者沃爾特·威廉姆斯在密蘇里大學創建了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1912年,美國現代報業先驅普利策捐資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學院,開美國新聞學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美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美國開設國際傳播課程、專業的高校較多,如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新聞學院開設國際傳播本科和碩士專業,哥倫比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開設國際傳播跨國碩士雙學位教育,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和北卡羅萊納大學媒體與新聞學院開設國際傳播課程教育。
(一)國際傳播碩士專業
南加州大學安隆博格傳播學院是全美最優秀的新聞與傳播學院之一,該學院有著獨特的優勢,提供范圍廣泛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開設的專業包括廣播新聞、印刷新聞學、公共關系新聞學、大眾傳播、傳播管理、全球傳播(Global Communication,與英國LSE合作的雙學位碩士課程)、新聞學、戰略公共關系等。該學院主要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跨國、跨文化交流能力,乃至重新定義全球傳播的方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控制研究和媒介研究;主要課程有國際傳播、應用傳播研究、應用媒體研究、數據解釋和受眾分析、跨文化傳播、傳播理論研討等。
(二)國際傳播本科課程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分校媒體和新聞學院在美國新聞院校排名前10名,該院在本科階段開始國際傳播相關課程,如國際傳播和比較新聞(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Comparative Journalism),該課程探討國際傳播的發展,國際新聞、國際宣傳的趨勢、傳播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發展中國家傳播學、新聞制度比較研究。由于地緣關系和該院與墨西哥大學是合作關系,該院開設“墨西哥大眾傳播研究(國際媒體研究)”(Mass Communication in Mexico (International Media Studies)),關注墨西哥的大眾傳播。該課程的一大特色是實踐性,春假期間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到墨西哥學習,參加學術講座,與媒體人士、墨西哥大學教授交流等。此外,該院還開設“國際傳播學術研討”(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包括國際新聞趨勢、傳播與社會變化、國際傳播領域中的西方霸權、全球文化和技術影響等議題。
國際傳播課程的教學理念應以能力建設為中心(competency -based),以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為目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接受國際理念、拓寬國際視野、了解西方思維方式、掌握國際傳播的專業知識、了解國際傳播發展最新趨勢和動向、了解國際媒體發展現狀等,提升外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教學內容多元化
國際傳播本身是一門跨學科研究,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從國際傳播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來看,由于國際傳播與政治、經濟、文化相關密切,國際傳播與國際關系、公共關系,以及國際傳播與跨文化等,都是國際傳播應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從國別來看,國際傳播包括世界各國的媒體研究,尤其是對媒體發達國家的關注和研究,如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的媒體研究。從媒體類別來看,國際傳播包括對傳統媒體的研究,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如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NBC電視臺,英國的《泰晤士報》等,對新媒體的研究,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研究;對世界知名傳媒集團的研究,如美國維亞康姆、迪斯尼、時代華納等媒體集團、英國BBC廣播公司、德國貝塔斯曼集團、澳大利亞新聞集團、日本NHK、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等。
(二)實行雙語教學
國內的新聞院校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新聞教育領域有諸多創新,其中,在新聞傳播教育的國際化方面,探索新聞傳播的“全球議題”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特色,其國際傳播教育在國內堪稱成功典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視雙語教學,如在課程設置上,該院要求所有學生都要選修1/3的英語或雙語授課課程,另外1/3是實踐業務課程,包括大數據、信息處理等最前沿的技術課程,還有1/3是人文素質課程,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基礎課程。國際傳播教學過程中實施雙語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英語讀、寫、聽、說水平,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對外溝通能力和對外傳播能力,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打下基礎。
(三)邀請專家做專題講座
為使學生了解和把握國際傳播的最新趨勢和動態,國際傳播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不定期邀請外教和校內外專家進行學術專題講座,不僅能夠傳遞傳播學、國際傳播學最新理論動態,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并且能夠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和媒體學院開設的國際傳播課程,該課程充分利用該院的國際學術交流,邀請到該院進行學術交流的、來自不同國家的教授或媒體人士到課堂開設專題講座,其中包括關于中國大陸和臺灣、韓國、俄羅斯、意大利、拉丁美洲等國家或地區媒體發展的專題講座,通過這種方式,既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化、多元化,又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國內新聞院校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聘請其他專業系的教授和副教授為學生開辦專題講座,以開拓學生的跨學科視野。
(四)重視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案例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查、分析、討論、實踐、思考和歸納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3]案例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度解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國際傳播課程教學中應不斷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除在理論授課中穿插案例講解以外,還將專門開設國際傳播案例分析課程,充分體現傳播理論與傳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可以對各國影視文化及文化產業進行研究,如美國好萊塢影片、印度寶萊塢電影、美國版權產業、英國創意產業、澳大利亞創意產業、韓國電視劇產業、日本動漫產業等。
(五)采用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由教師提出討論的問題,或者在授課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由師生一起討論,交流意見、相互啟發,最終達成共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心理學家克拉克研究表明,“定期進行討論比不參加討論的學生能夠更成功地獲得并保持所學概念”。[4]國際傳播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討論式教學,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1] 劉笑盈,趙卓倫.關于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2(02):24-25.
[2] 吳鋒,陳雯琪,章于炎.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最新進展與改革趨向——基于美國十所頂尖新聞傳播學院的調查統計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3):135-139.
[3] 劉廷章,鄭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團隊探究方法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01):48-52.
[4] 張玲.引發中職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策略[J] .海峽科學,2013(03):87-89.
H195.3
A
1674-8883(2016)21-0017-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西南科技大學教改試點班項目“傳播學雙語教學改革試點班”(項目編號:21910xn0009)、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改項目“國際傳播課程設置研究”研究成果
陳云萍(1977—),女,四川內江人,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